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合并的成因及经济学说明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改革开放时期我国的大学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大学学术的正常发展受到了阻碍,特别是对高等教育的摧残,使原本应该相对独立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和单位,使大学的功能缺失。正因为如此,奠定了后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大改革与大发展。改革开放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大改革、大发展、大提高” 成为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状况的最好概括。1977年全国恢复了大学高考制度,停办的高校陆续开始恢复招生。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开始进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大量单科性大学面临着向多科性和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4.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的大学20世纪90年代后,政府体制的改革推进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一方面,政府通过行政主导的作用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如调整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方式,鼓励高校之间进行合作办学;另一方面,陆续成立了一些新的大学。但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高等教育资源的低效率运行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改革时机来临。因此,大规模的大学合并与调整成了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促进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以及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二、大学合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学合并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一种表现方式,但合并发生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不直接表现为大学自身发展的主动行为,而是某种重要的社会改革的“副产品”。我国大学合并的成因分析印证了该说法。
2.大学合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最初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改革的成功加速了城市改革的步伐。90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定,进一步引发了中国社会全面的变革。中国高等教育在变革前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专业过窄,规模过小,低水平重复设置高等院校和专业,产学研脱节,包得过多,统得过死,从而使教育资源难以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影响了整体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由于改革的探索性,高校的体制改革从试点开始。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政府体制改革,在不长的时间里原来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体系开始“瓦解”,原来数百所属于各个中央部委的院校因为调整需要重新寻找管理归属,原本改革力度不大的高等教育系统被随即推到了改革前沿。很快,少数实力较强的高校被划转到教育部,大量单科性的规模不大的高校被划归到所在省市自治区管理,维系了相当长时间的高度计划性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被打破了,这就为后来一系列的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从上分析可知,大学合并调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2.大学合并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产物随着绝大多数中央部委属高校通过共建、联合、合并、划转等方式转由地方来办,高等教育大众化、区域化的格局开始形成。“原中央部委属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高层次、高水平专门人才和行业所需人才的任务,对全国各省(市)和各行业所需人才有很强的调控作用。如:从层次上看,研究生教育主要由中央部委属院校来办;从量上看,全国4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由中央部委属院校培养。地方高校承担的任务非常有限,所设学科专业受一定限制,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在新的格局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过程。哪些省的中央部委院校多、强,哪些省就占有更多、更强的国家高等教育资源,这就带来省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再分配的不平衡、不公平问题。”面对新形势,各省区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措施来合理配置区域内的高等教育资源,其中高校的合并调整成为重要方式。
(1)高等教育改革促使高校服务的转变。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了尽快适应这一转变,各级政府积极促使原来地方院校与下放到地方的部委属高校进行联合、共建、合并,努力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并以各种方式拓展它们为所在区域服务的范围和能力。因此,高校管理体制的转变促进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2)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也是大学合并的另外一个促进因素。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用于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于中央政府来说是不够的。由于地方财力和管理能力的欠缺,许多管理体制改变的院校开始为自己的未来命运“担忧”,大多数下放院校因其规模小,过于专门化等,到地方后如何发展成为了这些学校的重要难题。同时,各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也在探索如何促使高校形成更多的“造血”功能,并鼓励高校之间联合或者合并。因此,在较短的时间里,许多学校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始合并,合并的方式多种多样,有强强合并、强弱合并;有不同层次的学校合并;有自愿合并;也有强制合并。产生的效果是:教育资源开始重组优化,开始多学科的综合发展,规模大了,办学效益明显提高等等。合并高校一般由两所或两所以上高校组建(甚至更多),这些高校大部分都存在空间上的距离,形成多校区。合并带来的最大标志性变化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在人数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国(目前大约2600万在学人数),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背景和国家的改革与发展背景是一致的。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科学合理的发展道路,在过去近50年的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附属于国家政治的发展下,没有显示出自己独立的教育个性,其变化性是被动的。“合并,就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发挥学科优势互补和规模效益,因地制宜地对某些院校进行合并。”大学合并开创了高等教育的新时代。
二、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对大学合并的影响
大学合并现象的大量出现与市场制度的建立在时间段上是吻合的,因此,从市场角度去思考大学合并行为并给予合理的经济学解释是有理论意义的。大学合并从浅层次来说似乎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附属产品,无疑,这样的认识低估了大学合并的重要意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一场史无前列的社会资源重组的大变革,它不仅冲击了经济领域的资源存在方式,而且对整个上层建筑的利益关系和存在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因其独特的特征更是卷入其中。要深入考察大学合并的市场制度背景,首先必须了解市场经济体制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和特征。市场体制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重组,即通过竞争、合作、调整等方式使资源按照社会需求进行调整优化。毫无疑问,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少学者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如关于市场与教育资源配置的关系方面,王寰安认为,“市场方式意味着教育资源配置由教育消费者、学校和生产要素所有者等主体来推动和完成。”因此,市场体制的改革表明,“市场对教育资源配置的本质在于微观教育主体在相关教育价值信息的指引下,通过资源交易和竞争互动来推动教育资源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关于市场条件下由谁来影响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过程,杨际军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是三种资源配置力量(政府、高校和社会)博弈的结果,那种由政府一统天下的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局面已经过去,政府、高校、社会三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力量制衡的格局已经形成。针对市场影响下的大学新型关系,张德祥认为,劳动力市场决定着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决定着大学师资的流向,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学科调整,乃至办学目标、方向定位都起着导向作用。科技市场通过调节大学科技产品的供求变化,决定着大学科研及科技开发经费的多寡,进而影响大学的运行。”另外,旷乾还就教育资源配置引入市场机制问题进行了国际对比研究,他认为,在市场条件下,为了提高教育效率,西方国家在教育体制中引入了旨在打破教育垄断的竞争。还有一些学者从其他方面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市场配置问题进行了探讨。上述文献主要是从市场体制的宏观角度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一般性意义进行讨论,没有更理性地深入研究大学行为的市场机制作用的机理,这就使得对大学合并的过程认识不深刻。事实上,大学合并是市场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调整优化的一种重要形式,合并运动的出现从表面上看是政府体制改革的附属产物,但事实上不完全是这样。合并与市场体制的改革密切相关,是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市场反应。另外,计划体制下的大学是政府领导下的事业单位,没有市场经济行为,大学资源的配置表现为计划安排,大学之间不存在资源的流动和交换。市场体制下大学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大学之间的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当大学的财政来源中非政府拨款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时,大学的市场经济行为或以市场变化为决策依据便逐渐成为大学治理过程的重要体现,大学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也与企业之间的资源优化整合一样成为了大学应对市场需要的主要方式之一。
三、大学合并的经济学简释
经济学中“租金”起源于对地租的研究,是指付给永远没有供给弹性的生产要素所有者(主要指农业土地所有者)的报酬。在现代社会经济现象研究中,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将地租理论运用于对类似经济现象的分析中,认为支付给生产要素的报酬超过为获得该要素供应所必须支付的最低报酬的部分,即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确定为经济租。冯丽霞的研究认为,现代租金理论延伸了租金的外延,将一切生产要素所产生的超额收益都涵盖其中。如不同企业通过联合或合并组建企业集团,获得净交易费用的降低和规模效益,产生了“意外”的超额效益或收益,即获取了因组织变化形成的管理租金或组织租金。因此,租金的概念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理解,从绝对的资源要素报酬扩充到资源在不同时间、不同用途、不同组合中的差额报酬,如超额利润、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等。企业集团的组建使原来单个企业组织的结构发生了变化,资源的集团内部优化配置成为了可能,使原来的资源总量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企业集团在资源总量没有增加的前提下,效益大为提高,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即为组织租金。由此可见,组织租金是由于组织费用的节省(交易费用的节省减去管理费用的增加)和企业分工协作、集中生产所产生的效益增量而带来的超额利润。组织租金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组织费用的节省(交易费用的节省减去管理费用的增加);二是企业分工协作和集中生产而使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效益增量。因此,资源的特定组合会产生“租”,“组织”就是产生租金的具有特质性能力的资源组合。另外,组织租金从本质上看是企业集团组建后所形成内部资本市场通过内部各分部财务资源的优化组合产生大于原各分部独立运用其资源的收益的超额价值部分。它是通过组织内部交易相对于原来各分部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所产生的效益增量。总之,数个企业合并成为企业集团,其本质是因为产生了组织租金,这是市场体制下企业自愿合并的经济学“动因”,提高了企业集团整体资源配置效率。大学合并与企业之间的合并一样。大学合并可以在短期内增加大学的资源总量,大学合并通过对资源总量的内部优化配置产生组织租金,使合并大学获得大于原来合并前各大学独立运用其资源的收益的总和。因为当大学因其管理体制的转变而面临发展竞争,且大学的主办者又不可能或不愿意完全满足大学对办学资源的需求时,需尽可能地寻找一条符合市场体制规律的发展途径,而合并成为了短时期资源配置效率最佳且能够获取组织租金的方式。
(2)改革教师考核的体制机制。在高职院校中,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考核的主要内容也是完成教学工作量的多少以及有没有完善评价体系的教学质量,教学监控过程也多是浮在形式和过程,缺乏合理、详尽的评价和考核,公办、人员编制、人情味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在提高专任教师的收入和待遇的同时,借助教师绩效改革的时机,建立详细的考核办法和评价体系,形成有效的教师退出机制,将会极大地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
(3)采用务实的措施加大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美国职业教育高比例的兼职教师队伍有效地解决了新专业和新课程开设的师资短缺问题和业余时间上课的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安排问题,同时提升了办学灵活性,降低了办学成本,真正实现了“能人为师”,促进了终身教育。虽然我们也在学习美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兼职教师的管理制度,提出了兼职教师要承担50%以上专业课程教学,但是如何让企业允许其技术骨干承担学院的教学任务,如何建设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以及如何监督和考核兼职教师队伍等都是当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不少高职院校采用招聘在校硕士生担任兼职教师的做法,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兼职教师的人数问题,但在校硕士生本身就缺乏过硬的专业技能,难以胜任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重任,同时其稳定性也是一个问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于经济开发区内,在开发区的领导和协调下,通过校企合作,学院充分利用人才、技术资源优势为开发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备维修、职工培训等技术服务,赢得了企业的高度好评,与企业构建了优势互补、互动发展的平台;企业也主动为学院服务,安排技术骨干参与并承担学院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从校企合作的高度,采取合作双赢、行之有效的务实措施,加大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
四、结束语
美国的职业教育在美国的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贯穿在整个美国教育体系中,其成功的办学经验和措施值得我们不断去学习。今后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积极研究并解决高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真正把职业教育办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力,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李 明 龚婵婵 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