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教育背景下翻译课程教学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股新潮流在国际高教界开始形成,即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国内的高校也在纷纷探索如何注重强化实践环境,培养学生实践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有外部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应用型大学具备发展初期的必要条件,但理论方面的支撑体系更不可少。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类型,应用型大学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式和评价标准。随着日益增多的国际交流,英语应用性人才越来越被社会需要,相关专业均需学生的英语应用达标,可以说,英语实际应用成为了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下面是在这个背景下笔者对翻译课程的几点思考:
一、以应用为重点
以表现当代精神和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指导方针,在高等教育新体系下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翻译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学相长、相辅相成的一个过程。教师和学生同心协力,向一个目标前进,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对于老师来说,首先是要应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心理转换。在经历紧张拼搏的高考之后,很多学生到了大学一下子就松懈下来,内心的惰性和抗外界的干扰的能力还不行。所以,老师在一开始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又要重视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积极和学生沟通,发现他们的爱好与兴趣,从兴趣出发,在一开始就培养他们对本专业的关注能力,比如喜欢时尚的,建议他们多阅读国内外相关的报刊资料;喜欢文学的,给他们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经典的名著等等。课程方面多留些让学生多参与的作业,以期压力变动力。课堂教学从基础开始,同时加一些实战性的东西,比如情景演练、限时演讲等。翻译技巧多一些,理论和宏观的概念少一点,课堂上的例句尽可能联系以后可能从事的工作。高年级的学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把学生拉到实际场所进行练习。另外,配合国家各类翻译证书的考试,向学生及时灌输这方面的信息,其中包括从事这一职业的人的生活及工作情况,使学生对未来职场有一定具体的了解和心理准备。对于学生来说,除了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外,课后还要自己找材料大量操练,多背诵相关的专业术语。多看书,多读报,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社会各类媒体的作用,扩大知识面,把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我认知能力。翻译的语感主要来自所偏好的文化作品类型。假如你有过翻译自己喜欢的作品的经历,且不说最终对作品的理解对与否,但起码翻译的时候无压力之感,还乐在其中,并且觉得翻译外文小说就该用这样的词表达那样的语气,这主要是由于外文译著看多了,自然被潜移默化了。对于学翻译的人来说,已有对文化作品类型的好恶之分,翻译语感自然已经存在,并且还有好多类型的语感,只是有的强烈些,有的弱些,这时要发展自己已有的语感,切忌一味地用理论强迫一种翻译规范,这样不免乏味。多和其他同学交流分享喜欢的杂志与电影,培养有这样一个“好的东西应该追求,应该交流”的意识,甚至是习惯,比泛泛的翻译文章更重要。学翻译如此,而用翻译就该穷之以达理,也就是说,学翻译时要确定翻译的方向,找到自己的所爱,有所重心,培养专一的能力,即熟悉某一领域,能讲出个所以然。一毕业生打从一开始就决定日后进ChinaDaily(中国日报)工作,从此就日日揣份ChinaDaily在怀,琢磨,然后水到渠成,终于有了一份自己梦寐以求的工作。学翻译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用翻译,所以说,学翻译还是应该有个重心,穷之,乐之。上翻译课的时候,总是要翻译各种类型的文章,比如诗歌、新闻、文学作品、公司简章等等,美其名曰要全面发展,有备无患。但毕竟有的类型的文章实在让人厌恶,根本就没有翻译的冲动,何来喜悦之感。没有欢喜心,便不会有令人欢喜的结果。
二、翻译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还是有事与愿违的现象存在的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不能光考虑其科学性、理论性,还要多从实际出发,安排一些学生将来可以派上用场的课程,即以职业教育做先导。主干课程除了要有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文翻译、联络陪同口译、视译、交替口译、英汉同传互译技巧等,最好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经典思想、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报刊选读等课程。翻译起的是桥梁作用,而文化则起到了钢筋水泥的作用。把这些课程作为主干课,而不是选修课,可以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平时还可以根据课堂所讲授内容,多要求他们阅读,并以讨论交流的方式予以检查。毕业生在工作的过程中觉得力不从心,而用人单位则反映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实践经验缺乏。甚至很多持有专四、专八、口译等相关证书的同学实际应对工作的能力也差强人意。这表明目前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因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和体制改革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穆雷曾指出,翻译教学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目前翻译方面的理论在国内渐趋成熟,但如何把理论应用于教材的编著及课堂的教学,如何科学地界定翻译,翻译课程该如何分配课时,英汉和汉英翻译是否应该同时进行,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去思考。各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翻译课程的设置随意性强,各学校根据自己的教师情况安排课程,而不是根据翻译课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安排课时与具体科目。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至少两种语言要求译者忠实地重现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和风格。从翻译的手段来看,翻译可分为口译、笔译和机器翻译。从翻译的内容来看,可分为文学翻译,政治翻译、科技翻译和事务性函电翻译、不同的翻译,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根据翻译课自身的规律和要求安排课时与具体科目,而不是盲目跟风,什么流行学什么,什么好学、收效快就学什么。有很多学者把鲁迅先生提出的“信与顺”作为翻译的标准。“信”,即把原文完整而准确地表达在译文中,完全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包括思想、感情、风格等。所谓“顺”,是指译文表达通顺流畅,符合目的语的习惯,避免生搬硬套的死译。这两种要求看起来简单,但贯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并不理想。通过系统学习我们的主干课程如基础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阅读、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应用文翻译等,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可以了解基本的翻译理论,熟练地掌握常用的翻译手段与技巧;通过大量的练习、讲评等,增强学生的译事感悟能力,同时提高翻译的能力与水平。然而,在我们的专业建设与专业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种设计并不完全合理,也不符合专业要求。培养宗旨与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能进行笔译,更要求学生能进行实际工作中的口译。为满足适应英语专业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岗位需求,即外经贸、外事部门、三资企业等,建议我们在开设笔头翻译两个学期之后,开设“口译”课,掌握口译的基本技巧,提高实战能力。“英译汉”与“汉译英”通常是传统的翻译课程设计理念。应该说这种设计还是正确的,尤其是对英语语言文学类专业的学生。教学内容也应该进行大幅度调整,将政治、科技、历史、文化、国际贸易、旅游、企业介绍、产品说明以及各类应用方面的翻译内容融于其中,适当减少文学翻译方面的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各类应用文体的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些必要的充实与调整,比如“翻译与文化差异”、“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比较结构的翻译”、“否定结构的翻译”、“多枝共干结构的翻译”、“抽象名词的翻译”、“科技文章的翻译”、“实用文的翻译”等课堂教学。国外译学的最新理论可以联系具体章节内容,做到提纲挚领,点到为止。
三、改革与变化在教学实践中势在必行,符合应用型大学的要求,也自然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与好评
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一再实践”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即讲练结合,改谈总结,循环反复,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实践统一体。本模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上和课后大量系统不间断的翻译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与水平,增强学生对翻译的感悟。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没有大量的、针对性的练习作铺垫,再好的理论都是空泛无用的,学生也只能学得一头雾水。甚至有时候学生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只是应付性完成教学内容,学生翻译的冲动根本得不到激发,何来学习的热情。老师可以多找一些采访、国家领导人答记者问、名人演讲等视频,先让同学看,再讲解其中有代表性的句子,然后分角色演练。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翻译兴趣,同时使学生对实景翻译有一定的感觉认识,对他们日后踏上工作岗位实战也有帮助。教学方法问题上建议摒弃传统的从“书本到书本,讲义到黑板”而是实践重于理论。口译具有极大的实用性,因而在教学环节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也都对这门课有浓厚的兴趣,因而教师必然面临巨大的挑战,须具备过硬的口译水平。而目前能满足这一课程教学要求的教师并不很多,所以一线的老师亟需进修与提高。希望能有重点大学承担专门培养此类师资及其培训的任务,以解口译教学之“燃眉之急”。学生们应了解我国口译界前辈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即六个“C’:competence(业务过硬)con-centration(专心致志)、comprehension(全面理解)conscien-tiousness(认真负责)、clarity(清楚利落)、courtesy(彬彬有礼)。口译课的译法技巧只需点到为止,大量的时间还是要放在训练上。口译课一定以学生为主导,即老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应准备一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材料,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影像资料,要求学生翻译,或让学生就某一方面做即兴演讲。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克服他们的紧张畏惧心理,使学生敢于张嘴说话。翻译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技术,一门科学。翻译教学面临着将其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有机地统一的巨大挑战。翻译课教学的研究不仅可以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为翻译研究培养和储备人才。笔者深信,有译界和教学界共同努力丰富和完善翻译课程的内容及教学,必定会使得应用型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满足和适应各专业、各行业的需求的职业人才。
作者:翁金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