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美国大学教育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历程,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也给高等教育的质量带来挑战,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身的特点: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独立思考和积极参与的能力培养、执行宽进严出政策等。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
纵观中国高教历程可知,1966年受“”影响,全国高校停止招生。1972年虽然恢复招生,但是以家庭出身、政治表现等作为标准取代高考制度。1976年10月“”结束,中国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1977年冬天,恢复此前已中断十年的高考。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毛入学率(校生数占学龄人口总数比例)从30年前的1%上升到现在2015年的36%,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从精英化发展到今天的大众化[1]。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大学的毛入学率将达到40%。概括高教发展的成就,即教育机会扩大了、教育保障加强了。然而,这种变化过程是在跑步的进程中实现的,一些办学理念、重点方向、规章条例没有梳理清晰,也就是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致使虽然数量增加但质量下降,社会上开始出现对高教质量的各种质疑声,与前对比,“博士不如硕士,硕士不如本科、本科不如专科”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笔者在大学任教几十年,明显感到如今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届不如一届,所带的研究生也因主动性下降愈带愈累,抛开以上列举原因,还有社会公平的问题,在一般的用人层次上,好的工作不一定会是那些学得好的学生,学生们不傻,也就得过且过地混日子。在这利弊同生的改革嬗变中,在这社会环境日益好转的现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虚心学习世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现就美国大学的所见所闻发表一些感触,以达到努力克服改正问题、缩小差距尽快赶上的目的。
一、美国大学见闻
1.本科教育
笔者以一位国内大三后去美读本的亲属为例,当他在外学习半年时,问及两国的教育有何不同?小家伙不假思索地回到:“这里学习的东西有用;美国的老师对学生很好;他们看事情很中肯全面”。美国大学没有更多的行政管理人员。只在学校网络上挂有两名辅导员,开学前学生自己任选一个挂号,待到有问题时再约见,说出你的理由,成立就解决,会谈简短有效!其余时间按规则选科上课,不计较迟到、早退、穿拖鞋、吃薯条这些小细节,只要能够拿到学分。普遍重视素质教育。大学一年基本是公共课程,但也是测验学习能力的阶段,如商学院的门槛就要求大一必须达到一定的较高学分积点后方可正式归入专业学习。积点说明学习成绩总体平均值,在日后的学习中,其中的专业课成绩对今后的研究生录取较为重要!课程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课程的理论很多都是出自授课教师本人,所以能够讲得透,讲到点子上,并且强调应用忽略细节,不是数学专业,金融上的数学公式只要应用没有要求推导。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主动参与的能力。尤其是在课堂的形式上,美国大学的课堂更丰富,除了基本的授课模式,还包括很多讨论、实验活动,每次举办活动前学生都需要自己搜集相关的资料,再拿到课堂上与其他学生和老师共同讨论,这些活动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也能够锻炼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很多新鲜的想法都是通过这些讨论得出的。
2.毕业典礼
美国大学的毕业典礼如同我们国内红百喜事般的重要,所以也是签证最大的理由。年前参加了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毕业典礼,美国家庭几乎是所有健在的亲人都会亲临现场,坐在轮椅上的爷爷、奶奶比比皆是,家族相拥合影庆贺,场面盛大隆重感人!细究后方才明白其中原因。美国的大学只有私立和州立两种,私立学校的学费非常昂贵,美国本土学生与其他国家的学生的学费相同。而州立大学则有政府的支持,本州学生学费可以减半,而其他州的学生则和国际生相同。所以,美国家庭培养一位大学生也不容易,通常会给几个子女公平地存上相同的教育基金,剩下不够的钱由学生本人贷款,大学毕业意味经济独立,贷款由本人偿还。美国大学执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四年正常毕业率不足50%,所以要努力认真对待,走进图书馆会从底层感动到顶层,到处都是不同着装姿态各异的学生们在安静地读书着,校园内处处可见手持电脑工作着的年轻人。宽大的阶梯教室旁整排都是小间的学生讨论室,大量的作业形式是课后讨论,学生们分五六个一组开始上网找资料、一起讨论争辩统一结论,最后形成报告交作业。而且,大考前到图书馆通宵熬夜复习已成他们的必然,这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方式是辛苦并快乐的。
3.硕博深造
美国名校一般都是私立大学,所以硕士教育通常会选私立好校,但学费昂贵,且商科几无奖学金,如:哥伦比亚大学在60000美元以上,哈佛大学在110000美元以上。有趣的是,在美的中国硕士生群体中又存在一个所谓“美本”的小群体,也算是文化上的小差异吧。美国博士教育执行一个非常聪明的免交学费政策,而且就读期间由导师负责生活费,这样可以将全世界的高端人才吸引到本国为其服务。但美国博士不容易毕业,一些专业还要求有实际工作经验后才能考博。
4.关于工作
近年来美国经济好转,本土人士大学毕业后一般都能找到工作,但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先要有工作单位希望雇佣,雇佣单位向政府申请工作签证,政府再对申请进行抽签,几率是50%,硕士研究生多抽一次。学科不同,中签率的差别很大,金融等文科类很低,计算机等工科类就高。
二、中国大学现象
当我们按照《规划纲要》要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时,当然应该肯定新中国五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当代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但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有责任和义务对目前高校中存在的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现状进行评述,至少代表了一些基层教师的心声。
1.分类与任务
当前大学根据自身学科设置、培养目标、授课教师的水平以及整体能力等情况,分为研究型、研究为主教学为辅以及教学为主研究为辅三种类型。然而学校与普通的研究所并不一样,学校主要的目的是教书育人,而不是进行各项研究。但当前各大学的排名主要依据本校的研究成果、数量等进行评定,学生质量、教学质量等这些不能够量化却最为重要的评定标准被忽视,导致这些大学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与教学无关的“研究”当中。
2.任务与职称
当前大部分大学都属于教学为主研究为辅形式的大学,这种类型的大学包括两种性质的岗位,一种是教学性岗位,一种则是科研性岗位,岗位不同其工作性质和要求也不尽相同。在大学中对这两种岗位的评定和升职等都主要依靠职称,对于研究性人员来说职称能够直观地反映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在本领域中所获得的成就等等,但是对于教学性人员来说,教学质量无法被直接量化,所以这部分人评定职称也只能与科研性人员的标准相同。这就导致在高校教学人员本应依靠等科研性人员才有必要的方式去评职称,甚至有些教学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职称,消耗大量的教学时间去完成课题和撰写论文。
3.职称与教学
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的活动,是老师本职的工作,也是其最根本的任务[2]。但是在大学中经常会有以下的说法:教授主要负责科研,讲师才负责上课。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教授并未投身到教学的第一线,而被学生们称赞且喜爱的老师的职称并不高,这部分的老师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如何教书育人上,每次备课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没有太多空闲的时间去研究课题和撰写论文[3],反而在每次评职称的时候,都达不到评定职称的标准,即便是试运气地申报,也会因为没有代表性的课题和论文而被刷下来。这就是当前职称评定系统的缺陷所在,重课题和论文,轻教学质量。
4.过程与目标
首先需要明确两个概念,一个是过程管理,一个是目标管理。所谓过程管理就是对整个过程进行管理,包括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行为规范,并及时发现错误并调整。而目标管理则更倾向于结果,无论过程如何,以结果完成情况为标准,这种管理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的完成目标,这种管理方式被广泛的应用于企业管理中[4]。当这两种方法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对于小学生更倾向于过程管理,使之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如果在大学中也是用过程管理,那么很可能会浪费教师过多的时间,而且在这个非常强调个性的阶段,过分的强调过程管理很可能会压制学生和老师的个性发挥。例如,如果教学督导队强调如何安排和制作课件,课程中更重要的问题反而不容易被发现,违背了督导队的初衷。正所谓“教无定法,重在得法”。无论是教师的核心目标还是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都应当是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对专业建设的评价标准,不应当以有几名教授或者质量工程数量等为标准,实训基地的建设也不是越大越好,只有做好目标管理,才能够做出风格。
5.教学与科研
不可否认,高效工作中教学和科研都非常重要,教学是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而科研则是为了开拓更多的领域,发展科技和知识,也为教学提供更多的教材。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品性,科研则看中创新力和开拓能力。在高校优秀的教师应当兼具教学和科研能力,但是在扩招后,学生基数提升过快,教师的增速则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很难再将教学和科研兼具,只能专精一面。当前对老师的评定主要是看重科研方面,这不但影响了教师的职称提升、收入等,也影响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很多优秀的教学性教师的多年收入和影响力远不如科研性教师的一个课题或论文,所以很多老师更愿意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向,这直接的受害者便是学生[5]。
三、修正建议
实际上,钱老“国问”的答案并不深奥,每个人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历史中急于求成的惯性依然存在。一方面由于当前评价体系的缺陷,导致学校更愿意选择明显的“硬性指标”,而不愿意选择较为复杂的“软性指标”。另一方面,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理念受到当前高校的管理模式的影响,管理者更愿意在自己任上做出较为明显的“政绩”。例如建设博士点、硕士点,完成一定的科研项目,而不愿意“前人植树后人乘凉”,把功劳拱手让人,所以对教学则更倾向于应付上级的检查,对于完成科研项目的会设有奖金,而对完成教学任务的,则没有对应的奖励。虽然教学是老师的职责所在,但是这种管理方式给教学质量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正所谓纲举目张,只要抓住关键节点,便能够带动起其它环节,政策导向便是这个关键点。在高校,只要把握好整体的导向,增强评价标准中教学的重要性,不需要繁琐的口号或会议,便能够使整个氛围为之一变。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评价环节,需要学生、评定专家、校方三方协同评价。另外,需要完善的就是定编定岗。当前高校很多老师的压力非常大,既要完成教学目标,也要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甚至还要完成行政方面的工作,但是也有一部分老师,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所负责的内容较少,所以学校的管理者应当适当的平衡两者的工作量,或者按照激励制度来刺激后者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从而带动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文.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解读[J].中国高等教育,2008,(24):13-13.
[2]马廷奇.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8,(5):20-25.
[3]蔡晓金.浅谈新形势下的师德建设[J].辽宁师专学报,2009,(4):108-110.
[4]孔英,胡洁,佟春光,杨宏爱,黄敏,李连宏.构建高校教学质量监控及保障体系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1):40-64.
[5]韩明.高校本科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制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93-94.
[6]康怀远.高校教学质量具体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1):132-135.
作者:王平 陈章斌 叶福兰 单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信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