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多元文化背景中大学生价值观内容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结合我国从“一元”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的时代背景,探讨大学生在心理和生理还未成熟的状态下,对于价值观认同和选择所具有的茫然性、顺从同类别群体性,从多元文化的正向解构和负面冲突中,得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要符合时代的变化,要不同于一元文化的单向灌输,要坚持情感教育,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获得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的结论。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生价值观;冲突;调适;应对
0引言
大学生的价值观在社会价值观念中具有先导性和超前性。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价值观的趋向及确立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现今,多元文化的生长、冲突和碰撞给大学生提供了价值多样性的选择空间和自由,他们抛弃从属意识、依附意识、专制意识,勇于提出自己独到的价值判断[1]。然而,一些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在价值观认同和选择上具有茫然性、顺从同类别群体性、比较善变等特点,对自我及社会的认识缺乏全面性,脱离现实、脱离社会价值认同,过分强调个性、自由和权利,忽视集体、纪律和义务,忽视国家和社会利益,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下降。因此,从多元文化背景来关注大学生价值观的冲突、调适与应对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对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解构及冲突
多元文化是指在经济、人文、教育全球化的交流态势下,出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大交融[2]。文化是形成价值观的核心,在文化的面纱下隐藏的是价值观的对抗与较量。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大学生的价值观必然会受到正面的解构和负面的冲突。
1.1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解构
首先,多元文化极大的拓展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发展空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民族体系形成的多样性文化本身具有其生命力和合理性,在显示环境中有其自身的积极作用,就此而言极大的扩展了价值观教育的空间。同时,多元文化的交汇使得国家前所未有的关注价值观教育,从以往课堂上传授价值观的知识转移到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价值观的批判武器上来,通过多种媒体的宣传、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及教师针对性的引导,给大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社会环境,引导大学生正向的看待社会问题,主动参与到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学习上来,从而真正赢得他们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者[3]。其次,多元文化下的社会环境丰富了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新的文化信息资源库,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对各种价值观进行比较、借鉴和批判,即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价值观教育资源,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社会的辨别能力及价值观选择能力。在社会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形成的价值观认同才是真正受用终身的。再者,多元文化的理论冲击、思潮激荡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帮助学生用开阔的眼光审视西方文化、弘扬本民族文化,吸收借鉴一切文明成果和知识体系,有助于大学生客观的评判自身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提高文化自觉性,确立合作开放的文化态度。高等教育可以通过文化的选择、整合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文化态度和文化视野,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1.2多元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冲突
文化的多元像是潘多拉的魔盒,既可以是一片美丽的花园,也可能是有毒的大麻。西方国家通过网络媒体、文化交流、生活方式的传播兜售自己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形成负面冲突,导致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产生怀疑,传统价值观念崩溃等现象。首先,引发大学生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的混乱。多元文化在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设立多种价值评判标准,大学生在生理、心理上不够成熟,在缺乏科学的价值标准和文化权威的情况下无法分析、无所适从,极易引起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方式的错位和混乱[4]。在当今社会,许多大学生既无法对世界文化认同,也无法对传统文化进行接纳,对社会现实怀有逆反心理,出现了信仰危机、文化匮乏、道德失范、游戏人生的生活状态。其次,导致集体主义价值观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看,社会、集体利益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基石,而个体本位意识则是西方国家价值评判体系的理论支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过去的集体本位、社会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变,追求个人利益至上原则,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减弱,注重物质利益,忽视民族、政治、道德、文化利益,对社会存在信任危机。再者,教育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了相应挑战。多元文化体系中,价值的“一元”为“多元”的评判标准所替代,学校价值观教育越来越不可能实行简单的价值评判。同时,大学生个体选择性也在不断增强,努力寻找个体在社会变动的位置,注重自我感受,通过自主发表的言论表达对自身及社会问题的见解与态度,陈述自我价值观并获得他人的回应及关注,他们抛弃从属意识、依附意识、专制意识,对来自外界的价值观教育很容易产生否定和排斥。结果是,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主导性受到了挑战,价值观教育中的原有的“一元”评判价值逐步被更新,教育者原有的控制力不断被削弱。这种现象使价值观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2多元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调适
从文化传承、价值延续的角度看,每代人都具有自身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是如果没有青年的继承, 优良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就无法世代沿袭。因此,教育部门和社会不能放弃对青年大学生的正确指导。
2.1坚持主流性与多样性的主客体地位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必然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核心文化。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代表着社会的发展方向、道德标准和价值评判,是凝聚人心的核心力量。在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就必须旗帜鲜明的突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其鲜明的社会意识主导地位,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坚持爱国主义教育,坚持社会道德教育,坚持集体主义教育,形成价值观教育的一元主流性。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吸收多种文化资源,帮助学生辨别文化真伪,价值谬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思想,正确理解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竞争、创新的现代社会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奋斗。
2.2坚持民族性与开放性的互相统一
希尔斯曾在《论传统》一书中指出:“传统得以存在是企图摆脱它的有限能力和继续保留它的愿望的双重作用的结果[5]。”传统是需要在改善中继承的。中华文化传统有许多民族瑰宝,优良的道德品质、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文化习俗,都可以浸润大学生的文化信仰、政治信仰,独特、优异的民族文化都可以保护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不被外来文化异化,形成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文化民族性。另一方面,我们要树立与时俱进、开放民主的价值观培养体系,让大学生通过真实的社会生活判断价值标准,以科学的认识和选择来确立价值认同。价值观教育的民族性与开放性是辩证统一的,在开放中民族文化特点不断完善,在民族性中保持文化体系的新发展。任何一种价值观,总是从历史和现实2个方面来建构它的理论、夯实它的基础的。我们要展现新的成果,提炼时代精神,归入主导价值观念,不断创新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2.3正视价值观变化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平衡性
大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有着不成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情绪化、易冲动、喜新厌旧。我们应该考虑到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特质以及他们在实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可能性,理解大学生价值观念选择的不确定性、多变性和无规律性。另外,大学生在不同经济背景和社会环境中也会产生不同层次的价值观念冲突,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自身不稳定,政治改革的大变化,都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正视这些风险与威胁,利用文化实践做好价值观教育。
3多元文化下大学生价值观的应对
3.1形成多元文化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师生双向互动
在价值观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是双主体,因而要实现人格上的尊重与平等,新型的平等关系可以帮助学生解除防备心理,帮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抒发各自观点,意见的形成体现出师生共同配合的结果,结论才易于被学生主动接受。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的工作,以学生的价值认知规律为依托,将主导价值观与大学生兴趣相结合,贴近学生生活,采取创新的教学方式,建立学生学习的反馈机制,不断完善教育过程,实现价值观教育目标。
3.2借鉴文化传播形式,增强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教育抵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其缺乏教育活力和亲切感,我们可以借鉴文化的传播形式,进行价值观教育。
第一,以艺术化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感染,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电影、音乐、舞蹈、诗歌,创设教育的情境,利用文化传播的间接性、使其浸润在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文化氛围中,形成价值观感染。
第二,以生活化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渗透,将价值观的教育理论与生活中的真实案列相结合,以真实生活提炼价值观教育内容,形成教育资源和教育素材,生活中对于道德美德的需求更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第三,以榜样人物形成价值引领,充分利用社会精英、企业。明星和社会正面典型人物,以报告、宣讲的方式,透过他们的强大吸引力和学生对偶像崇拜心理,进行价值观教育。
3.3树立文化理论的权威性,保证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可信性
在以往的大学生教育中我们通过政治的权威性保证主流价值观的权威性,随着文明、民主、开放的社会形式的形成,我们要通过文化自身的内向性重塑主流文化的理性权威。第一,结合时代的特征、创新主流文化,保持主流文化的科学性、先进性,当人们确立了价值观的合理性,价值观就具有了权威性;第二,主流文化要推进理论形态的发展,能够研究新现象、解决新问题。当某种社会问题出现时,大学生能够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解决方案,价值观就会获得认同,价值向心力就会形成。
3.4借助文化传播介质,创新价值观教育的载体今天的我们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文化”时代。微博、微信、微贷、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管理、微投资,这些个人化、碎片化、即时化的新兴文化形态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形成文化形态的控制。我们要充分利用具有丰富感官体验的传播媒介,利用新科技载体,开发主流文化的公众APP、红色网站,抢占舆论空间,形成主流价值观的话语权,将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注入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4结语
学者罗威勒在谈及文化时说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6]。在多元文化下的价值观教育不同于一元文化的单向灌输,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念是主体自主选择的结果。因而,价值观教育应该要坚持情感教育,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用主流价值观解决现实问题,从而获得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构建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明志.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变迁冲突调适与展望[J].探索,2004(3):110-113.
[2]冯建军.差异与共生:多元文化下学生生活方式与价值观教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35-37.
[3]陈新华.试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7):131-134.
[4]杨小勤.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对策探讨[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8,29(1):145-148.
[5]罗燕明.论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21(5):10-15.
[6]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问题[J].河北学刊,2005,25(1):5-10.
作者:孙丽萍 李志珍 单位: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