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大学精神中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精神中高校师德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大学精神中高校师德建设研究

【摘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之所在,其本质蕴含了深刻的德性要求并承载着丰富的德性内容,也提出其承载主体之大学教师的高尚师德要求。高校教师良好师德之形成,又有赖于特定大学精神之影响熏陶下而得来,这就需要通过以大学精神的塑造、培育与弘扬为前提,加强内外兼修的根本路径来实现。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教师;师德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大学教师,也就没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自然就无法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与可靠接班人的使命与任务。高素质的大学教师,不仅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由于任何高校教师及其师德状况都受大学精神的影响并与之共生共荣,因此就必须大力加强以断铸大学之魂、塑造高尚师表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师德建设。

一、大学精神乃核心灵魂

众所周知,人是需要精神的。作为众多教师与学生集合而成的大学也是需要精神的。正如精神之于人,就在于其“名片”角色,一个人没有名片,人们很难记住他。大学精神之于大学,也在于其“名片“角色。至于大学精神的理解,虽然学界目前对于大学精神的定义是观点迭出、聚讼纷纭,但都能达成这样的共识,即都认为大学精神从属于哲学与文化范畴的概念,是大学组织所内生积淀的、并具有普适性影响的一种非物质性存在,它是与一所大学的整体办学理念、价值理想、文化氛围与思想作风及情感熏陶等综合而形成的精神气质与神韵品位。质言之,大学精神就是一所大学的内在灵魂。显然,大学精神的灵魂意义是非同小可的,是价值巨大的。深层次说,大学精神所体现就是一所大学的生命力、凝聚力与向心力,也是各大学彼此相互区别并相互竞争的关键之所在。事实上,追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凡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大学,都会形成出自身鲜明独特的历史传统与文化气质、内含着的一种浓厚的大学精神力量,它以其独立性、深刻性、批判性、文化性和教育性而立世。在一定程度上说,大学精神就是大学人的精神内涵,其本质就是一种群体精神与价值展现。因此,所谓大学精神,主要是指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是在较长历史时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沉淀下来,并为人们所认可的群体意识、价值心理与独特气质。不难想象,这种群体意识、价值心理和独特气质,首先是无声无息、无影无形的;其次又是有声有息、鲜活灵动的,是可以让人深受熏染并能进行情感体验得到的。概括而言,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之所在,是由全体师生员工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文化积淀与精神风貌。在一所大学精神特质非常鲜明并有所体现的高校里面,一定会无时无刻让人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与道德的力量,更有那众多师者辛勤耕耘与严谨治学、莘莘学子努力求知与寻求真理的浓厚氛围。

二、师德建设是必然要求

现代大学精神是一所现代大学的灵魂,其本质蕴含了深刻的德性要求并承载着丰富的的德性内容,也提出其承载主体之教师的高尚师德要求。正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其中又尤为重视师德建设。早在2006年9月,时任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同志在给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孟二冬教授之女孟菲的回信中表示,作为教书育人杰出楷模的孟二冬教授,其身上所闪耀的师德光辉照亮了当前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他高度评价了孟二冬教授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集中彰显了孟二东教授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深刻阐释了孟二冬教授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2014年9月,在与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提出了“四有”好教师标准:一要有理想信念;二要有道德情操;三要有扎实学识;四要有仁爱之心。这其中,有特别突出强调了要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标准与师德建设要求。古人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又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实有大师之谓也。”大师之由,当然要以有高深学问为前提,但更要有高尚师德师风为基础。无论是情真意彻的书信文字,抑或是语重心长的对面交谈;无论是高瞻远瞩的引领号召,还是精辟独到的名家真言。都道出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师德期望和要求,这就必然提出了铸就高校教师的高尚师德与人格魅力的现实要求。

三、内外兼修为根本之径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要完成这个根本使命并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主要仰赖于高校教师的辛勤劳动,重点仰赖于高校教师的良好师德。这又必须依靠特定大学精神之影响熏陶下而得来。因此,加强新时期高校师德建设,必须置身于大学精神视域下来进行,通过以大学精神的塑造、培育与弘扬为前提,加强内外兼修这个根本路径,从而提升高校师德师风。

(一)铸造大学精神,指引师德建设方向

如前所述,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与根本,是一所大学的凝聚力、内驱力与向心力之所在,也是这所大学开展育人工作及各项工作的旗帜与方向。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就必须在大学精神的指引与导向下,坚强有力地熏染广大教师和谐执教。可以说,大力推进高校师德建设,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至于如何推进,大学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则至关重要。如有的大学提倡“创新、笃行”,就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在育人工作中,既勇于创新又踏实肯干,必定会有力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又如有大学强调“求真、明道”,可以促使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充分发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从而带来许多价值重大、影响深远的科研成果等。通过铸造大学精神,才能极大地促进高校教师良好师德的培养,从而能够激励并点燃青年大学生勇涉知识海洋、勇攀科学高峰的兴趣、热情与激情。

(二)加强师德修养,提升教师内在修为

现实中,良好的大学精神,不仅是高校师德建设的方向盘与指南针,而且是激励教师自觉改进师德的内驱力与源动力。因为大学精神不仅可以无声无息地调控教师职业行为,也能促进教师自觉提升道德修养与道德水平,进而促使大学教师树立高尚的理想人格并达致崇高的精神境界。可见,大学精神具有一股无形但有力的精神力量,润物无声地熏陶感染大学教师的职业修为。高校教师想要履行好这种职业责任与使命,就必须加强师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大学精神最好的践行者与体现者。由于道德作为教师的内在职业标准,主要在于传统习俗与伦理规范的习得、在于社会风气与舆论氛围的影响,在于职业良心与内心信念。这其中,职业良心与内心信念又处于最核心的地位,道德信念的形成要靠大学精神所感召下的传统习俗与育人氛围,从而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毕竟,良好的大学精神能极大地引导广大教师在严谨笃学的同时,不断提升教师德性,从而能担当起教育指导青年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艰巨任务。

(三)凸显制度建设,规范教师道德行为

加强高校师德建设,如仅仅依靠思想上的重视和原则性的要求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有便于实践操作性、监督调控性的具体制度与规范做配套。因为良好师德的养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根本,外因是保障,只有以外在制度来予以引导、规范与约束,才能增强师德建设的实际效果。为此,首先要凸显监督机制建设,高校在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时,要积极利用新媒体与校园网络等媒介建立“师德师风监督岗”互动专栏,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教师的考核评比更加透明化,凸显道德建设的权重,让高校是教师切实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其二要完善考核机制建设,高校在师德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完善中,实现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师德师表的综合考核与评价,着力引导教师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自律驱动型机制建设的同时,更要依靠规章制度的外力制约的他律驱动型机制建设。只有加强和凸显制度建设,才能更好的约束教师职业行为,从而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往健康良性轨道行驶,最终又沉淀传承为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大学精神弘扬与高校师德建设的共生共荣,相互促进。

四、结语

总之,大学精神是个常谈常新且十分厚重的热门话题。师德建设是个历史永恒且需持续发力的时代主题。为此,当然要以厚重影响的大学精神之培育与弘扬来涵养发展中的大学,更需要以价值锻铸的大学之魂来引领和促进高校师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敏,邹燕矫.微时代高校德育工作三题[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4):168-171.

[2]蒋旋新.大学精神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构与整合[J].理论导刊,2007(10):61-63.

[3]王敏.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和谐校园建设中作用再思考[J].红河学院学报,2013(5):82-85

[4]刘尧.大学精神与大学科学发展[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3-110.

[5]唐耀华.论大学精神的育人作用及其特点[J].江苏高教,2008(1):89-91.

作者:陈铖 王敏 单位:衡阳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