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信息时代大学教育的因材施教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得教师面对的培养对象有了较大的变化,如何把握信息时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认为,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信息接受习惯,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设计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在大学校园,却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那就是虽然学生已从“70后”“80后”变到了“90后”,但一些课程的内容和讲授方式却还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乃至七八十年代。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模糊管理”和“模糊教育”,并不适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目前已普遍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校也即将迎来“00后”。了解信息时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信息时代大学生的信息接受特征
伴随着信息化成长的“90后”,他们的媒介接触习惯、信息接受与处理习惯和以往的“70后”、“80后”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信息化程度高
“90后”成长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大量的新事物和海量的信息使他们的眼界更为开阔,更有自己的见解,更善于表达。“90后”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使用率和占有率明显较高,绝大多数大学生都配有手机,几乎人手一机,信息化程度非常高。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大部分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学生上网条件也有很大改善,宿舍都配有网线。有很多学生拥有MP3和数码相机,能够用现代化的方式获取讲义等信息。在信息获取、人际交往的方式上,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进行,例如QQ、E-mail、MSN等。他们遇到了问题,往往首先求助于网络,他们的口头语是“百度一下就知道了”。
(二)标新立异,思想自由,热爱互动
大部分的“90后”学生喜欢表现自我,他们敢于宣称“给我阳光,我就灿烂;给我空间,我就成长。”他们经常提出问题并大胆质疑,敢于挑战书本上的权威,思想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因此,宽松的学术和教学环境能够给他们提供自由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对问题的认识更为深刻,不会轻信盲从,能够学会更加辩证、全面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90后”显得更加活泼、开朗、大胆。“90后”往往渴望证明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体现出个性张扬、叛逆等特点①。
(三)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
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学生的思维有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的特点。这群伴随着手机、MP4等移动媒体成长的一代,对信息的接受和处理有着独特的模式。“90后”的大学生对网络、手机媒体接触较多,而对报纸、杂志、广播等传统媒体接触较少,他们的媒体接触习惯直接导致了他们思维的直觉化、形象化、碎片化。宣称“我每天可以吃得有限、穿得有限、花得有限,但是开心必须无限”的“90后”,是娱乐能力超强的一代。在他们眼中,娱乐是天性的释放,是让自己更开心的生活方式。相比此前任何一代人,他们都更加希望“在娱乐中生活,也在娱乐中学习和成长”。②因此,“90后”更希望以快乐的方式学习,在娱乐和游戏中掌握知识。(四)浮躁心理与依赖心理并行作为数字时代“原住民”的“90后”们,在3G/4G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推动下,上网时间较多,上网频率较高。相较于文字信息,他们更愿意在网络上处理图像信息。网络中变换的色彩、流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等图像信息更为直观、形象、真实,牢牢地抓住了“90后”的心。在这种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以及社会,都积极推崇高效率、亢奋的工作、学习及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使得大多数人不愿、也不能静下心来进行深入阅读,变得更加浮躁与敏感。“90后”最常接触和最信任的媒体都是互联网,他们在网上获取大量信息。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阅读经验,“90后”大学生对网络上充斥着的各种信息泛滥、信息失真、信息污染、舆论秩序失控等问题缺乏辨别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并没有获取真正的信息主动权。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使得“90后”们缺乏敏锐的感知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行动力有逐渐丧失的苗头。
二、信息时代的因材施教
(一)构建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信息平台
在信息时代的课堂上,往往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已经在讲台下上网搜到了更全面、更具时效性的信息。在信息时代的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一的、最主要的信息源,电视、书刊的传播,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机网络教学系统的发展,使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更丰富的信息。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直接提供信息,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探索,让学生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和学生获取信息和资料的平台是一样的。甚至在某些方面,教师获取的信息还没有学生丰富。教师的价值在于能将看似碎片化的、无逻辑关系的内容和信息串联起来,从热闹的表象深入到问题的本质,使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又有深度的追踪和思考。要做到这一点,对老师自身也是一个考验。这个考验首先是教师自己所拥有的知识量、思辨能力和视野。很多时候,课堂是热闹的,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和视野还不足以引导学生在更高的平台探讨和研究问题。
(二)设计适合“90后”大学生特点的教学环节
结合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就是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要想学生接收知识快,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愿意学。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语言形式进行授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重要的知识概念传递给学生。教师对知识点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要专业化、深入化,但在讲解的时候要尽量地通俗化、简单化。许多大学老师认为,从“90后”身上能看到互联网时代赋予他们的特点:他们从小掌握了获取信息的本领,利用网络有时也依赖网络,信息丰富有时也良莠不齐。因此,老师在教学环节要下更多的功夫。要多做比较,多搜集相关案例。
(三)信息时代的“糖衣炮弹”式案例教学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环节,很多教师都注意到了案例教学的重要性。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就非常重视案例教学,他认为“案例是‘糖衣’,理论是‘炮弹’”。由于“90后”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不习惯阅读长篇文字,喜欢类似于微博这种140个字的短小信息传送,喜欢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图像信息。因此,教师要用案例这个“糖衣”裹挟着理论的“炮弹”,要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合大量图片案例呈现课程的精华,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相反,如果没有新鲜的案例,教师照本宣科,对理论不加以阐释,最终结果将会是老师认为学生不爱学,学生认为老师不会教。案例的选择要贴近中国本土、贴近当今时代,是本土最新发生的热点事件;要具有生动性和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案例的教学引导作用。
三、信息时代大学教师的转变
(一)教师教学视野的开拓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自身的视野往往决定了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对教师而言,除了应该具备基本的专业理论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为了适应当代知识综合化的趋势,教师要开拓知识视野,实现知识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建立高效合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每一个时代人们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为人师者决不能将“90后”学生整天离不开手机或者不喜欢看书籍报刊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代沟”。在任何一种现象背后,都有一定的理由。因此,老师应秉持谦虚的态度,冷静、客观、积极地接触各种新生事物,以便开阔自己的视野。
(二)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长期以来我们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因材施教,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却仍然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授课,比如大段的理论、僵化的表达。他们忽略了面对的群体已经发生了变化,或是虽然了解到这种变化,但却一味地让学生去适应他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课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的原因之所在。“90后”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老师以及以往的学生都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更注重视觉的冲击和表达的形象、直接、趣味。大多数老师都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但在实践中,有些老师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是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浅薄、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接受深刻的理论知识。这种现象必须加以改变。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授课的过程也是教师塑造和展现人格魅力的过程,人格魅力一旦树立起来并被学生认可,教师就能更好地影响学生。塑造人格魅力,一直是老师们想要却不太容易做到的一点。一个有着突出的个人风格的老师、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的老师,怎么能不受学生的欢迎呢?这样的老师往往都有着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流畅的表达、跳跃的节奏、丰富的面部表情、灵活的体态语。在信息时代,“90后”大学生对老师的认可,可能更倾向于对老师个人魅力的认可。在新的时代环境下,教师需要塑造独特的个人魅力。有了这样的人格魅力,相信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讲台上,更能赢得学生的赞赏,更能有效地将知识传递给每个青年学子。尼尔•波兹曼曾经指出: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③在信息时代,针对“90后”学生群体,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保持一种年轻的心态,灵活应对一切变化,教师应想方设法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与他们有共同语言。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与教师产生互动,才会产生快乐学习的体验。
注释:
①于家明:《“90后”青年群体特点及教育对策探析》,《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
②组文:《2010年,我们试着给90后画像》,《中国青年报》2011年3月1日。
③〔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作者:刘前红 单位: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