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当下中国儿童幻想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中国儿童电影自诞生以来,曾产生过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优秀作品,但是,与其他类型的电影相比,中国儿童电影的创作仍然相对弱势,而以非现实内容为主的中国儿童幻想电影,更是曾出现创作的空白期。新世纪以来,虽然中国儿童幻想电影的创作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与国外优秀的同类型电影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曾一度陷入发展困境中,创作上也出现了一系列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儿童电影;中国儿童幻想电影;创作问题
中国儿童电影从1922年诞生以来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既拥有过辉煌时期,又经历过无数坎坷。新中国成立以后,儿童电影的创作曾一度得到重视,一系列优秀的儿童电影受到儿童观众甚至成人观众的喜爱,成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是,综合来看,中国儿童电影发展的整体状态仍难以让人满意。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电影被人忽视的局面虽然有所改变,但是,我们看到其创作仍存在较多问题,市场发展也一度萧条,而作为儿童电影分支的儿童幻想电影更是面临一种窘境,处在电影创作的薄弱环节,在数量和质量上与美国、日本等国外的同类型电影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近几年来,儿童幻想电影的题材形式等呈现单一化,作品更多地集中在动画电影范围,而真人电影的数量很少,质量也良莠不齐,相反,国外儿童幻想电影一度抢占我国电影市场,更是对其造成巨大冲击,面对这样的情境,中国儿童电影创作者应该重视起来。
一、想象力的相对匮乏
高尔基曾经说过:“人的幻想是没有止境的,儿童的幻想更是无边无际。”他们总是充满各种奇思妙想,对任何事物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和好奇感,总想要一探究竟。爱幻想是儿童典型的思维特点,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自然是儿童幻想电影构建故事的内核,有时候,想象力程度的高低甚至能成为衡量此类电影好坏的重要尺度。我们知道,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随意性,可以不受现实的约束①,而以幻想和想象为主的儿童幻想电影在创作上同样可以摆脱真实生活的束缚,大胆突破现实思维的条条框框,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讲述故事。好莱坞的儿童电影创作者就做到了这一点,他们总是驰骋在自由开放的想象世界中,在影片中构建各种各样的奇异世界,并将多种多样的类型元素杂糅到影片中,可以说是脑洞大开、天马行空。在这些作品中,主人公的身份是多变的,如《小飞侠》中的彼得•潘是梦幻岛上一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非常小特工之时间大盗》的主人公则是与时间盗贼对抗的特工姐弟。国外儿童幻想电影的情节安排也是丰富多彩的,它们既有《纳尼亚传奇》《爱丽丝梦游仙境》的魔幻世界历险记,又有《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哈利•波特》中正邪势力对抗的成长冒险,还有《马格瑞姆的玩具店》《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样的温馨之作。反观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幻想电影作品,我们会发现,虽然创作者也不乏奇妙的艺术构思,但是总体来看,其视野范围仍存在局限性,想象力相对匮乏,他们“对空间的电影想象明显缺乏足够的创意,想象的电影空间也几乎没有吸引观众的魅力”②,作品的内容似乎总是围绕着学校里的学生生活来讲述故事,只是在此基础上添加一些奇异元素而已,如《科技馆的秘密》(2009)是以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老师布置作文作为影片情节发展的开端,讲述了学生奇奇帮助因飞船坠落而迫降地球的阿尔法星球外星人特特重返家园的故事,《宝葫芦的秘密》(2007)和《长江七号》(2007)等作品则直接讲述小学校园里的故事。2010年以来,中国儿童幻想电影作品也出现了许多突破校园范围的多样化内容,但是不难发现,这些作品更多的是在前作创意支撑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大多集中于动画电影或电视动画改编的大电影系列,如动画电影《神秘世界历险记》(2012)讲述10岁女孩雨果偶然进入充满动植物的奇幻国度历险的故事,《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2015)则是对经典动画片《黑猫警长》的改编,而《巴啦啦小魔仙之魔法的考验》(2014)作为近年来的流行之作,虽然讲述的是魔仙与黑精灵抗争的奇妙故事,但仍然是建立在电视系列片《巴啦啦小魔仙》创意基础之上的作品。
二、游戏精神的相对缺失
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可以说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皮亚杰说过:“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③人在童年时代,总要实践各种主题形态的游戏,即使并不是在实体活动中,孩童也常会把现实生活中诸如奔跑、打闹等行为想象成一场游戏。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不再承受成人世界带来的诸多压力,有一种欢乐感和自由感,正如鲁迅所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儿童的生理心理需求及生活特点等都是儿童电影必须要考虑的内容,而儿童幻想电影讲述的是虚构和想象出来的非现实故事,其创作自然不能忽视对游戏精神的融入,好莱坞的儿童幻想电影就充分实践了这一点。我们发现,许多作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注重对孩童游戏性体验的融合,如《非常小特务》系列电影中的卡门、朱尼姐弟俩继承父母的特工身份,成为拯救世界的英雄,这其实类似于游戏中的一种角色扮演;在电影情节的设置上大胆地将游戏作为情节发展过程的重要部分,对于片中的主人公来说,游戏并非是没有意义的活动,如《非常小特务3》全片就是讲述姐弟俩进入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与邪恶的玩具制造商作战的故事。《哈利•波特》中的魁地奇比赛是影片中重要的体育游戏,也是主角成长过程中的一次关键性历练;而在影片空间的营造上也体现一种游戏精神,如《哈利•波特》中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虽然也有严格要求的老师和各式各样的考试,但是,会说话的分院帽、穿墙而过的幽灵、布满星星的魔法大餐厅等都给学校增添了一种轻松之感,这样便将现实中的家庭、学校等儿童熟悉的场景进行了游戏化的处理,使其严肃性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趣味性。相反,纵观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幻想电影作品,我们看到,虽然其中也不乏对奇异世界的描绘和奇幻冒险故事的讲述,如《超能少年之烈维塔任务》(2009)中的“极冰联盟”与星际卫士烈维塔为寻找四大元素而努力与黑暗势力抗争,《囧蛋奇兵》(2012)中的小勇士在魔幻花仙子的帮助下逃出魔幻空间,但相比好莱坞来说,中国儿童幻想电影的游戏精神仍然相对缺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缺点的小主人公在影片中多次出现,他们存在的主要目的便是将影片最终落实到教育的主题上,如《宝葫芦的秘密》《火星宝贝之火星没事》(2009)等都采用这种方式。虽然这些影片可以看作寓教于乐的作品,但“游戏精神”并不等于寓教于乐,游戏的目的只在于游戏本身④;在情节设置上,孩童的游戏不能成为影片的主要情节发展段落,很多作品借助涉及网络游戏的内容来教化儿童,如《网》(2005)通过讲述网络游戏控制学生心智的故事来告诫儿童不要沉迷于游戏世界;而影片在对家庭、学校等真实空间的构建上,也很少对其进行游戏化的处理,更多的仍然是一种主流印象,它们大多仅是作为主人公的活动背景而存在,如近几年的品牌系列电影《巴啦啦小魔仙》虽然在空间场景上进行了拓展,将现实生活与魔仙堡等神秘世界联结起来,但是,小魔仙美琪、美雪的实际生活范围则还是主要集中在家庭、学校的两点一线之间,这样看来,电影只不过是在普通的学校生活中添加了一些奇异元素而已,也就是说“幻想性的因素只不过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点缀”⑤。
三、偏于直白的宣教色彩
教育是儿童电影不可或缺的功能之一,但是,相比成年人,儿童的社会阅历很少,对社会各种问题的认识浅显,如果在影片中进行过于直白的宣传教育,则很容易让人感到乏味,毕竟儿童在欣赏电影时想要的是一种“暂时的逃离”,而不是想再接受一番成年人对自己的教育,正如有人所说:“好的儿童文学一定是教育的,自然会给孩子一定好的东西,而教育的儿童文学不一定是好的。电影亦然。”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儿童幻想电影虽然不再像过去那样过于强调教化功能,讲述各种各样充满奇幻色彩的内容,但却仍不可避免地具有鲜明的教育色彩,有时候甚至是将教育理念生硬地加入到影片中。创作者似乎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视角去想象儿童的世界,在影片中传递成人的思想态度,进而忽视儿童快乐观影的需求,如《宝葫芦的秘密》通过讲述小学生王葆依靠神奇的宝葫芦实现所有愿望的故事,告诫人们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然而,欣赏一部儿童电影,对于儿童来说不仅仅是受到所谓的“真善美”的教育,其艺术的熏陶和眼界的开阔也尤为重要⑦,而以想象和幻想为内核的儿童幻想电影更是如此。因此,一味地在影片中灌输教育思想其实并不利于此类影片的创作。好莱坞的儿童幻想电影也同样重视教育功能的实现,但是,它们更多的是将想要告诉儿童的道理隐藏在娱乐色彩较浓的故事之中,追求潜移默化的效果,而不是将最终的主题都落在对儿童的道德教育上。相比中国儿童幻想电影对宣教主题的过于强调,这样的做法似乎更适合此类电影的创作,如《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在威力•旺卡先生带领五个幸运的孩子参观巧克力工厂时,事实上,选拔继承人的考试已经开始。在整个过程中,除查理以外的小孩都暴露出各自的人性弱点,他们因为自私贪婪而没有通过考试,只有善良的查理最终获得成功,可是,他却选择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整部影片并没有直接告知儿童应该如何去做,而是尽可能地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和选择,创作者将正确的价值观隐藏在看似怪诞的奇妙故事中,观众在获得观赏快感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四、结语
中国儿童幻想电影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将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曾经也有过一段繁荣时期,但其创作的整体状态并不理想。新世纪以来,中国儿童幻想电影的创作虽有所进步,但其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有时甚至出现创作的空档期,同时,支撑此类电影创作的想象力、游戏精神等必备因素相对缺少,过于直白的宣传说教等也成为其创作中存在的问题。近几年,中国儿童幻想电影虽然也出现过多样化创作的态势,但是,其创作一度陷入窘境,这种状态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优秀作品数量很少,作品的艺术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这样的品牌系列电影更是尚未形成。综合来看,中国儿童幻想电影未来的发展之路仍然漫长而又曲折。
注释:
①吕金祥,刘世杰.想象力[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4:39.
②李道新.空间的电影想象与想象的电影空间———新中国建立以来儿童电影的文化特质及其观念转型[J].当代电影,2011(10).
③[瑞士]让•皮亚杰.儿童的心理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92.
④叶艳琳.解析“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电影中的缺失[J].电影评介,2014(09).
⑤叶非.新中国的幻想类儿童电影[J].电影评介,2012(24).
⑥魏亚西.儿童电影散论———以南京电影制片厂优秀儿童片为例[J].电影艺术,2002(02).
⑦曲树伟.2010~2015年我国儿童电影发展的喜与忧[J].艺术科技,2016(03).
作者:吴翠娇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