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宣教类微电影创作深层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新型数字媒体的发展,宣教类微电影以其“微体量”承载“大主题”、“微终端”成就“广传播”、“微故事”蕴含“大道理”的特殊优势,走进荧屏,走入网络、走到“掌上”,极大地满足了电视观众、网民和“群”的需求。其大量作品确实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受益匪浅。但也有一些作品存在着叙事简单、影像单调、手法单一、看点不多,甚至漏洞百出的问题。本文针对微电影创作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小众化”创新、淡化说教痕迹、精雕细刻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微电影创作;“小众化”创新;淡化说教痕迹;精雕细刻;深层思考
思考之一:宣教类微电影,既不是小说,也不是电视专题片,要使微电影以“微”取胜,就要冲破小说的取材模式和新闻的编辑思路,实现“小众化”创新。
微电影,也叫微型电影。主要是指适合各种新兴媒体平台播放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的完整故事情节的影视短片。宣教类微电影,则是以反映革命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为主的、讴歌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整个民族人文品格的影视短剧。无论是宣教类微电影,还是娱乐类微电影,其长度一般控制在600秒以内,最长不超过20分钟,也有更长时间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只要把故事描述完整,能够引起受众兴趣即可,但绝不可让受众失去耐心。众所周知,评价一部好的电影,常常形容为叫好又叫座,有的甚至掌声不断,笑声不断,让人心花怒放,浮想联翩。同样,一部好的宣教类微电影,会让人感动不已,心潮澎湃。遗憾的是,有些宣教类微电影在创作时,往往以新闻的编辑思路和小说的取材模式,不是像电视专题片那样不紧不慢地构筑着故事情节,便是像小说那样天马行空,随心所欲,或者是以长篇累犊的问答式对白,占用大量篇幅。毫无疑问,电视专题片不是微电影。电视专题片是以解说阐述某种主题、理念、观念作为主要结构形式,附以画面、音乐等元素,进行说明、写意、升华的一类纪实性电视节目。它取材于客观现实,排斥远离原始生活状态的“戏剧式”创作方法,基本上靠解说词成片。而微电影,微是形式,是特征,内容是电影,它是以编剧的思维创作方法,它可以由演员扮演,编剧可以以自己的艺术偏好任意虚构想象,达到自己的艺术诉求,用电影化的表达和叙事方式来结构故事,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对话,以及内心活动来提炼主题,塑造形象,掌握节奏,设置悬念,形成高潮,来增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比如洛阳市5111医院拍摄的微电影《澎湃的福流》,就打破了新闻的编辑思路和小说的取材模式,在600秒时间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极富人文关怀的故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娟娟,35岁,博士,因忙于工作,放缓了生育最佳年龄。早产儿宝宝,命若悬丝,只得送进监护室。母乳是婴儿的第一天然食品,而如何将乳汁送进宝宝口里,无时无刻不在考量着护士的医德良知。产妇将乳汁袋传递给护.10News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声屏媒视野传观察士,护士把乳汁滴进宝宝口里,并将此情此景排成微视频传给产妇。在母亲看来,滴出的是对生命个体的关爱和尊重,是温暖的力量,是澎湃的福流,正像该院院长阎亮所说:“我们这样做,不仅满足了网络时代受众的审美要求,也圆了护士们的电影梦,更是穿破了城乡万千屏障,把一种爱传给了万千家庭。”由此,搞好微电影创作,必须弄清微电影与专题片和小说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应以“小众化”创新,让微电影放射出无穷魅力。
思考之二:宣教类微电影,取材于党建、创建,英雄模范、时代骄子、凡人善举,要使微电影以“微”取胜,就要打破惯性思维,淡化说教痕迹。
近年来,许多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为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引导,有的发起微电影征集评比活动,有的直接组织微电影拍摄,推出大量微电影作品。比如,洛阳市吉利区送审的《家庭党小组》、偃师市送审的《扶贫歌》等微电影,以其新的旋律、新的节奏、新的主题,收到“插柳不让春”知道的效果。不仅如此,连国外的宣传机器也注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宣教艺术。笔者曾经发现,美军利用一本《水兵导游指南》作了一篇“大文章”。据外电评说,这本“指南”在海军军舰首次来华访问中有一种神奇的力量,使美军官兵“表现之好,是前所未有的”。“指南”中有这样的“旁白”:“作为首批美国舰只访问中国,我们在写着两国之间国际交往的历史,不要错过机会,好好看一看,祝你们好运,在中国青岛过得愉快!”“不要饮酒过量,中国人都鄙视醉汉。”“我们与中国人没有任何军事协议,显然你们的自由受到限制。”“中国人的文化与你们以前熟悉的文化差别很大”,“如果有姑娘对你们很友好,或者好像对你有意思,其实不然,她可能是出于礼貌或者是寻找机会学习英语。”当我们把搜寻的目光,导向美军的“灌输”渠道,就会发现美军宣教的奥秘就在于把有意为之的目的,隐寓在让目标对象的“无意识”接受之中。给人的感觉是,教育者不是给人以硬性灌输,而是以“服务者”的姿态在与目标对象不无风趣的娓娓而谈,在轻松甚至好奇的气氛中、在朋友式的善意忠告中得到启示。实践证明,看不见的宣传,才是最高明的传播;听不见的说教,才是最巧妙的劝导。作为宣教类微电影的创作者,就要像这样将思想注意力倾注于含而不露的意图里,将创作目的入情入理地寓教于潜移默化的“无意识”宣教中。
思考之三:宣传类微电影,也是戏,“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要使微电影以“微”取胜,就要做到要素齐全,精雕细刻。
微电影,虽然微小,但不能因为它时长短、门槛低、投入少而粗制滥造。相反,越是微小,要求越高,做起来越难,首先要确定好的演员。演员演技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可以不是明星大腕,但一定要有个性——一个特殊性格的人。也就是说,这个演员的面孔一方面可以随剧情不断变化,一方面即使一副面孔在观众眼里也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微电影,是通过揭示人物性格,探究人物内心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它忌讳的是“千人一面”。作为微电影演员主角,就要以其鲜明鲜活的个性,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电影《英雄儿女》女主角王芳,是一名抗美援朝的文艺兵,她的任务,就是在行军路上说快板,做战前鼓动工作,在战斗间隙的驻地做文艺演出,也兼做打扫战场、救死扶伤的工作。王芳20来岁,圆脸,大眼睛,总是含着甜甜的微笑,扎着两条齐肩的小辫儿,浑身洋溢着青春的气息,尤其是一身双排扣军装,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出生入死,英姿飒爽,豪气逼人,是代表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她正气、勇敢、英武、坚强,不自私、不懦弱、不娇气,而且颇具女人味,相貌甜美、声音婉转、举止可爱,既是一个女英雄,也是一个女孩子,成为那个时代美的化身,在一代人的心灵留下了最美丽的记忆。微电影虽然比不上电影那样的投资规模和演员阵容,但对主角演员的要求是相同的,都必须有他的特质,有他特殊的方面,有那个时代的经典形象。二是要有一个好的故事。文章好看,靠故事打动人;电视剧好看,靠情节感染人。好的微电影,同样要有故事。因为人们的认识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鲜活有趣的故事,常常胜于空洞无物的说教,立意与那些经典、精当的故事浑然一体,人们自然会受到感染。就内容而言,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故事;讲中国共产党率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新故事;讲人民群众学习宣传践行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故事;讲做追梦者,当圆梦人的新故事;讲凡人善举的新故事;讲中国和世界人民共商“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人类共同体,享受全球发展新机遇的新故事。就方法来说,讲可视性的故事,讲思想性的故事,讲有血有肉的故事,用故事给人以想像和审美的空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电视专题片的故事,是自然发生的,“剧情”是未知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展开并充满了变化和意外,而微电影的剧情,是编剧精心设计的。三是要有好的剪辑艺术。最常用的是“蒙太奇”技巧,即把那些典型的、朴素的、看似互不相干的一个个画面进行剪裁加工、筛选、再创,重组成能够表达情绪、表现寓意、揭示含义、拓宽时空、反映核心内容的作品,从而实现对文字的超越和文字对画面的升华。此外,音舞美、服道化,都要根据剧情的要求统筹考虑,合理安排,特别是要重视音乐、音响、音效的使用。还有那些严重的摆拍、生硬的旁白、游离主题的画面、无戏路的表演,都是应当注意或必须克服的。
参考文献:
[1]高鑫.电视专题片创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5页.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第175页.
[3]刘惠杰.新媒体时代微电影的流变、特征及策略研究[J].郑州大学,2016年.
作者:王哲 单位:洛阳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