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国产动画电影新式表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哪吒之魔童降世》作为一部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获得了骄人的市场反馈和认可度。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形象,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巧妙融合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它的出现也为文化重构和文化融合背景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和叙事传播提供了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新思路。
关键词:国产动画电影;文化重构;传播策略;创新
2019年7月26日,一部现象级国产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登陆国内各大院线,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创造了46.55亿的票房,一举摘得中国影史票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哪吒之魔童降世》借助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经典形象,摒弃“旧事重提”的翻拍叙事模式,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元素巧妙融合,创造了一个全新形象的人物内核。无论是人物性格的塑造还是叙事结构的建构都极尽完美地贴合当前消费文化背景下观众的审美情趣和情感诉求。即便是对于经典形象颠覆性的改写也恰能符合大众文化对于精神消费和精神满足的要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为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和传播开辟了新的出路。动画与文化之间特有的关联性和互动性,也将动画电影的叙事结构引入了一个历史和当下、传统与现代的戏剧冲突中,国产动画电影需要在文化重构的视域下进行新的探索与尝试。
一、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和传播现状
哪吒作为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被应用到很多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西游记》《封神演义》等著作中,都赋予了哪吒不同形象化的人物设计。除了文学作品之外,哪吒这一神话形象还被写入了动画剧本。1979年5月19日在中国上映的大型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咤闹海》中描绘了陈塘关李靖之子哪吒与东海龙宫之间的恩怨情仇,人物形象的设定带有浓重的民族文化色彩;首播于2003年的动画片《哪吒传奇》讲述了小英雄哪吒历经道道艰难险阻,由一个顽童蜕变为小英雄的成长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着与《哪咤闹海》相似的人物设定,却颠覆性地改写了人们固有传统意识形态下的对哪吒形象的认知,塑造了一个画着烟熏妆、有着黑眼圈、人人畏惧的魔童形象。这种夸张的反向角色设计是目前国产动画电影中鲜有的尝试,却意外地迎合了大众消费的味蕾,收获了极高的市场反馈。《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并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大众文化与传统影视叙事的一次抗衡。反观当下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的默默无闻,我们不能忽视其在叙事结构和传播策略上存在的问题。
(一)动画艺术表现缺乏张力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缔造的瑰宝,值得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共同传承。然而不同的历史时期,赋予了文化不同的民族特性,不同的社会群体也被印刻上了不一样的文化符号。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文化消费感官也在发生改变。大众文化消费在不断地寻求富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影视作品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能够帮助受众实现最直接的文化消费。动画电影从属于影视作品,加之文化与动画之间有着一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动画片本应该成为文化形态变迁最直接的发声者。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我国早期的动画电影创作有着较重的教化和宣传任务,充当起为少年儿童服务的“教育者”。创作方式受到传统思想的禁锢,很难实现影视艺术应有的张力。美国在动画片创作中也有取用我国传统经典形象创作的先例,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但并没有固守传统意识形态下的人物形象,而是进行了符合本土文化价值观的重构后再完成创作。可见动画片的艺术表现力会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市场反馈和受众的审美取向,而这种张力来源于对文化的理解和二次加工。
(二)动画形象缺乏个性化创新《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角色设置主要分为三大类别:其一是作为矛盾主线的哪吒和敖丙;其二是作为引导主线发展的太乙真人、申公豹及哪吒父母;其三则为衬托故事情节发展和主线人物性格的村民和龙族。影片中人物设置的颠覆性就主要围绕这三大类展开,例如神话故事中的反面角色敖丙摇身一变成为灵珠,而哪吒却成了人们眼中邪痞赖泼的恶童;神仙太乙真人被设计成了大腹便便、口吃滑稽的可爱形象。这些设定都突破了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于神话人物的角色限制,建构了有别于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人物属性。这种突破性的创新尝试在目前国产动画电影中实属罕见。当前大多数动画电影导演依旧墨守成规,情节和人物的设置难以利用文化的多元化属性,固守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只是在保留原有人物设定的基础上改变叙事内容,导致鲜有个性化、特征性的动画形象出现。这必然会导致国产动画缺乏个性化的创新,也使得其很难在全球动画电影市场中展开竞争与博弈。
(三)动画电影受众群体低龄化纵观世界动画电影市场,无论是美国迪士尼还是日本宫崎骏的动漫作品,都是以全年龄段的受众为对象。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文化部就曾明确提出美术片主要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中,动画片只有小孩子才会看。这种固定思维下,诸如《喜羊羊与灰太狼》《小猪佩奇》等一系列儿童益智类动画片充斥在荧幕上。这其中故事情节的设定与文化的融合体现得并不明显,更多的是带着娱乐大众的传播策略。低龄化的特点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影响电影的市场定位和传播策略。美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重视了市场的开发,因此只有有效地规避受众群体低龄化的状态,进行精准的市场细分,分众创作适合于各个年龄段的动画影视作品,并有成效地启动电影分级制度,才能满足更多消费者对于观影的需求。
二、文化重构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的创作传播启示
所谓文化重构是指将碎片化的文化元素及文化片段进行重新的组装,是对已有文化身份的再次认识、对文化资源的再次利用、对文化现象的再次分析,最终实现了对文化成果和文化样式的再次创造。《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原因之一在于将传统文化内核与现当代潮流文化元素紧密结合,借助新媒体传播给更多受众,传播内容迎合了当前时代大多数受众的审美导向和情感结构。加之影片的制作方和宣传方借助意见领袖的传播价值有效地进行二级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产生对于影片的观影欲望直至走进电影院。
(一)打造以形象IP为核心的传播策略前文中提到目前国产动画电影缺乏个性化、特征性的人物形象,导致国产动漫角色的辨识度不高,从表情神态设计、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等方面都表现出市场敏感度不足的态势。因此在接下来的动画电影发展中,应格外重视在现有文化形态基础上,巧妙地利用文化重构和文化变形打造具有鲜明IP特点的动漫人物形象,增强市场认知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周边产品开发,借助影视的传播效力强化形象IP的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强化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动画电影中的介入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深远的文化积淀,特别是传统民俗文化、民族文化是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影视创作如果剥离文化内涵必将缺少灵魂性的精神内核。在娱乐至死的当下,受众的文化消费不是一味的文化消遣,人们越发注意到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单纯博观众一乐的时代已经过去,只有融合民族精神和文化价值观,才能真正贴合受众多变的审美取向和情感导向。
(三)着眼全球构建跨文化传播策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产动画电影进入中国院线,虽然影片的制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但可以欣慰的是,我国动画产业处于一个不断完善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随着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大型电影制作公司纷纷涉足动画电影的制作和发行,国产动画电影开始朝着专业化、规范化的趋势发展。传播学家E•卡兹等人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基本模式。这其中包含了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以及需求满足五个过程。这其中社会因素除了考虑本土文化氛围之外,还应更多地借鉴美国、日本等动画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成果,在全球化、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构建起跨文化的传播策略,在完善国产动画电影创作技术和叙事策略的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增强国产动画片在全球动画市场的竞争力。文化重构视域下国产动画电影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不容忽视的挑战。《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在文化融合背景下影视作品叙事与传播的新策略新方法。未来,国产动画电影应着眼全球视角,在文化资源再利用、文化样式的再创作过程中寻求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新出路。
参考文献:
1.刘起.《哪吒之魔童降世》:镜像结构与文化重构[J].电影艺术,2019(05):46-49.
2.魏源良.浅析《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角色性格设计[J].艺术科技,2019(12):85-86.
3.于丹丹.从《大鱼海棠》看国产动画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47-50+120.
作者:刘颖昕 单位:长春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