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新时期电影服饰文化观建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新时期电影服饰文化观建立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新时期电影服饰文化观建立

摘要:电影服饰作为重要的电影元素之一,发挥着表达导演的文化艺术观念,塑造人物和参与叙事,以及传承、构建、表达文化内涵的作用,而这些作用都离不开对服饰的“守正”与“创新”。文章以三位第五代导演的三部表现秦王的电影作为分析电影服饰文化观的范例,探讨如何将“守正创新”作为建立新时期电影服饰文化观的重要思想指南,为文化强国和电影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关键词:守正创新;电影服饰;文化观;秦王形象

“守正”即坚守正道,把握事物本质,遵循客观规律。“创新”是不断推陈出新,坚持创造。“守正”是根基,是“创新”的方向,“创新”是源泉,是“守正”的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文化的范畴极广,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文化观是人们理解文化现象的根本观点以及对待精神生活的根本态度,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对待文化现象,揭示文化产生和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文化问题上的反映。1本文所涉及的电影服饰文化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来看文化意蕴在电影服饰上的具体表达。它强调电影中的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式,是文化内涵的载体与表达手段,不仅能反映影片故事所处的文化情境,历史年代,人物性格身份、心理状态、社会关系,还具有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能够传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期,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思历史反思传统的电影创作热潮。在此期间以秦朝历史为背景的影片有:《古今大战秦俑情》(1990)《秦颂》(1996)《荆轲刺秦王》(1999)《剑客春秋》(2000)《英雄》(2002)等,其中《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比较有代表性。《秦颂》由周晓文导演,芦苇编剧,佟华苗担任服装设计,曾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获评委会大奖。《荆轲刺秦王》由陈凯歌导演,莫小敏、黄秋萍为服装设计,曾获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技术大奖等奖项。《英雄》由张艺谋导演,和田惠美负责服装设计和人物造型,曾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大众百花奖等奖项。三位重要的第五代导演,选择同一历史人物,相似历史背景,同样“刺秦”主题进行创作,却塑造了不同的秦王形象,呈现出不同的故事和风格,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观,值得分析研究。而服饰作为影片参与叙事和人物塑造的手段之一,是研究的重要入手点。本文主要从电影服饰设计与秦王形象塑造、文化传承与身份建构、文化张力与身份表达、文化表现与身份解码四个方面解读影片中秦王服饰的文化内涵与第五代导演的不同服饰文化观。

一、电影服饰设计与秦王形象塑造

(一)不同的作品风格与秦王服饰设计影视服装,简称戏服,特指在影视剧中,演员在演出时所穿着服饰的总称,属于表演服装中的一类,包含:衣服、鞋帽、饰品2。电影服饰属于影视服装,但制作更加精良。电影服饰以人物为中心,参与叙事,并与其他元素一起构成影片的整体风格。偏写实风格的影片重在表现历史面貌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偏写意风格的影片则更注重形式美感,服装艺术创造性更大,而虚实结合的影片风格则“实”“虚”并用,两者杂糅。《荆轲刺秦王》的影片风格古朴真实,有史诗感和真实感。电影服饰也相应考究写实,颜色和款式符合历史,质感粗糙,寻求一种历史的庄严感。片中秦王的服饰造型复杂,厚重而有变化,颜色运用得当,细节设计较丰富。影片《英雄》则是典型的写意风格电影,画面唯美,寓意性强。该片的服饰设计也相应的属于写意风格,服饰款式、颜色及人物发式都采用非常简洁的处理方式。3该片中,秦王的服饰色彩以黑色为主,而刺客的服装颜色则是红、蓝、绿、白。《秦颂》的剧情将史实与虚构结合,风格上追求质朴、厚重,服装色调简单少变化,很少出现高饱和度的颜色。片中秦王服饰色彩以黑色为主,辅以暗红、土黄等色,比较贴近史实,而其他人物相比秦王则更偏向艺术虚构。

(二)不同作品对秦王人物性格的塑造由于创作者不同的成长背景、艺术倾向、创作理念,其作品中秦始皇的形象和性格也不同。《史记》记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4正史中的秦王是一个缺乏仁德,有虎狼之心的人。但在这三部电影中,导演所理解和表达的秦王却具有与正史不同的性格特征。《秦颂》展现的是一位重感情却失去亲朋走向孤独的君王。秦王既要武力的统一,又要灵魂上的臣服,他渴望友情和亲情,却最终杀害了他们,是一个失败的胜利者。《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性格复杂多变,他猜忌多疑、冷酷暴戾、喜怒无常、心狠手辣,散发出一股豺狼气息,但在对敌时又英勇奋战,身先士卒,面对亲人爱人时又有孩子气且缺乏安全感。从多角度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却又神经质的帝王,呈现了真实人性的两面性。《英雄》中的秦王坚韧果敢,穷兵黩武,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人物。

二、文化传承与身份建构

守正与创新在电影创作中表现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为艺术表达而做的创新。电影,尤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不仅承载着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而且能以其对人物身份的重新建构,创造新的文化内涵,让我们重新认知历史、反思历史。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是还原历史背景,营造真实文化情境的重要手段,而对服饰的艺术性虚构则是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和建构人物身份的有效手段。《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的服饰设计虽各具特色,但都在对历史服饰的继承与创新中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秦王身份的创新性建构。“秦代服制,服色尚黑,囚徒穿赭色衣”5。在三部影片中,秦王服饰以黑色为主色调,服饰款式涉及深衣制、上衣下裳、袍服等样式,基本遵循史实,体现了对古代服饰文化的传承,让秦王形象更加真实可信。《英雄》中黑色、红色、蓝色、绿色、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均能找到对应的文化内涵。服饰不仅表达文化,也参与叙事、展现人物内心、参与人物身份建构。《秦颂》中,秦王在开始拒绝穿祀服参加仪式,认为是周礼导致了前朝的灭亡,体现了他明确的政治倾向;在攻打齐都时,拒绝穿盔甲,展现了他对秦军必胜的自信,以及不听劝告、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在登基前遵循礼制,穿上祀服,戴上冠冕。秦王对服饰从拒绝到接受的转变,暗示着他皇帝身份建构的逐渐完成。《荆轲刺秦王》中,秦王在嫪毐逼宫时,由常服更换为王上的礼服,是他对自己正统身份的宣示。在赵女面前多次素衣披发,抛却许多代表身份地位的配饰,显示出他对爱人的毫无防备和放下身份的平等相待。《英雄》中,秦王在首次被刺杀时穿着常服,在见无名时已换成武士盔甲,不仅构建了秦王武者的身份,暗示着秦王穷兵黩武的性格逐步加深,也通过服饰的转换完成了塑造性格和构建身份的任务。

三、文化张力与身份表达

文化的张力在对比和冲突中产生,通过秦王服饰与其他人物服饰的对比、与背景色调的冲突,充分复原了各阶层人物的等级关系,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营造了画面的张力感。中国古代的服饰制度本质上是封建等级制度的外化,遵循这个客观规律和历史事实,即“守正”,就能通过服饰表达片中人物的身份;同时,导演还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因此,在服饰上又需要许多独有的创新性设计。在《秦颂》中秦王身穿黑色服饰,文官穿白色服饰,宦官穿灰色服饰,武士穿牛皮色盔甲,以权职不同而穿不同颜色和款式的服饰,既容易辨别人物身份,又构建了一幅在古代封建制度下,君臣等级地位分明的图景,营造出权力间抗衡的张力。通过服饰区别与场景构图凸显了秦王的中心地位和独一无二的身份。在《荆轲刺秦王》中,秦军攻破赵都后,秦王身着红色长袍走在满是尸体、火光的废墟上,以耀眼、独特的服饰色彩与其他人朴素的服饰颜色及周围环境昏黄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暗示着秦王主宰性的身份地位。一抹刺眼的红,让观众认识到秦始皇的统一霸业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由千千万万人的鲜血染就的,表现出历史进程中压抑、残酷的一面。《英雄》中秦国上下清一色的黑色服饰,与黑色建筑一起构筑出一个压抑、冰冷、威严的强权之地,弥漫着死亡和悲凉的文化氛围。在讲述刺客故事时用红、蓝、绿、白进行板块叙事,传达了热烈、冷静、希望、纯粹的精神含义和文化内涵,与秦国的黑色对比,显出人物身份的区别、关系的对立,传达出强烈的情感张力和文化张力。

四、文化表现与身份解码

影片的制作是创作者编码的过程,观众的观影则是解码过程。观众利用各种文化符码,结合历史情境、文化积淀、艺术审美和心理感受等来解读人物服饰的意义、了解人物的身份信息。先秦时期的服饰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象征意义,色彩和配饰是阶级的表达和权力地位的标志。电影服饰对色彩、配饰的创新性运用,是表现历史文化和解读人物身份的重要符码。色彩在三部影片中有比较出色的运用,一定程度上成为身份和文化的象征符号。《荆轲刺秦王》中,嬴政服饰色彩复杂多样,透露出其性格的多面性。《秦颂》中,以黑、白、灰等颜色对秦王和不同官员的身份进行区分与象征,便于观众辨别人物身份。《英雄》中色彩充分发挥象征和隐喻的作用:黑色的冰冷死寂、红色的热烈忠贞、蓝色的纯净安宁、绿色的自然纯朴、白色的纯粹真实,以不同颜色表达不同的文化内涵,暗示人物不同的心理与情感,黑色甚至成为帝王身份的象征和秦文化的代表。冠冕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体现着阶级的区别。玉器在古代具有人格象征,是身份地位的代表,也是礼器的一种。古人常以玉喻德,认为玉是道德高尚的君子的象征,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剑在当时是贵族阶级用以自卫或显示地位、表示英勇的兵器。《秦颂》中,秦王只在登基大典时,冠冕、佩剑齐全,日常不佩戴玉饰品与宝剑,可见他不愿用礼制约束自己,也不彰显武力强权。《荆轲刺秦王》中的人物配饰细节详尽,对玉饰品使用较多,特别是秦王,腰间革带上的玉带钩、颈间的玉项饰等等,以各种玉饰为符码,将秦王的身份地位传达给观众。秦王是表面上的君子,骨子里的暴虐豺狼,承担着统一天下的重任,也承载着宗法、礼制的约束和禁锢。《英雄》中秦王在见无名时,梳着兵马俑中常见的偏右发髻,身穿盔甲,腰佩宝剑,一幅蓄势而发的武士形象,装束就让观众认识到他是一个威严、危险、强势、有强烈防备心的铁血君王。

五、结语

服饰造型作为电影语言中最直观生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服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媒介,也是艺术沟通和文化传播的媒介。周晓文导演的电影,服饰史实和艺术虚构糅合,力求在朴素的同时有艺术效果。陈凯歌导演看重影片的思想性和哲理性,要求电影服饰写实,力求真实质感。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以强烈的东方美学风格著称,服饰注重写意性和形式感,重视色彩的象征性和文化内涵的表达。《秦颂》《荆轲刺秦王》《英雄》分别以虚实结合、写实、写意的服装风格特征,表达了导演独特的电影服饰文化观,及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与思考。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胜,在新时期,我国电影发展面临新挑战、新机遇,如何从深厚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服务新时代,是电影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守正创新”在思想和行动上指明了方向。曾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树立新时期的电影文化观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养分,以“守正”为根基,为“创新”提供方向和依归,同时坚持“创新”,创造更多的电影精品,让“守正”更有活力和动力。落实到电影服饰文化观上,则体现在传承与创新两个方面:传承,即在电影服饰设计上遵循历史规律和事实,从灿烂悠久的传统服饰中吸收有益元素,传承优秀的服饰文化;创新,即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以服饰样式的创新服务人物与剧情。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结合,才能充分发挥中华文化的优势,建立新时期的电影服饰文化观。

作者:谭慧 马笑笑 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