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谈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谈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谈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

摘要:近些年来,提升纪录片整体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电影化”,这丰富了纪录片的表达方式,提升了纪录片的品质。将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不仅保证了纪录片在记录事件时的真实性,而且为观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本文主要探讨了纪录片中镜头风格的电影化。

关键词: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

一、引言

在电视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例如20世纪的《龙脊》《沙与海》,这些纪录片主要通过跟拍加跟拍,长镜头接长镜头的方式拍摄而成。如今,媒体人在拍摄纪录片时充分学习了国内外优秀纪录片的镜头风格以及拍摄技术,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比如说《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这些纪录片都具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精心策划的片子结构以及电影化的镜头风格。电影化的镜头风格为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本文主要对纪录片镜头风格的电影化进行了分析。

二、有节制地电影镜头语言

电影主要通过丰富、精致的镜头表现主观色彩,而纪录片在表达主观色彩时镜头较为单一。很多人认为由于电影镜头的主观性较强,将其运用到纪录片的拍摄中会对真实的纪录带来一定影响,但是在纪录片中有节制地运用电影镜头语言,不仅保留了纪录片的真实性,而且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审美体验[1]。例如《极地》在拍摄的过程中,运用了精致、丰富的镜头记录了西藏的绝美风光以及藏区人民朴实、黝黑的脸庞,观众在其中获得了美的感受。当然在拍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使用电影镜头语言,而是合理、有节制的使用电影镜头语言。《极地》的主要聚焦点是人物本身,拍摄主要集中于是藏区人民的生活轨迹,而对背景的拍摄则相应地减少了很多。镜头更多的是通过特写、普通近景,展示藏民们生活、交流的情景,和生活相关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通过直接、简单的镜头呈现出来,完整地展示了藏民的生活状态。细腻的传达了普通藏民的生存状态以及精神信仰。例如,在《孤独土地上的守望者》这一集中,影片首先呈现了多吉次巴在无人区巡逻的场面。画面中,多吉只身一人远远地行走在广袤的大地上,此时生命的渺小、孤独已无需多言。随后镜头转向了他家的帐篷,当他和妻儿坐在一起时,让人感到生命中的强大与温暖。在多吉身上体现出了渺小与强大、孤独与温暖两面,这时创作者想观众体验到一个完整的生命。次仁旺青老人在带着孩子运动的过程中,镜头就使用了电影化的大全景和特写。老人历经沧桑的手掌在盐湖中挖取着自己所需的盐,满是皱纹的脸上带着感恩、敬畏。虽然老人经历长途跋涉后才到达盐湖,但他并没有多取盐,此时老人还不忘对小孙子进行教育“我们只要拿走自己所需要的盐,别人也会来这里拿盐,这里的盐很少,如果我们都把盐拿走了,那么别人就没有盐可以拿了。”小孙子一边观察着老人的举动,一边听着老人的教诲,脸上带着虔诚与敬畏。随后镜头转向了高原、冰川相融合的大全景,老人的驼盐歌也随之响起。藏区老人对这片土地的感恩、热爱通过这些细节较好地表现出来。恰到好处的电影化镜头语言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三、镜头节奏加快

近几年来,优秀的纪录片都会对镜头节奏做大量的功课。对于纪录片来说,镜头的节奏决定了片子的节奏。镜头节奏越快,纪录片中包含的信息量也就越大,这也意味着拍摄工作量也在增大。这对镜头的拍摄方法、拍摄内容等方面的要求也就更高,这恰恰符合了电影镜头拍摄的要求。除此之外,纪录片中较为常见的长镜头有所减少[2]。例如,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的纪录片中,几乎见不到传统纪录片中的长镜头,取而代之的是用不同景别、不同角度分切展示人们的完整情绪和完整动作。虽然在纪实性较强的节目中长镜头能较好地展示完整过程,但是纪实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多种角度的拍摄方式,全面地将画面细节表现出来,从而将美的形式和美的主体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除此之外,纪录片还采取了全景延时拍摄镜头,不仅加快了纪录片的节奏,而且起到了转场、抒情的作用。例如,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在挖藕的过程中一共使用了六个全景延时镜头。湖面中倒映着漂浮的云朵,太阳从湖面中冉冉升起,黄昏与清晨的美景都可在湖面中一览无遗,这都是自然馈赠给人们的礼物,人们在挖藕前将会体验到大自然为我们带来的审美体验。

四、镜头较为规范

很多人在看完这些优秀的纪录片后都会感慨“这是用了学院派的手法吧”。受《二十四格》等一批“微电影”的风格影响,部分影视作品过于追求“炫”的影视效果,让人处于眼花缭乱的状态中。但是随着《茶,一片树叶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的推出,规范化的镜头拍摄风格让人有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电影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追求镜头的规范化及最佳的呈现效果,所以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成像效果较好的定焦镜头。在最近几年优秀纪录片中也开始使用定焦镜头进行拍摄。

五、运用了高科技技术

运用高科技手段也是纪录片镜头风格电影化倾向的表现之一。央视的编导们让过去在好莱坞大片中的技术手段走进了我国的纪录片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例如在《茶,一片树叶的故事》中就利用了各种高科技技术,比如说高速摄像镜头、微距镜头的大量运用,从天上到地下每一个细节都较好地表现出来,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拍摄效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很多电影作品中都会采用航拍技术进行拍摄,在纪录片中也开始使用航拍技术进行拍摄。例如,在纪录片《功夫少林》中就使用了航拍技术对人物进行拍摄[3]。例如,在《功夫少林》第一季《绝学》中,编导先为观众展示了群山的大镜头,而释延孜则在悬崖边打坐,接下来镜头对释延孜紧锁的眉头进行了特写,从而表现出了释延孜内心的矛盾与忐忑,将释延孜在备赛过程中的冲突、矛盾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编导的高标准与严要求才拍摄出《功夫少林》这部优秀的精品纪录片。

六、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主人公情绪

传统的纪录片在记录主人公的情绪时常常较为平淡,其更注重的是记录事件本身,而忽略了主人公在事件中的情绪状态。而纪录片镜头风格的电影化则通过特写镜头表现主人公情绪,将主人公的情绪作为纪录片中的一部分,让观众更加具有带入感[4]。例如在《功夫少林》这部纪录片中,在刻画人物时就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在《神兵》这一集中,主要刻画了一代枪王陈五经的形象。在八年前陈五经准备出国教授少林武功。出发的当天,他爬上了核桃树准备打核桃,结果一不小心从树上跌落下来,脊椎在这次意外中受了伤,从此就一直处于瘫痪在床的状态中,在这八年期间他从未碰过他的枪。当陈五经的儿子回家看望他时,陈五经得知儿子想要拍摄关于“少林十三枪”的节目,这时他主动跟儿子提起,让儿子将他八年未碰过的枪找出来。在儿子找枪的过程中,陈五经用屋顶上的绳子将自己拉了起来并靠在了床边。当他看到自己的枪时,竟然抱着枪号啕大哭。在这一集中总共有四十六个镜头,其中特写镜头则高达二十二个,几乎占了本集的一半镜头。在这些特写中,通过陈五经颤抖的手以及双眼由最初的空洞转为了最后的热泪纵横,将陈五经心中的不甘与遗憾充分地表现出来。近些年来,纪录片界一直都在讨论纪录片镜头丰富的电影化,纪录片的编导也逐渐重视纪录片镜头风格的重要性。有不少优秀的纪录片都较好的将镜头风格电影化并取得了较好的反响,在真实性、故事性以及审美体验上都获得了成功。因此,纪录片的编导需要不断地探索如何将纪录片镜头风格和电影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纪录片纪录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为观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王晶晶.《爱不止息》:纪录片镜头语言的电影化——对话《爱不止息》导演艾格尼丝•索斯[J].数码影像时代,2015(1):66-69.

[2]毕苏羽,艾心.镜头下的《家园》——中国自然类纪录片中的故事化叙事[J].科普创作,2019,000(002):P.38-44.

[3]刘梦霞,谭炜彦.浅析国内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化的叙事技巧——以《喋血长平》和《激变玄武门》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8,No.425(09):109+111.

[4]杨冰清.纪录片叙事结构探析:从叙述主体出发——以《舌尖上的中国2:脚步》为例[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7):126-126.

作者:李威 单位:广东广播电视台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