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路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路径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动画电影与传统文化融合创新路径

摘要:动画是一门综合视听艺术,包含绘画、音乐、文学、摄影等众多艺术表现形式。作为文化产业之一,中国动画电影也不断探索与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创新,传承和推广中华优秀文化,《白蛇:缘起》便是作品之一。电影把水墨国画、诗词、儒道等传统文化表现元素融入场景设计、影视编曲、故事细节和人物设计中,在“历史文化资源融合”“视听语言”“经典文本陌生化改写”3方面给本土民间文学改编动画电影带来启示。

关键词:电影;动画;传统文化;民间文学;《白蛇:缘起》

一、荧屏上的民间文学经典

许仙与白蛇的故事是我国民间流传的四大爱情传说之一,故事起初源于民间百姓口口相传,最早定型于明末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当中记录的盗取仙草、水漫金山、永镇雷峰塔等情节为世人传诵。现代拍摄的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在故事的基础上作了些许改动,更是使家喻户晓的白蛇故事深入人心。2019年初,由追光动画制作的《白蛇:缘起》在中国上映,影片取材于经典的白蛇故事,但导演并没有拘泥于民间经典,而是将故事聚焦于白蛇与许仙的“前世”,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向观众解释主角间结缘由来。影片背景设定在晚唐末年,时年赋税沉重,国师为了重获皇帝信任,命令百姓捕蛇用于修炼道法和抵扣赋税,引发国师和蛇族的矛盾。小白(白蛇前世)受命刺杀国师,在打斗中意外落水失忆,被捕蛇村村民阿宣(许仙前世)救起。经历几次三番国师捕杀和蛇族报复,阿宣和小白之间的感情逐渐加深,“来世”缘分由此开始。随着故事缓缓展开,融入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画面一幕幕在大众眼前呈现,影片彰显了中国动画的诗情画意,是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元素交融的又一杰作。

二、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化元素的交融

许仙与白蛇是民间文学经典IP,《白蛇:缘起》将南宋绍兴年间的民间故事追溯至500年前,为电影注入了唐文化色彩;传统文化元素创造性地交融在场景设计、电影编曲、故事细节、人物设计等方面,贴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

(一)场景设计兼具诗情画意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水墨画是国画中的典型代表,它笔法酣畅淋漓、色彩浓淡相宜,在似与不似间表现作品的气韵与境界。影片开篇场景以滴墨入画,随后浓墨似轻烟散开,飘扬的粉红花瓣化作黑符缚人手足。《白蛇:缘起》以水墨意境开篇,隐喻小白心中对阿宣的执念与对感情的执着。干净简洁的电影画面恰似中国画的留白,给人以无限遐思妙想:小白拼命想抓住什么?为什么她对眼前的人如此紧张?她眼前的人会是谁?……水墨诗意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也为剧情展开作了铺垫。国产动画电影发展进程中,《大鱼海棠》在画风唯美方面攒足口碑,被称赞是“近年来动画电影的翘楚”[1]。《白蛇:缘起》在光影方面的雕琢也不逊于《大鱼海棠》,且更具诗词韵味。捕蛇村坐落在层峦叠嶂间,落日余晖下,漫山枫叶格外鲜红艳丽,颇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诗情画意。于高处遥望捕蛇村,奇峰林立、山石嶙峋,云雾缭绕山间,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再现。前往宝青坊途中,阿宣和小白同乘一叶扁舟,穿过云雾缭绕的山水,此场景里既有水墨山水的空旷辽阔,又有绿水青山的幽静,让人不禁联想到李白的那句诗:“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晚唐推崇道家,唐武宗时期推行灭佛政策,遣返僧尼,拆除寺庙,佛教遭受毁灭性打击。结合影片时代背景,永州城池中破旧的佛塔与绚丽的晚霞交相辉映,正是杜牧在《江南春》里所感叹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片尾处,影片再次采用水墨山水的中国风表现手法,勾勒烟雨中若隐若现的青山、亭台楼阁、断桥和荷叶,观众宛如在欣赏一幅巨大的西湖画卷,为许宣和小白重逢的情节增添动人的色彩。谢幕部分重现了“后世”故事情节,其水墨表现手法也对开篇作了呼应,古韵古香。

(二)电影编曲融合诗词特色音乐是《白蛇:缘起》值得一提的亮点。影片在音乐制作方面融合中国风特色,或以诗词改编作歌词,或以琴、箫等古朴的中国乐器搭配纯电子音乐作曲,插曲《何须问》《春问》,片尾曲《缘起》以及其他配乐组成了影片别具一格的原创音乐格调。许宣和小白在断桥上重逢后,宝青坊小狐妖泛舟湖上唱了一支小曲《春问》:“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其出自宋代词人晁补之作品《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的上阕,原词如下:“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幽葩细萼,小园低槛,壅培未就。吹尽繁红,占春长久,不如垂柳。算春长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此曲暗示故事已转到500年后的宋朝。“问春何苦匆匆,带风伴雨如驰骤”,意思是春光短暂,寓意珍惜短暂的美好。联想到民间故事里许仙和白蛇相恋后遭遇种种磨难,影片小曲《春问》是在暗示其相恋的美好时光将面临世间又一次劫难,给观众留下想象空间。许宣在船头哼唱的《何须问》也是一首颇具诗词特色的歌曲。“君不见东流水,来时无踪迹,一去无穷已”改编自唐代贺兰进明的《行路难五首》;“君不见城上日,今瞑没山去,明朝复更出”引用自南北朝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最后一句“何须问、浮生情,原知浮生是梦中”化用于唐代鸟窠禅师的一首禅诗:“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2]这首歌表达了万物自有其运行规律、平静对待人生变化之意,与影片中许宣豁达乐观的人物形象相呼应,反衬了小白失忆后对寻找自我身份的执着。《缘起》是《白蛇:缘起》的片尾曲,由周深演唱。首句化用北宋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主唱空灵飘逸的嗓音将许宣和小白刻骨铭心的旷世绝恋娓娓道来,旋律婉转优美,倾泻影片的美好与悲伤。

(三)细节熟谙加添儒道色彩《白蛇:缘起》虽是“前传”,但也有不少熟悉的细节与“后世”故事相联系,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捕捉到熟悉感。许宣本是捕蛇村村民,却因为“怕蛇”,选择采草药救人。他对村民说:“(采药)抵不了税,救人也好啊。”许宣在山上盖了一间木棚,棚前搁着一块“保安堂”牌匾和白色药碾子,墙上挂着人体穴位图。500年前的许宣自学医术“希望有朝一日当个郎中”,和后世许仙在药铺当学徒悬壶济世有贴合之处。忘记自己身份的小白在捕蛇村闻到雄黄酒惊恐失色,不禁让观众想起后世白素贞饮雄黄酒显出蛇形的情节。伞是民间故事《白蛇传》推动许仙与白素贞感情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一元素也被用在了影片《白蛇:缘起》中,如许宣和小白第一次在同一把伞下御风而行,又如片尾处两人撑着伞在西湖断桥上重逢。当老船夫在船头上唱起“啊啊啊……”,观众很自然会想起影视剧《新白娘子传奇》里小青和船夫对唱的情节。在熟悉的细节之外,《白蛇:缘起》融合传统文化设计台词,为故事增添了几分儒道色彩。“天地有规矩,多的是不想做但不得不做的事”,这是小白的师傅命令她去刺杀国师时说的话。《孟子•离娄上》里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点明了秩序的重要性。影片里的晚唐赋税沉重,国师命令百姓捕蛇抵税,由此引发蛇族、人类、国师三者的矛盾,因为秩序混乱,才有了蛇族刺杀国师的谋划以及永州城内因赋税沉重逃难的老幼。“既然来到这世上,当然想着能在这天地间自由自在地走一遭”“就算人生命数有定,也要获得自在”“这就是御风而行,天地之间逍遥游”,阿宣的台词体现了人物超然、追求自由的道家思想。“天之道,有所得必有所失”,宝青坊狐仙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原文如下:“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段话是老子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认识。万物皆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当中,小白获得了珠钗,也因珠钗丧失了记忆;阿宣化身为妖,多了条尾巴,却也丢掉了人之精气。

(四)人物设计鲜明有特色《白蛇:缘起》讲述许仙和白蛇的前世“初恋”故事,年轻化的人物设定符合电影市场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少男少女”的爱恋更容易在电影市场中找到共鸣。在“前世”,故事主角的性格也有了鲜明的变化。影片开头,阿宣出场时动作敏捷又不失几分搞笑,和大众印象中的“文弱书生”形象大为不同,有种“逍遥自在”的道家情怀。明知变成妖会被村民唾弃、被道士斩杀,但为了爱情,许宣化身为妖,继续守护小白,一改民间故事里“弱懦”“固守礼节”的许仙形象。“人间多的是长了两只脚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么样”,体现了主角现代意识觉醒:善恶无关人妖,心善才是最真。许宣的这点性格转换符合现代人的人格审美。在《白蛇:缘起》里,小白对爱情的向往被“人妖殊途”“人蛇矛盾”所缚,与后世白素贞不惧世俗眼光的形象形成反差。角色反差推动情节发展,也是为了突显500年后小白恢复记忆时对阿宣感情的执着,衔接了后世故事。小青角色在影视剧白蛇传里为人熟知,她心地善良、机灵聪慧,与白蛇姐妹情深,为白蛇和许仙结缘出了不少主意。为了让影片故事有新意,导演也将小青设计成了一个具有“反差”的角色:眼神犀利刚毅、身披青黑铠甲,反对人妖相恋,多了几分“无情”之感。但小青也是有情的,她依然深爱着姐姐,即使身中烈阳断魂鳞的法术,也要护姐姐周全;她担心来自捕蛇村的阿宣只是贪图姐姐的美貌,所以决心带姐姐回蛇族远离人类,最后看到阿宣为爱舍身,才为之所动,陪伴姐姐借用珠钗找回记忆再续前世姻缘。

三、本土民间文学改编动画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动画电影“低幼化”一直为人所诟病,近些年,《大鱼海棠》《大护法》《白蛇缘起》等动画电影以动画的形式反映成人世界和成人话题,引领成人化动画电影,成为近十年国产商业电影中一道独特的风景[3]。中国文化资源丰富,《白蛇:缘起》将民间文学进行符合时代需求的再创造,对中国改编动画电影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一)融合历史文化资源任何时代的任何文学家、艺术家的创作,都不可能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所以,任何时代有价值的艺术创造,实质上都是传统在各个时代的变体[4]。中国动画电影根植于本土文化,民间文学是文字语言的艺术,对民间文学进行动画电影改编,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画艺术,呈现相关历史文化能增进观众对动画的认同感。《白蛇:缘起》在改编再创作时,编剧将故事背景的历史文化作了听觉化、视觉化、台词化呈现。一是引经据典,选用或者化用符合剧情的唐宋诗词编词,融入琴、箫等民俗乐器编曲。二是在画面呈现上突显唐风和道文化色彩,如小白的丹凤眼、永州城百姓的唐代服饰,又如宝青坊地板上的易经卦图。三是台词呈现带有历史文化色彩。影片开篇小白得道失败时说了一句“三华全乱,周天动摇”,其中“三华”“周天”都是道教术语。当小白和许宣被困佛塔地宫时,许宣用“朱雀在顶,玄武入宫”推算出口方向,“朱雀”“玄武”代表方向,源自中国古代的星宿文化。

(二)视听语言多元化创作者和观众是动画电影制作过程中的主要行为主体,两个主体的对话过程即是声画语言与观众的交流[5]。《白蛇:缘起》为国人称赞,色彩、镜头语言、配乐等视听语言精心设计使文字故事变得丰满是原因之一。首先是色彩运用。色彩能够营造氛围,调动观众的感官。影片开篇以黑白色调设计水墨中国风的场景,古韵气息扑面而来,奠定了影片的中国风基调。导演用大面积绚丽的橙色、红色等暖色调描绘捕蛇村和永州城的黄昏,营造出一种安逸的生活气息,与后续捕蛇村、永州城被毁形成强烈对比。为了强调蛇族生活的地方阴暗潮湿,钟乳石遍布的蛇洞里刻意使用了暗绿和黑色,也衬托了蛇族对人类和国师的怨恨之情。前往宝青坊的路上,金黄色的银杏林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结尾处,以绿色基调设计西湖画面,观众观影至此对许宣和小白姻缘再续有了热切盼望。其次是镜头语言。在表现中国风场景时,导演多处使用全景和远景镜头,如霞光遍洒的捕蛇村、黄昏下的永州城远眺、两岸青山环绕的江景,场景开阔宁静。利用CG技术表现云雾缭绕、烟波飘渺等古风古韵的东方意境,是影片团队在视听语言上的尝试和创新,突显影片制作的匠人精神。配乐方面,为配合民间故事的时代背景,影片团队打造了系列古风音乐,也借用了大众熟知的白蛇影视剧旋律,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进一步渲染影片的“中国味”,拉近影片和观众的距离。

(三)经典文本“陌生化”改写艺术的本质在于通过形式的陌生化,使人们习而不察的事物变得新奇而富有魅力,因而唤起人们对事物敏锐的感受[6]。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认为,陌生化通过对众所周知的事件和人物性格进行剥离,使演员与观众之间产生距离[7],进而使观众获得新奇感。《白蛇:缘起》将大众熟知的民间故事搭建新的时代背景和故事线,重新建构主角人格,让老故事有了新意。《白蛇:缘起》将白蛇故事嫁接到唐末的一个捕蛇村。村民依靠捕蛇充抵赋税,让人自然联想到唐代柳宗元的名篇《捕蛇者说》,但故事又并非单纯讲述捕蛇人的生活,而是加入了虚拟情节:国师用蛇修炼道法以取得皇帝的信任,百姓被迫捕蛇以求生存。人、蛇、国师三者的矛盾由此展开,为影片情节添加了奇幻色彩。为了让观影更具新鲜感,编剧以碧绿珠钗为线索,用倒叙的方式讲述珠钗的由来以及尘封在珠钗里的记忆,顺理成章带出了许宣和小白结缘的前世故事。当前电影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是成年人,编剧因此将爱情故事和主角以年轻人的审美进行了改编:许宣是风趣的少年,小白是白衣翩翩的少女。在《白蛇:缘起》里,观众看到的不仅是年轻化的许宣和白蛇,也是“陌生”的许宣和白蛇。这种陌生感主要体现在主角人格上。在大众印象里,许仙是一个文弱书生,他在编剧的笔下化作“许宣”,性格里有道家的逍遥精神,也有儒家的果敢与担当。白蛇在影片里是少女形象小白,却为“我是谁”所困扰,得知自我身份与人类相异时,又陷入人妖殊途的矛盾中,与民间故事里“不顾一切追求”的形象大为不同。

四、结语

《白蛇:缘起》向观众展示了一部恢宏大气、有着东方古典国韵的动画,它的灵感来自广为传诵的民间文学经典,又不拘泥于原故事,几分熟悉又有几分新意。影片制作将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文学、儒道哲学等融入其中,场景设计古色古香。片中还融合了“易卜星相、奇门遁甲、五行八卦”等神秘元素,观众的情绪随剧情跌宕起伏的同时,仿佛也在历史文化长河里畅游了一番,让人不禁感叹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尽管影片故事深意有待提升,但瑕不掩瑜,《白蛇:缘起》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改编动画的“匠人精神”,这是又一个好的开始。

参考文献:

[1]席威.《大鱼海棠》:国产动画电影中传统文化元素的运用及美学风格[J].电影评介,2016(17):85-87.

[2]张启忠.《白蛇:缘起》:唯美与文化底蕴的互生与壮阔[N].中国电影报,2019-01-16(002).

[3]朱鹏杰.新时代以来国产动画电影转型研究[J].电影评介,2019(22):16-21.

[4]彭俊.中国动画民族历史资源的现代性改编研究[J].电影文学,2019(07):123-125.

[5]刘迅,王心悦.从接受美学看动画短片如何讲好中国故事[J].电影文学,2020(01):101-103.

[6]周宪.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39.

[7]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01):61-66.

作者:袁素文 单位:清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