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工业美学下乌尔善电影创作浅议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作为“新力量”导演之一,乌尔善导演的《画皮2》《寻龙诀》,实现了从艺术电影转向商业电影,自觉遵循规范的工业流程和社会体制要求,又力图兼顾电影创作艺术品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尝试技术革新。实际上,关于乌尔善电影创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风格流变、视听语言以及具体作品分析,存在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框架不清晰等问题。基于此,文章以电影工业美学为视角,对乌尔善电影创作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推动作者电影类型化、市场化的新视角。
关键词:乌尔善;电影创作;电影工业美学
一、引言
乌尔善导演的《画皮2》以其独特的“东方魔幻”新类型斩获多项大奖,被誉为电影工业新标杆,而《寻龙诀》凭借其构建的“视觉奇观”拿下了16.3亿元的票房成绩,而追本溯源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其在坚持个人风格的同时,自觉遵守电影工业标准,平衡电影的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关系,做到了作者电影的类型化和市场化,并且乌尔善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自信,从故事文本、视听设计到价值导向等,试图建立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工业美学体系,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却不拘泥于中国传统,在坚持类型叙事的基础上,融入鲜明作者风格。虽然我国电影工业美学体系尚不成熟,但乌尔善作为“新力量”导演之一,努力践行电影工业美学生产原则,自觉游走于市场之间。因此文章在电影工业美学视角下,以乌尔善电影创作为导向,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电影创作思路,为中国电影发展提供新思路,以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工业美学。
二、概念界定与厘清
(一)电影工业美学原则
对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建构,陈旭光认为“电影工业美学”这一命题,是对当下电影产业的现状与问题,电影的诸多特征和若干本性的综合性思考。这个观念可以建构一个观念体系,可以而且应该是一个复杂多元的体系性构架。“工业美学”体系的建构从具体而言,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第一,侧重于文本、剧本,也就是内容层面。电影是叙述的艺术,要讲好中国故事。这里面的叙述既有类型化的、商业化的叙述,也有艺术电影、主流电影的叙述。第二,侧重于技术、工业层面。建构这样一种工业美学原则:既尊重电影的艺术性要求、文化品格基准,也尊重电影技术上的要求和运作上的工业性要求,彰显理性至上。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弱化感性的、私人的、自我的体验,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标准化的、协同的、规范化的工作方式,力图寻求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统筹协调、张力平衡而追求美学的统一。
(二)制片人中心制
“制片人中心制”观念是电影工业观念的核心之一。陈旭光对此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他认为制片人中心制就是制片人居于电影生产体系中的重要位置,承担至为关键的角色,发挥核心功能,其主要工作是制片管理。理想意义上而言,制片管理不仅包括电影制作过程的管理,其更丰富的内容在于电影剧本的开发、电影融资以及制片人通过行使其“枢纽”的职责实现对电影创意的管控和与其他主要工种之间的权力制衡。但中国当下制片管理机制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是往往不以制片人为中心,而以导演为中心;第二是制片人的工作职责狭窄,没有赋予相应的职责,投资人也没有在制片这一环节上给出制片人足够的权力、时间、财力和物力。
三、研究现状
(一)研究数量
首先,以“电影工业美学”和“乌尔善”为关键词,检索CNKI相关研究,经专家筛选和数据处理,共选定相关文献23篇。发现相应主题研究文献较少,已有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是从电影工业美学入手,研究乌尔善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第二是从乌尔善入手,研究作者电影的类型化、市场化;第三是从具体作品入手,研究乌尔善电影创作的工业化实践;第四是从新力量导演入手,对“新力量”导演的创作观念、剧本生产方式等新变化、新趋势作进一步梳理,对“新力量”导演的崛起与“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自觉建构之间的关联进行研究。从2012年至今,关于乌尔善的研究基本呈增加的趋势,这与我国处于电影工业化体系逐渐成熟以及近年来新力量导演良性创作有一定关系。
(二)文献综述
1.针对乌尔善电影艺术性与商业性关系的研究
国内关于乌尔善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关系的研究,共分为两个立场,一认为其在遵守工业化原则的同时缺乏了艺术风格,一认为其达成了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张斌宁认为《刀见笑》快意酣畅、风格凌厉、人性的黑暗与不堪耐人寻味;而《画皮2》或者《寻龙诀》,虽不乏精心配制的娱乐元素和美学追求,但人性探讨层面能留下的东西却颇为牵强。纵观起来影片的棱角越来越少,影片气质也趋于保守平庸,曾经专属于乌尔善导演的个性锋芒越来越淡,作者痕迹越来越少,只在一些形式层面留下比较统一的处理习惯。而李磊认为乌尔善三部公映的电影,每一部兼顾了商业性与个性,《刀见笑》的重写古典武侠镜语,《画皮2》的中西奇幻元素杂糅,《寻龙诀》实现了网络文学想象的视觉化,达成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张力平衡。当前对乌尔善的评价褒贬不一,虽好坏参半,但是其践行电影工业化、平衡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实践仍值得我们去探究思考。
2.针对作者电影类型化、市场化的研究
乌尔善面世的作品不多,逐渐实现了作者电影的类型化、市场化,践行电影工业美学原则的同时,融入鲜明的个人特色。国内关于乌尔善电影类型化、市场化的研究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叙事结构,第二是视听语言,第三是情节主题。乌尔善提出了电影的类型公式,包括六个情节团块和三重矛盾。王垚则进一步阐释了乌尔善电影的类型公式,并认为乌尔善的创作策略调整为尊重类型规律,保留个人风格。影片中两场“换皮戏”的视觉构成,确切地参考了伯格曼的名作《假面》;片尾“换心”的段落则来自塔尔科夫斯基的《牺牲》,不仅形成视觉构成的关联,而且事实上也行成了意义的互文关系。这些极具个人色彩的处理或者化用很好地结合在影片之中,形成了明确的风格。而康欣荣分别从主题表达、叙事结构、视觉呈现阐述了乌尔善电影创作的市场化和类型化,认为首先电影主题表达有一个从先锋化到世俗化的嬗变过程;其次,叙事结构上从缀合式团块叙事变化为类型化线性叙述;最后,作品的呈现则有一个符号化到奇观化的变化过程。方树林则分别从视听语言、角色定位、故事情节分别阐述了乌尔善电影创作转向,认为在画面上,《画皮2》的选景别致,白城、湖、屋内场景、集市场景都体现了魔幻色彩,既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注意力,又助力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角色的塑造。《寻龙诀》更是如此,做到了画面和美术特效的完美结合,画面色彩波谲云诡,独具审美,极其酷炫。在故事情节上,《画皮2》的故事情节相对完整,节奏紧凑,人物塑造比较成功,角色定位清晰,形象鲜明。《寻龙诀》故事脉络清晰,逻辑合理,节奏明快。通过时空穿插回顾,交互对照,极大程度地还原了小说中的盗墓精髓。《画皮2》在角色妆容造型上有进一步的提升,赵薇的半边金面具、周迅的冰狐妆造型,影片《寻龙诀》中的人物定位更加精准,长头发的胡八一,眉宇之间透出英雄豪迈,展现出一个敢作敢为、有情有义的英雄人物。综上所述,乌尔善电影创作的特点即一坚持类型叙事,二结合最有优势表达的主题,三画面与特效完美结合。
3.针对“新力量”导演及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研究
对新力量导演及电影工业美学的建构,陈旭光教授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阐释了电影工业美学与影视专业教育问题。第二个阶段悬拟了新导演应该适应的三种新的“生存”方式即“技术化生存”,要懂技术能操作;“产业化生存”,要尊重市场,尊重投资人,甚至粗通投资和经营;“网络化生存”,要懂得网络层面上的宣传运作甚至创作的网络化思维。第三阶段中,陈旭光进一步阐释了导演的“三种生存”以及对“新力量”导演的分类进行了梳理。第四阶段陈旭光提出“新力量”导演在电影观念、美学风格、创作思维及生产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与第六代导演不同的特点。同年提出关于青年导演的创作特点、创作心理与思维、影响源流、新美学建构,以及相关影视企业的生产机制等方面的考察与学理研究等仍有诸多不足。在思想性、理论性、系统性和现实针对性、创作指导性等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拓展空间。而武峻、高云峰提出“电影工业美学”的构建无法离开“新力量导演”,相较之前的电影生产,现在的电影导演都必须在工业和美学中找到平衡点,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产业化生存能力和网络化生存能力。纵观以上论述,新力量导演与电影工业工业美学的研究已逐步完善,渐成体系,但“新力量”导演的工业化实践相对较少,理论与实践未有效合理双向互动。
4.针对具体作品的工业化实践研究
针对乌尔善具体作品的个案研究,陈旭光中以制片人中心制为核心,论述了《画皮2》的创意管理机制,认为其制片团队体现出很强的专业化、流水线、分工明确等特点,自觉地秉有并实践诸如标准化生产的类型电影观念、后产品开发的大电影产业的观念。而周雯以后期制作为切入点,以电影工业为导向认为,“工业流程”的系统升级和“后期前置”的流程优化是《寻龙诀》品质和效率得以保证的关键,也会成为中国电影特效行业迅速发展的有效路径。曹昆玉则以影视改编为视角,认为在电影工业时代,小说的生命力得到了增殖和延续,新的媒介传播方式使《鬼吹灯》很快进入市场开始了它的商业化之旅。一方面,在这种“极致的商业化”的包裹之下是电影文学艺术性的缺失;另一方面,电影《寻龙诀》成功的背后反映的正是2015年大行其道的影视IP热潮。作为电影制作的一种方法,IP改编是加快电影工业化的一支新生力量,也是电影产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四、总结与进一步研究方向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乌尔善电影创作与电影工业美学有机衔接尚处于初始研究阶段。对新力量导演与电影工业美学之间的发展路径尚不成熟,研究视角单一,仅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缺乏定量研究。当前虽有关电影工业与“新力量”导演关系的研究不断增加,但缺乏对导演创作的具体研究以及对比研究,研究体系应进一步细化。当前关于电影工业美学的理论不断发展,但作为新力量导演的乌尔善,对其电影创作工业化的研究较少,与电影工业美学的发展不成正比,理论与实践无法切实进行有效衔接,并且研究视角散乱、狭窄,仅从工业化流程中某一阶段入手,缺乏研究框架。对乌尔善的电影创作,在平衡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关系时,虽能够自觉遵守工业化流程,但在叙事结构、故事情节上仍有所欠缺。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应拓宽视角,不仅从电影工业角度入手,还应纳入传播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相关理论,拓宽研究视野。基于此,未来一个阶段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加强对乌尔善与电影工业美学有机衔接的研究,理论与实践应双向沟通,构建成熟理论框架,为工业化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应进一步细化研究体系,加强对导演的个案研究以及对比研究,提供更多建构电影工业化的路径。
3.当前新力量导演数量不断增加,但其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应不断发现问题,提出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不止看到其发展市场,还应做到查缺补漏,拓宽研究视野,使得电影创作更加成熟完善。
4.当前电影工业美学理论不断完善,应加强导演的工业化实践,努力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工业美学。
作者:卜卓言 单位:辽宁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