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文学教学论文:影视文学教学方法革新探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作者:于利平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影视学院
目前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堂上,学生大多都在执行一种创作模式,那就是将主人公置于一种极端的情境当中,从而使得人物动作具有强烈的目的性,人物之间产生激烈的外在冲突,人物关系在情节发展中发生重大改变……戏剧性被强调为教学重点本无异议,但是戏剧性的内涵若仅仅局限于对戏剧性人格特征的呈现、外部的浮于表象的矛盾冲突与动作的组织、对情境危机的刻意营造等层面,会导致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关注作品的外在戏剧性,从而忽视中外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抒情性,以及其中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索与关注,审美视野和创作范畴也会变得越来越狭小。戏剧的世界纷繁而多彩,仅仅强调外部矛盾冲突的戏剧性作品,只是戏剧世界之一隅,而非全部。在现实主义的作品队伍中,有着更多的更符合当下时代特征与心理特点的作品存在。这些作品以及其背后的创作方法,更应该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教学中被重视起来。
一、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深度探索的原因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现实主义创作的教学方法需要进行深度探索与革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时代与观众审美的诉求。当下我们的生活环境日益平稳,那些重大的社会矛盾与问题、极端的情境已经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时代与生活的变化带来了观众审美诉求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逐渐被人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所取代,今天,走进剧场的观众更加渴望看到那些能够准确、深入地表达出现实日常生活中人们精神世界的优秀作品。
二是小剧场发展的要求。小剧场作为一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剧场形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在我国已经有了三十年的发展历程。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小剧场戏剧已经拥有为数众多的观众群体,成为目前我国戏剧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小剧场戏剧无论其剧场特点、场内交流的多向度特征还是对演员的表演要求,都更适合于表现人们的当下生活与精神本质,要求剧作者从关注外部矛盾转向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反映。三是学生观察生活的需要。艺术来源于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素材,今天人们的内心世界变化要远远大于外部生活。硬要学生学习那些外部矛盾冲突强烈的作品,只会导致他们脱离生活,生搬硬造,闭门造车。时代的发展以及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都要求编剧能够学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创作出在日常生活中反映当代人深层精神本质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对目前戏剧影视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二、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主要体现和实施于理论界定、观察生活和创作实践这三个层面。
首先,从理论上对“戏剧性”内涵予以厘定和辨析。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剧卷》的解释,“戏剧性”从根本上讲就是“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人物的内心活动(思想、感情、意志及其他心理因素)通过外部动作、台词、表情等直观外现出来,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而“偶然性”、“巧合”“骤变”等,则更多借用了生活用语的含义,仅仅是戏剧性原始、外在的意义。因此,从本质上讲,戏剧艺术属于“代言体”。剧本只要将人物内在的看不到也听不到的内容,呈现为可视、可听的内容,都是“戏剧性”的处理。厘定了“戏剧性”这一大的范畴,相应地,在戏剧影视文学创作课堂上,对“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情境”、“戏剧情节”等剧作元素的阐释也应当相应做出进一步调整。以戏剧冲突为例,传统的以外在戏剧性为特征的戏剧作品,更多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外在冲突。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冲突,在今天似乎更能够反映出现代人生活的本质。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当鼓励学生在创作中,更多表现后两者之间的冲突。
其次,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还应当体现在学生的观察生活环节。观察生活是编剧班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需要从现实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聚生活原材料,从而形成创作的“素材库”。观察生活进而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第一手资料,这对于编剧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阅历少,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少之又少,因此,观察生活就更应该成为日常训练的一部分。传统的编剧教学思路中,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更多旨在寻求那些外部冲突和戏剧性较强的内容,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趋平稳与安宁,学生带着编剧课所学的对“戏剧性”的理解,来到生活当中寻找素材,经常会一无所获。由于在生活中找寻不到素材,因此就会为了完成作业在课堂上闭门造车,仅凭想象去表现生活。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改革体现在引导、纠正学生观察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偏差的思路与方法:我们应当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求素材———生活的本质恰恰隐藏于那些平静无波的表象当中。今天人们的生活虽然没有那么多外在的冲突,然而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富足、多元文化的发展、信息的高速传播……人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说空前丰富与复杂。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前那种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矛盾冲突被内化,向内转变为一种自我矛盾以及人的生存与世界的荒诞等本质意义上的冲突。随着时代与生活的变化,人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现实主义创作素材就决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偶然发生的呈现为外部冲突的事件。我们需要启发学生放弃对外化矛盾冲突的一味寻求,学会发现生活素材,并透过表象寻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内容。
最后,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的深化改革最终应当体现到学生的创作当中。传统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大四阶段进行大戏创作,学生一般会在毕业前上交一部四幕或者五幕话剧。实际上对于一个大四毕业学生来说,从技术角度可以完成一部大戏,但是从创作能力来说,要完成一部优秀的大戏作品,却是非常吃力的。根据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实际水平,结合我国目前话剧的主要演剧形式和话剧生存现状,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建议学生在毕业时完成一部小剧场话剧作品。相对于大剧场话剧来说,小剧场话剧的特点体现在一个“小”字:其作品情节相对简单,出场人物少,演出时间也较短。这对于本科阶段的学生来说,更加容易掌握。小剧场戏剧因为短小而易于排演,因此特别适合于及时反映当下人们的现实生活。同时由于小剧场舞台与观众席之间距离紧密的特点,适宜于演员以自然、真实、细腻的状态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真实反映现实生活,透过生活表象展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情感,这正是我们在观察生活阶段对学生的要求。可以说,学生在观察生活阶段所积累的素材,正适合于以小剧场的形式创作完成。
本人自2008年开始进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教学改革,鼓励学生创作反映社会现实的小剧场话剧。2010年本班学生王欣哲、盖菁莹所创作的小剧场话剧《“摩卡—Mocha”的速溶生活》和《双城记》分别发表于《戏剧丛刊》2009年第五期和2010年第三期。其中,《“摩卡—Mocha”的速溶生活》获得第24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二等奖。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种贯穿于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整体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为学生从观察生活到将素材呈现于剧本并完成创作的一整套完整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对现实主义创作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探索,是为了深化我们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的教学思路,深入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认识,以培养更适合于时展要求的编剧人才为最终目的。事实证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