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微电影创作问题与解决之道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微电影+”时代的到来以及影视技术的更新和普及,为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提供了众多案例指导和技术支持。各种级别的微电影大赛在为众多爱好微电影创作的大学生提供展示舞台的同时,也暴露了在剧本创作及拍摄制作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探讨大学生的微电影创作现状,对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制作等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剖析,旨在为大学生的影视创作及相关教学工作提供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微电影;现状;问题
微电影又称为“微型电影”,是指时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影片。微时长、微制作、微投资的“三微原则”是目前国内业界公认的微电影准则。2010年,吴彦祖出演的90秒凯迪拉克广告《一触即发》标志着中国微电影的诞生。之后以《老男孩》为代表的《十一度青春系列电影》正式拉开了中国“微电影热”的序幕。伴随着网络视频平台竞争的加剧以及受众日趋碎片化的收视时间,微电影创作也逐渐涉足到商品、城市、社会等领域,“微电影+”的全民化时代正向我们走来。正是基于这种热度和需求,使微电影开始成为我国各大高校影视专业的实训课程,大学生微电影也渐渐有了燎原之势。
一、大学生微电影创作现状
(一)专业与“草根”并存的校园微电影创作团队
校园微电影的创作主体一般分为专业和“草根”两种。专业创作团队一般是指就读于影视专业,拥有系统的剧本创作、视听语言、拍摄剪辑等理论知识储备和实操能力训练,能够独立进行微电影创作的团队。而“草根”创作团队往往是一群以微电影创作为兴趣爱好的非专业学生组建的。他们凭借着对微电影的热爱,通过自主学习影视专业的相关理论和技能,尝试进行创作。
(二)影视技术的更新与普及是校园微电影创作的直接驱动力
现如今,专业摄像机已不再是微电影拍摄的唯一设备。早在2011年,著名主持人蔡康永就利用三星手机拍摄了微电影《纵身一跃》。单反相机的技术革新和手机摄像功能的开发,大大降低了经济实力较差的大学生群体创作微电影的门槛。
(三)微电影大赛为大学生微电影作品提供了展示舞台
目前我国大学生微电影比赛从国家级到省市级数量众多,既为众多热爱影视创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学习影视专业、交流创作心得的平台。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大赛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的大学生原创影片大赛、科讯杯、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大赛、中国国际微电影大赛等,此外还有各省市级大赛如山东青年微电影大赛等。纵观以上比赛,其参赛作品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剧情片、动画片、纪录片、实验片四类,作品时长大多要求控制在5-30分钟。
二、大学生微电影创作出现的问题
笔者观阅了数目众多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发现它们风格百花齐放,思路天马行空,但是质量也参差不齐,甚至很多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与不足。
(一)主题提炼不够深刻
学生作品的选题角度虽涉及较广,但是剧本的主题呈现多流于表面化,只是对故事情节进行流水账式的泛泛讲述,对深层次的主题(如人性的善恶、生活的哲学、情感的可贵等)欠缺深度挖掘。一部优秀的微电影,往往来源于生活,表面上是对现实生活中各种事件的写照,但其可贵之处又是能够高于生活的,在短小精悍的影片背后映射出人生百态,有时也包含着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抽象。
(二)剧情设置拖沓繁冗
在学生微电影作品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整部影片缺少矛盾冲突点,或者影片中缺少矛盾冲突的激烈事件。由于缺少兴趣点,所有事件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相当,极易有平铺直叙之感,使受众在观影过程中情感始终保持在同一维度,没有起伏落差和快慢松弛。而且,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大学生会格外珍视自己的前几次创作,不舍得舍弃剧本的文字和拍出来的素材,造成所有的情节和镜头都堆砌在成品里,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啰嗦的问题。
(三)演员表演有待提高
由于大学生受创作环境的约束,在演员年龄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就使影片拍摄题材受到很多限制,像老人和孩子相关题材的剧本拍摄较少。另外,在大学生作品中演员的表演水平参差不齐,再加上导演的场面调度水平有限,在说戏方面不能进行准确到位、细致入微的指导,影片不可避免地呈现“学生戏”的表演倾向,整体表演风格夹生,让观者出戏和尴尬。
(四)拍摄器材与技巧不足
学生作品多用单反进行拍摄,而其他设备(如灯光、录音设备、摇臂、轨道、斯坦尼康等辅助拍摄器材)应用较少,这就给拍摄带来了种种不便,如镜头运动不丰富、光线照明不精准、同期收录不清晰等。常见的一个失误便是,在拍摄夜戏时,经常出现光线不足或色调不对等问题。无独有偶,在室外等公共场合拍摄时,由于缺少专业的音频采录设备,容易造成噪音较大乃至不能听清念白的问题,而采取后期补录配音的方法,又容易因为声画不同步或是角色情感代入不足而产生穿帮、失真等问题。
(五)拍摄场景选择局限
合适的拍摄场地,能起到烘托影片气氛、抒情达意的作用。而由于上课时间的限制、设备管理的约束和经济实力的缺失,大学生微电影的拍摄场景大多集中在校园里。一个弊端是熟悉的场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观众(尤其是作为主要观众的本校学生)观影的新鲜感,另一个弊端便是学生在写作剧本时首先要考虑空间上的可行性,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很多选题和想法。
三、大学生如何更好地创作微电影
(一)深度推敲剧本,提炼影片主题
微电影只有在剧本结构上做出层次,在主题体悟上增加厚度,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熟悉的陌生人”,才能使影片产生余味无穷的效果。例如第十四届科讯杯获奖影片《茧》讲述了一位父亲为了寻找女儿,闯入传销组织,与已被洗脑的女儿共同生活,以求寻回逝去已久的父女情。该片通过“传销”这个敏感的话题,将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父爱蕴含其中。
(二)明确影片重点,突出主要情节
在剧本写作中,首先要确立矛盾冲突点。在主要矛盾激化之前,其他所有的人或事都是为之做铺垫的,次相关或不相关的情节线索要果断地弱化或删除。紧凑的剧情设置,是微电影成功的前提之一。在拍摄剪辑中,最好请老师或学长给出指导意见,着重表现主线情节,大胆剪掉内容上不需要和技术上有硬伤的素材。
(三)精挑学生演员,细化场面调度
好的剧本离不开优秀的演员来演绎。一方面,在演员选择方面要符合剧情中人物性格的设置;另一方面,演员需要对影片中的角色进行准确的诠释。大学生在寻找演员的时候,如果有经济实力和人脉关系,可以请专业演员或表演专业的学生。如若无法实现,要求导演在调度演员的时候能够通过示范或说戏准确传达表演要求,还要求服装、化妆、道具等部门和人员紧密配合,使表演准确到位,能较好地反映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
(四)请求老师协调,解决设备问题
一些获奖的大学生微电影不仅不会或很少出现跳帧、有色差、曝光问题等技术上的失误,还在视听语言和镜头调度方面特别精致丰富。这不仅是由于创作团队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也需要有专业的采录设备进行配套。大学生由于创作经验不足,经济实力也不允许采购昂贵的器材,所以可以求助自己的专业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不仅求得艺术上的指导,也争取技术上的支持。
(五)积极走出校园,优化场景选择
优秀的大学生微电影作品在拍摄场地的选择上大多突破了学校的地域限制,影片的环境营造更加贴合作品需要,甚至走入工厂、山区、草原、农村等本身就可以呈现视觉奇观的场景。比如北京电影学院2012届毕业作品、获得第49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拾荒少年》,在福建厦门、安徽阜阳等地取景,将繁华喧嚣的大城市、逼仄世俗的居民区、荒芜遍地的拆迁区、人来人往的火车站等场景串联在一起,而一大一小两个拾荒者闪转腾挪于这片浮世绘,但他们也有自己的陋室(其实只是一个窝棚),这足以让他们相互抱团取暖。这种场景的多样化和陌生化,要比学生作品拍摄宿舍、食堂、自习室更加丰富而独特。当然,这需要学生做专门的取景工作,也需要学校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老师方面提供专业上的指导。
四、结语
发现大学生微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只是第一步,提出的众多解决之道也需要执行和落实。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作品出现的若干问题,专业老师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一方面要为学生创造尽可能方便和高端的实验条件,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紧跟学生选题、剧本、拍摄、剪辑等各项进度,帮助学生拍摄出技术性和艺术性俱佳的微电影作品。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生群体中会涌现更多的影视创作新秀。
作者:刘庶 范凯 单位: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