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加勒比海盗5及好莱坞的电影创作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当下,好莱坞推出的系列电影不断取得佳绩,坐拥稳定的观众群,为制片方带来高票房收入,这甚至开创了一种全球范围的电影创作趋势。《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称得上是一部给予了“海盗迷”惊喜,而对普通观众来说也具有娱乐性的佳作,是分析好莱坞系列电影的合适切入点。文章从好莱坞电影的成熟与系列化生产、个体作品向系列作品的妥协、艺术向商业的妥协三方面,以《加勒比海盗5》为例,分析好莱坞系列电影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加勒比海盗5》;好莱坞;系列电影;创作特征
当下,好莱坞推出的各种系列电影不断取得佳绩,坐拥稳定的观众,为制片方直接带来高票房收入,这甚至开创了一种全球范围内的电影创作趋势。而巨大盈利的背后凸显的又是一种面对观众心理结构时的严肃态度和在艺术上具有统筹性的思维与前瞻性的眼光。《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PiratesoftheCaribbean:DeadMenTellNoTales,2017)称得上是一部给予了“海盗迷”惊喜,而对普通观众来说也具有娱乐性的佳作。在《加勒比海盗》系列已经陪伴了观众14年后,《死无对证》依然拥有那份能博取观众选择和喜爱的独一无二的魅力,它无疑可以作为我们管窥好莱坞系列电影创作特征的一个切入点。
一、好莱坞电影的成熟与系列化生产
在消费主义已经影响到当代生活方方面面的今天,商品属性浓厚的好莱坞电影选择了系列化的生产模式,直接导致了各大公司系列电影的井喷式出现。这种系列化生产体现了好莱坞电影在工业化以及市场化上的高度成熟。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唐•舒尔茨提出了“整合营销”的概念。在舒尔茨的理论中,营销者应该建立一个高效的产业运作链,从而实现生产和盈利的密集与迅捷。其中包括了信息的搜集与论证、具体的营销的实施以及最终的反馈,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并最终形成一个循环网络。这一理论也同样适用于电影的营销。在系列电影中,电影的制作、放送等相关产业在一整套产业计划下被整合起来,被以一种科学、规范的模式支配着。其中也包括电影脚本的创作。在剧本编写伊始,消费者在前作或其他电影中表露出来的喜好和欲望就必须是电影人考虑的内容。在一系列的整合营销完成后,系列电影便能够建构起一个具有识别性的品牌体系,正如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品牌是承诺、保证和契约……品牌是对消费者购买一组属性的承诺,这种承诺超出了产品的有形部分。”电影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影像便是“有形部分”,它所带来的某种风格、话题性乃至观众的情感记忆,却是无形的。伴随着这一品牌的出现和不断完善,电影后续的盈利模式也越来越立体,在电影之外的种种“后产品”将进入人们的视野。但我们也要看到的是,品牌在成为票房助力的同时也成为电影创作的限制。从当前好莱坞较为成功的几部系列电影来看,要想长久地维持一个电影品牌的魅力,其诀窍并不在于一直沿用某个导演或明星演员,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导演和主要演员更换多次的《蝙蝠侠》系列电影。当蒂姆•伯顿等导演给予观众印象深刻的蝙蝠侠后,克里斯托弗•诺兰依然可以和克里斯蒂安•贝尔打造出具有载入影史意义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这取决于主创能否踏踏实实地对待每一部电影的创作,而具体到单部电影的创作,则关键在于能否在戴着镣铐的同时完成中规中矩甚至精彩的舞蹈,在对各方面妥协之下依然能实现自我的审美价值。
二、个体作品向系列作品的妥协
系列电影必然由具体的单部电影组成,后者的质量决定了整个系列的质量,而单部电影作为系列中的一部分,又有必要对整体的叙事线、影像风格、角色关系等做出妥协。从观众的角度来说,在面对一部早已耳熟能详,但并未接触过前作的系列电影中的一部时,必然会考虑到电影是否能够在自己没看过前作的情况下被顺利地理解。而对于电影公司来说,在把握住旧观众、维持旧观众的忠诚度的同时,不断吸收新观众,提升电影的票房竞争力是必然的追求,因此主创一般都会尽量避免系列电影需要铺垫才好被理解的通病,尽量去讲一个独立而完整的故事,但又会有意地为老观众安排下“彩蛋”,即或是对前作的呼应,或是对续作的伏笔,从而引发老观众的热议(即使是在给观众以“番外篇”观感的《惊涛怪浪》中,电影依然留下了伏笔,以在收到观众反馈后再决定于第几部中启用)。一贯热衷于拍摄“合家欢”类型电影的迪士尼尤其如此。《加勒比海盗》至今上映的五部电影的故事并非是如《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的内容一样是有顺承关系的。具有顺承关系的系列电影往往来自于对已成型的长篇小说的改编,这也就使得这类系列电影在叙事上具有连贯性的同时也有着结局的可期待性。电影人作为再创作者的发挥余地是有限的,而系列电影的容量也是基本确定的,当高潮事件发生后(如魔戒被投入火山,矮人在孤山复国等),系列电影势必宣布完结。而内容上不具有顺承关系的系列电影则有两类:一类是根据还在创作的原著(包括小说、漫画)进行改编创作的电影,其原著和影视两个文本都具有成长性。如由斯坦•李、肯•拉什利等人创作的《X战警》系列漫画与同名系列电影;另一类则是电影公司为拍摄而即时撰写剧本的系列电影,如华纳公司出品的《神奇动物在哪里》系列电影,这类电影在内容上都有较大的随意性,并且也对市场有着更紧密的迎合性,《加勒比海盗》便属于后者。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加勒比海盗》系列的五部电影先进行一下简要的区分。五部电影中的前三部电影,即都是由戈尔•维宾斯基执导的《加勒比海盗1:黑珍珠号的诅咒》(2003)、《加勒比海盗2:聚魂棺》(2006)和《加勒比海盗3:世界的尽头》(2007)可以视作是一个关系较近的三部曲,而其中《聚魂棺》和《世界的尽头》可以视作是关系更近的一个故事,只是出于对市场的考虑,电影如被从二部曲扩展为三部曲的《霍比特人》一样被拆分为两部上映。无论是就叙事线的安排抑或人物设置而言,三部曲都是近似的。而第四部《加勒比海盗4:惊涛怪浪》(2011)则是一个更接近于“番外篇”的故事,与前三部曲关系不大。三部曲的剧本全部来自于迪士尼的原创,而《惊涛怪浪》则根据蒂姆•鲍尔斯的《惊涛怪浪》改编而成。由于这一部的风貌和三部曲大相径庭,因此在上映之后招致观众的诟病。因此在艾斯彭•山德伯格和乔阿吉姆•罗恩尼联手打造的《死无对证》中,电影一方面在意识到第四部的问题后,开始了向三部曲的回归。而另一方面,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得不采用了一条全新的故事线。不难发现,《死无对证》在剧情上完全可以视作是《世界的尽头》的衔接之作,同时《死无对证》又表现出了有别于三部曲的特色。相较于一直使用三线叙事(英国皇家海军、杰克•斯派罗和反派三方势力)的三部曲来说,考虑到女主人公身份的变化(女主人公从身份高贵的总督女儿伊莉莎白•斯万变成了海盗之女,被认为是女巫的卡琳娜•巴博萨),《死无对证》则削弱了皇家海军这一条叙事线索,尽管海军在电影中也有露面,但戏份并不多。杰克船长和反派前西班牙海军军官,现在已经不人不鬼的萨拉查船长二者之间的对决成为整部电影的叙事主线,而双方之所以会处于你死我活的斗争中,主要是为了拿到海神波塞冬的三叉戟。萨拉查需要三叉戟来解除自己和部下身上的诅咒,而杰克也要拿到三叉戟,从而帮助亨利解除亨利父亲,同时也是自己好友威尔的诅咒。而亨利的身世和他救父的目的在电影一开始就借助亨利的梦境有所交代。萨拉查也非横空出世,他的堕落过程以及和杰克结仇的前因后果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因此电影解决了新观众理解剧情的障碍。在电影的结尾,威尔、伊丽莎白和亨利一家也实现了团圆,一场冒险到此落下帷幕,故事在叙事上也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对于只单独观看《死无对证》的观众来说,整个审美过程可以说是顺利、完满的。
三、艺术向商业的妥协
电影的创作是集体性的,而商业片更是往往成本高企,票房收入必然是任何商业片主创必须考虑的。而单纯地消费电影母本本身并无法直接导向新作的成功,保障新作的质量,使新作为整个系列添砖加瓦,才有利于电影在最终盈利上实现最大化。但在追求电影艺术质量的同时,电影通常又不得不因为各种商业原因而做出妥协,如何在必须舍弃某类关乎艺术质量的元素时,尽可能地对其进行弥补,这是《死无对证》的又一典范性意义所在。这一点在人物设置以及人物的变动所带来的情节走向上体现得尤为明显。首先,《死无对证》全盘保留了灵魂人物杰克船长。在《黑珍珠号的诅咒》中,杰克船长的地位是远逊于威尔的,但杰克影响力的水涨船高,也开启了电影后来的“双男主”模式。《加勒比海盗》系列的主人公杰克•斯派罗船长的原型是滚石乐队的元老级吉他手,有着“不死老坏蛋”之称的传奇人物基思•理查兹。在杰克船长于2003年乘坐黑珍珠号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后,杰克船长成为IMDB上仅次于印第安纳•琼斯的“最受欢迎英雄角色”第二名,而扮演者约翰尼•德普也在邪典电影和蒂姆•伯顿之外开辟了自己的新舞台。可以说,德普和杰克船长是互相成就的关系,而德普在杰克船长一角上的微妙转型,与电影前三部曲中丰满的叙事和电影的魔幻背景是密不可分的。尽管杰克船长身上依然有德普之前角色的怪诞、我行我素、离经叛道的性格色彩,但是电影精彩的叙事、林林总总的其他怪异角色,以及视觉特效让杰克船长的怪异个性可信可爱而毫不突兀,最大限度地淡化了观众对德普的刻板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而特纳和伊丽莎白两人则承担了迪士尼叙事中最经典的“身份悬殊的俊男美女坠入爱河”的叙事套路,迪士尼以这种传统、正统的角色中和了杰克船长的特立独行和亦正亦邪。《死无对证》在继续突出杰克魅力(如抢银行、劫法场等情节)的同时,也不忘将这种中和进行下去,如插入了杰克年轻时的片段,其时杰克还并不是现在这样喜爱扯皮嬉闹、举止疯癫的模样。但另一方面,由于演员档期、影片预算等因素,对关键人物的保留往往是难以做到的。对此,《死无对证》采取讲述新一代年轻人故事的方式,既在叙事上延续了迪士尼早已锤炼得十分完满的“俊男美女”“子报父仇”模式,以及《加勒比海盗》系列的“双男主”模式,又规避了演员更换带来的问题,更是在情感上通过终结威尔“十年才能上岸一次和妻子团聚”的悲剧命运而给予观众巨大的震撼。可以预料到的是,在《死无对证》的顺利过渡下,《加勒比海盗》系列再继续进行第六部、第七部等电影的创作时,其人物关系势必变为“亨利(正)+杰克(亦正亦邪)+反派(邪)”的模式,电影在矛盾冲突的制造上还将有无数新的可能性。《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尽管还不能被确定为一部经典之作,但它却在通过通盘考虑“两个妥协”之后,称得上是一部在困难重重之际完美避免沦为狗尾续貂之作的典型电影。它的成功,提升了电影人对做大做强系列电影创作的信心,也为好莱坞之外的电影人正视当代电影系列化的发展格局有着正面意义。[基金项目]本文系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级品牌专业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6zy102)。
[参考文献]
[1]王馨.好莱坞系列电影影像与营销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6.
[2]周妍.好莱坞系列电影对我国系列电影的启示[J].电影文学,2015,(04):19-21.
[3]王树振.加勒比海盗的前世今生[J].世界文化,2010,(12):39-42.
[4]钟育赣.“整合营销”:概念辨析[J].当代财经,2006,(10):77-80.
[5]洪丽娟.媒介品牌管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2.
作者:周刍 吴伟峰 单位: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