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应用

摘要: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电影服饰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既是电影人物造型创作的核心内容,也是服装设计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最能突显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电影类型——武侠电影为研究对象,从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的应用实例出发,对武侠电影服饰的颜色和款式进行学理性解析,分析其具体的设计思维与创新方法,为武侠电影服饰研究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播提供可能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电影服饰;传统服饰;武侠电影;服饰文化

一、前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以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了举世瞩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在这渊远流长、浩瀚深厚的文明当中,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格外璀璨。因与人们的生活太过密切,所以在“衣、食、住、行”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的众多需求中,服装居于首位。并且中国传统服饰在其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和风格的完整服饰文化艺术体系。电影是艺术创作和文化表达的重要媒介,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给中国电影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电影将镜头聚焦于波涛壮阔的历史故事,用影像化的语言来承载和诠释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电影中的服饰元素不仅是人物造型与情节叙事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特质在武侠电影中表现得尤为典型。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在世界影坛的一张名片,展现了中国电影独特的东方风格与魅力。武侠电影扎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凝练中华民族文化精髓,通过影像媒介将中国文化自古以来的许多江湖侠义、传奇故事演绎得入木三分,把中华民族最厚重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最直接、最生动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国际传播。武侠电影是“中国电影走向海外不同文化圈国家的重要名片,是中国电影学派的重要代表,是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发展路径。”[1]中国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服饰元素是构建东方奇观影像中的重要艺术表现内容,武侠电影服饰造型中的款式和颜色、材料和质地在与人物情感、情节发展、情绪渲染等诸多因素的融合下,展现出深邃而悠远、神秘而丰富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意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片中,附着在那些绿林好汉、江湖侠客、女中豪杰、武林宗师、爱国义士身上的中国传统服饰,也是一种独有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文化的再现。不论是商代的“庄重”,周代的“有序”,战国的“恬淡”,汉代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代的“丰丽”,宋代的“理性”,元代的“粗放”,明代的“繁丽”,清代的“纤巧”等,这些丰富的中国传统服饰风格与元素,在武侠电影中被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创新。

二、武侠电影服饰的创作概述

1、武侠电影服饰创作渊源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便与戏曲有着不解之缘,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定军山》(1905,任景丰)是1905年11月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庆泰摄制的京剧艺术家谭鑫培表演的三个京剧片段。《定军山》中所记录的京剧武打场面,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融入到电影的创作当中,而其中的动作设计和人物表演对日后武侠电影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丰泰照相馆开始,‘拍角儿、拍经典段落’的做法成为上世纪一二十年代戏曲电影制作的特点和模式”[3],此后中国电影创作一直受到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诸多方面的滋养。戏曲服饰“呈现出中华美学的独特韵味,为影视剧服装设计提供了吸收借鉴的丰富资源”[4],在这其中武侠电影服饰对传统戏曲服饰的学习和借鉴尤为突出。为适应京剧表演中的招式动作,并更能体现人物打斗所展示的运动美感,戏曲服饰创造了很多与表演需求和人物塑造相适应的特别设计,并在其自身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完整的戏曲服饰造型体系。而戏曲服饰的一些特点与武侠电影服饰有着天然的共性,戏曲服饰在电影中的最初尝试也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28年中国首部神怪武侠电影《火烧红莲寺》(1928,张石川)问世,公映之后轰动影坛,大获成功,其中的服饰设计多取材于戏曲中的人物造型。此后,中国武侠电影迎来史上首次创作热潮,许多武侠电影作品在服装设计上都或多或少地借鉴和融入了中国戏曲的造型装扮,一些武侠电影甚至直接照搬了戏曲服饰。虽然以现在的电影造型审美来看,那时的武侠电影对人物的造型多带有强烈的夸张倾向。尽管如此,戏曲服饰为武侠电影服饰提供了最初的创作借鉴和滋养,成为武侠电影服饰创作的艺术参照和源泉。在早期的武侠电影中,通过戏曲服饰将传统服饰元素以这种方式融入到电影服饰造型当中,让武侠电影的服饰设计具备了最初的传统服饰基因和美学魅力。

2、服饰对武侠电影人物的塑造

武侠电影里的主要角色多是性格典型、行为动机鲜明的人物,而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手段除了通过剧情要素推动外,视觉形象的塑造同样尤为重要。而人物视觉形象则需通过服饰造型设计来实现。在武侠电影的创作和发展过程中,武侠人物形象逐渐形成了以江湖侠客、翩翩女侠、武林宗师、爱国义士等形象为主的武侠人物类型模式,服饰设计在这些类型人物的塑造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卧虎藏龙》(2000,李安)中江湖侠客李慕白(周润发饰),一出场便以一身白色长衫亮相,这种中式长衫起源于明代士大夫常穿的一种道袍常服。设计师叶锦添为了强调衣服布料本身的垂感、飘逸效果以及平面性的装饰表现,并与中国几千年“天人合一”的传统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式长衫与满人旗装便服相互融合,并将大褂版型改良得更加宽硕,衣襟和袖身加肥加大。为了表现李慕白性格阳刚、隐忍克制的侠客形象,设计师将其所有的服装领口都收得紧勒脖颈,形成一种极为强烈的自我约束之感。电影中李慕白的所有服饰造型呈现出一种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的特点,这也与其人物形象本身的光明磊落、谦逊宁静、行侠仗义的性格塑造相呼应。电影中的女性角色俞秀莲(杨紫琼饰)具有感情隐忍、干练稳重的性格特点。她的服饰造型主要以简朴的便服为主,颜色上多运用朴素的原木色、米色或者浅紫色等中性色调,通过服饰上与另一女性角色玉娇龙(章子怡饰)的视觉的对比,以突显其内敛成熟的角色魅力。在电影一开场与李慕白的对手戏中,俞秀莲一身素色丝绸和麻布结合的服装,呈现出翩翩女侠的温婉与优雅。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2013,王家卫)以一场雨夜激战开始,片中的主角叶问(梁朝伟饰)身着黑色长袍和一顶白底黑沿草帽,在滂沱暴雨中和一伙黑衣人拳拳到肉、激烈交锋。黑色象征严肃、神秘、深邃与庄重,同时也有悲伤和死亡的延伸蕴意。而头顶的一抹白色象征着一代宗师叶问高洁的品格和崇高的气节。通过这种具有高度对比性的视觉服饰造型,加之其伶俐的武术打斗动作,一代武林宗师跃然银屏之上。电影《黄飞鸿》(1991,徐克)中,黄飞鸿(李连杰饰)常穿着大襟右衽、平袖端、盘扣、右开裾的素色直身式长袍,造型棱角分明,这与其谦卑、爽朗率真、严肃中不失幽默、霸气中不失温情的性格相契合。黄飞鸿极具传统特色的服饰使得他在举手投足之间尽显武侠宗师的风范,亦传递其精神内核,展现了民族主义、救亡图存的爱国精神。

三、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的呈现

1、色彩

汉族服饰色彩是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基础色,其色彩包含五种正色,分为青、红、皂、白、黄等。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颜色象征着不同的情绪表达和具象含义。比如青色代表忧愁与悲伤,红色代表热情和喜庆,白色代表纯净与圣洁,皂色代表沉郁和肃穆,黄色代表权力和威严等。电影服饰色彩与传统服饰文化关联,同时也是电影人物造型中一种重要的表意符号。服饰色彩在电影造型中通常被赋予重要的象征含义和思想蕴含,不仅仅是一种对现实的再现与还原,电影服饰色彩还会参与到电影的叙事结构中,承担起气氛渲染、情境营造、情节推动、情绪抒发等多方面作用。电影《英雄》(2002,张艺谋)是张艺谋在电影服饰色彩运用上的经典之作。电影中的服饰造型款式轻盈飘逸,色彩运用极为浓烈,产生强烈的视觉张力。导演注重以服饰色彩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最终达到了服务于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指出“画面的诗意追求开始成了中国山水画的自觉的重要要求”[5],在武侠电影,尤其在摄影师出身,追求画面极致美感的张艺谋的电影中,画面的“诗意追求”也便成了中国武侠电影的“自觉的重要要求”,而这一“要求”首先表现在人物服饰颜色上。《英雄》的人物服装设计运用了黑、红、蓝、白、绿五种颜色,并分别对应影片叙事中的五个桥段。其中黑色贯穿整部影片始终,刺客无名(李连杰饰)的黑衣象征刺客的凶险,秦王(陈道明饰)身披的黑甲则彰显其至高无上的威严,五个桥段以二人的对话徐徐拉开。首先是棋亭大战,无名一身黑装与一身储红姜黄相称的长空(甄子丹饰)在犀利的雨中以意念开战,色彩的运用展现出一钟空灵、飘逸的视觉效果。第二个桥段飞雪(张曼玉饰)、残剑(梁朝伟饰)、如月(章子怡饰)、赵国书馆学子等人物皆以一身浓烈的红衣出现。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红色代表着人物誓死不渝的忠贞、爱恨情仇的抉择。蓝色贯穿第三个桥段,湖蓝色衣裙仙袂飘飘、纯净明快。无名与残剑在一块静谧如镜的湖面上交战,犹如一幅山水画卷。蓝色意象在刀光剑影之中尽显深邃和忧郁,二人身着蓝衣仿佛在天地的见证之下完成一场为信念而战的宏大仪式。而在第四个桥段中,在茫茫大漠之中银装素裹的飞雪忍痛刺伤残剑,这里的白色装束蕴意着一种纯洁的相互信任和无私的彼此奉献。绿色预示着一种生意盎然、希望与未来,山水之间相互依偎身着一身绿色的残剑与飞雪透露出一种平和与宁静、闲适与美好。虽然心谙亡国之恨、杀父之仇,肩负刺秦重任,但爱情的甜蜜让残剑和飞雪渴望憧憬未来的美好,他们身上的绿色是在顿悟天下和平要义之后流露出的一种超然的境界。而最后飞雪在茫茫沙漠完成了一场高洁而神圣的仪式——剑透过残剑的身体刺向飞雪自己,白色衣装在黄沙中飘扬,仿佛是一种坚定而又决绝的宣誓。此时的白衣代表了残剑和飞雪坚贞的爱恋,以及为了天地一统、百姓安宁所进行的自我牺牲。从电影《英雄》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服饰色彩的许多象征性含义都与电影的叙事需求相呼应,色彩所承载情绪和表达成为武侠电影进行人物塑造的重要表现形式。

2、款式

电影服饰设计并不是服饰元素的机械堆砌,一些传统服饰不仅只是直观的视觉内容体验,还具有潜在的延伸与寓意。在这一点也体现在服装的款式设计上。电影《刺客聂隐娘》(2015,侯孝贤)中力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唐朝社会,人物服饰设计亦尤为细致,唐代男人的发式、襕衣、圆领袍衣,女人的首服、发髻、妆型、批帛、半臂等,在影片中均有仔细的刻画。聂隐娘(舒淇饰)的服饰款式经道袍改良而成,改变了其原有舒适、飘逸的款式形态用以蹀躞带塑腰。在唐人束于腰间的革带上,佩挂有能挂戴小物件的玉带被称为“蹀躞带”,蹀躞带的形制由带鞓,带銙、带头及带尾等组成。古代浪迹江湖的大侠往往会把宝剑、酒壶等随身物品用蹀躞带系于腰间,除实用外又尽显英姿飒爽、豪气冲天。电影中聂隐娘言语缄默、表情冷淡,这种紧身竖衣的款式与其性格和刺客身份都十分契合。电影中主人公服饰款式的变换也直接反映在人物的性格和情感设定上。聂隐娘与父相认,标志着她尊贵身份的一次回归,在这时聂隐娘以一身华服亮相。而之后她又换回黑衣,意味着重回刺客身份,服饰的变换成为人物内心的真实反映。电影中作为节度使的田季安(张震饰)服饰造型十分奢华,无论从颜色、款式还是配饰上都突显了其身份的尊贵,尤其是一件金黄色的长袍,暗喻他拥兵自重的谋反之心。电影中反复发生的田季安流鼻血,通过鲜红的血和洁白的大衣的强烈映衬,产生了极强的反差效果,表现了这位角色性格的色厉内荏,也昭示了他未来悲惨性的命运。《影》(2018,张艺谋)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三国时期的故事,这一时期常见的服饰款式有襦、褚、褐、裘、褶等。电影中导演在遵照服饰原有款式的基础上创新的将水墨元素融入服饰造型当中。电影中人物服饰以汉代服饰风格为参照,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款式设计。在服饰质地上刻意追求一种轻薄飘逸的风格,在布料的不规则叠加中形成一种仿佛是水墨般的晕染效果。影片在造型上为了更好诠释一人分饰两角的情节需要,分别塑造青年健壮和年老体衰的两种人物形象,通过服饰直观体现:都督本人形象多以宽体肥大的服饰造型来展现其颓废龙钟的特点,而人物以影子身份出场则改为束体随身的样式,彰显出一种年轻人的精干与英气,而且表现影子身份时内心纯净简单,故意服饰上多以白色为主。在都督人物服饰塑造上大部分设计为较为深色且浑浊的水墨晕染图案,这与纯白色影子形象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仿佛以中国传统的阴阳八卦预示着人物的不同性格和不同命运。影片将水墨写意手段融入服饰的款式设计,将其巧妙地与情节发展相呼应,展现了服饰款式设计在武侠电影叙事中的突出作用。

四、中华传统服饰元素在武侠电影中的应用创新

电影《绣春刀》(2014,路阳)的故事发生在明朝时期,展现的是一场东厂和锦衣卫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尽管故事发生在明代时期,但其核心表达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在其服饰设计上,也突出了在传承中创新的特点。《绣春刀》的服饰样式,在明代服饰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发挥与再造。《绣春刀》中人物主要呈现在明代锦衣卫典型着装与佩器——飞鱼服和绣春刀。飞鱼服和绣春刀是明代锦衣卫最主要的着装和佩器。逢重大活动,锦衣卫人员都身穿飞鱼衣,佩戴绣春刀,跟随在皇上左右。而能身穿飞鱼衣、佩绣春刀的都是锦衣卫中等级较高者。飞鱼其实是一个龙头、长有翅膀、鱼尾状的神话哺乳动物。而飞鱼衣,便是装裱有飞鱼图形的衣服。而飞鱼图形本来有一个角,不过在明代衣服上的飞鱼图有两个角,所以实际相似于蟒衣[6],而且在飞鱼图案上还加了鱼鳍、鱼尾,所以飞鱼服又俗称为“飞鱼蟒”。《绣春刀》系列电影中突破了传统飞鱼服和绣春刀,导演在锦衣卫飞鱼服装的设计上做出了大胆的革新,按照中国史书资料,充分考虑了角色的等级:千户、百户、总旗等,并且在飞鱼服装的衣色上也有所表现。在影片中,总旗是黑白飞鱼衣,而百户则是银白色飞鱼衣。从设计的角度来看,以衣色来区分古代官吏品秩高低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中国古代服装自隋唐起就采用品色制,即以衣服的色彩标示官位高低。不过按照目前的考察结果,在古代礼尚中并不都是漆黑或者银白色的飞鱼服,从目前发现的古代飞鱼服装实物看来,颜色主要以红色居多,另外还有一些由黄锦缎织成的飞鱼衣。而电影中在色彩上的这种创新设计,是考虑到了黑暗可以凸显锦衣卫的冷酷、严肃,以及神秘性的特征。在《绣春刀》的第一部分中,当卢剑星(王千源饰)担任锦衣卫百户长以后,将飞鱼衣颜色改为了银白色,和黑白产生鲜明反差,视觉效果突出。武侠电影服饰对于中国传统服饰元素在参照其基本形态的基础上,往往会进行不同程度的大胆创新与革新,这既是服务于电影叙事创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创新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路径。

五、结语

武侠电影中的传统服饰元素是交待时代背景、塑造人物形象,渲染主题情感,揭示内心变化,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艺术表现手段,同时也为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民族文化精神,提升电影的文化内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武侠电影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类型电影,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革新与艺术创新。武侠电影离不开对侠义人物的塑造,而电影服饰作为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在电影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影服饰不仅仅体现在其对影片视觉化的审美意义,还代表着背景故事发生的时代以及时代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艺术内涵。在继承传统服饰审美特点以及结合电影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聚焦光、影世界里的武侠电影服饰,将传统服饰的魅力彰显到了极致,它是“中华传统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7]相结合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挖掘和表现“传统服饰文化的形式张力、话语内涵,准确把握符号表意机制、探寻表意策略”[8]的最佳形式。

作者:鄂冠男 单位:北京服装学院时尚传播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