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基础教育文学写作教学缺位与价值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基础教育文学写作教学缺位与价值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基础教育文学写作教学缺位与价值分析

摘要:在语文基础教育界,由于写作教学的复杂性与教学效果的不显著性,导致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被边缘化了,而在实用主义为导向的教育背景下,文学写作教学又是写作教学中的边缘,这也是不争的事实。本文通过考察中小学历年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探究文学写作教学的缺位及其成因,并从理论角度探讨了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

关键词:基础教育;文学写作教学;缺位及其成因;价值

一.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

结构性缺失是相对于事物的全面缺失而言的,叶黎明教授在《写作教学内容新论》一书中谈到了文学写作教学的结构性缺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其在课标中的体现。在这本书中,叶黎明教授考察了1912—1999年长达85年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可以发现,涉及到文学写作教学的内容规定仅有6次,其中在1923—1941年期间文学写作教学在课标中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在接下来的1948年教育部颁布的初高中国文课程标准中,却删除了自1929年以来课标中规定的文学写作的教学内容,强调写作教学要遵循实用原则,并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作文要“作切合生活上最需要应用最广之文字”。此后长达四十年的时间里,在实用导向的引领下,写作教学内容基本上是三大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加应用文的写作。这期间文学写作教学被彻底遗忘了。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写作教学重新得到重视。2000年春季正式颁布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教育部试验修订版)。其中较为突出的变化为:不仅在总体上增加了文学教育的内容,并且对其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在文学教育“有所加强”的情况下,文学写作教学的相关规定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变化。在“写作部分”除了强调联想与想象、鼓励创造性表达外,还首次取消了对写作文体的强调与限制,在教学内容中未提到具体的文体名称,仅仅从表达方式的角度对训练内容提出了要求:“恰当运用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这变化,就是对创造性表达的鼓励。尽管课标中并未从正面提出“文学写作”的要求,但这却是新世纪语文教学大纲中一个十分可喜的变化,它对于创造性表达的提倡,对于传统的三分、四分文体的写作教学内容的突破,实际上为文学写作教学重回教材与课堂,创造了较为宽容的空间。

之后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01年版)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中,文学写作的课程内容建设相比于2000年的教学大纲又向前迈了一步。义务教育课标在写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与幻想,写想象中的事物,高中语文课标则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将文学写作教学纳入到文学教育的范畴,认为“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高中语文课标除了在“表达与交流”版块鼓励文学性的写作,还设置了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爱好发展写作能力。其中五分之三的系列都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文学写作尝试,比如“诗歌与散文”系列鼓励学生“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小说与戏剧”系列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小说、剧本”等。这是自1963年以来,文学写作首次在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被明确、正式地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现行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则沿袭了2001年课标的要求,“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除了继承2003年课标理念之外还专门设置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并且在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中占比最高,为2.5分。但这些变化,还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虽然新课标认识到文学写作教学的重要性,鼓励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强调培养想象力与审美创造能力,并且设置了各种选修课程,为各种文学体裁的写作提供了路径。但是,课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课程目标与内容。“在课程理念未转化为科学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未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未转化为适宜的教材内容的情况下,课程理念直通课堂,造成了课堂教学层面文学写作教学的‘花样百出’。”[1]

二.文学写作教学缺位的成因探究

文学写作为何在语文教学领域如此不受待见?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不符合语文课程的总取向。自语文单独设科以来,百年语文一直坚持以“实用”为导向。高举“实用”大旗,致力于培养学生作“实用简及”的日用文章。并且在语文教育界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写作虽然具有活络思维、促进自我发展的作用,但其最主要的功能还是在于信息的传递。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文学写作因为其“不实用”的特质,在语文教学领域步履维艰,不受待见。

(二)对文学写作缺乏必要的层次性分析。叶黎明教授从写作的目的、功能和主体进行区分将文学写作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文学创作∶创作的主体是专业作家或职业化的写作者。这是一种复杂且特殊的精神生产活动。其侧重于写作者对于人的理解的表达,是作家对于生命的一种审美体验,成熟的文学创作者往往具有自己的创作风格。文学创作属于写作的较高层次,专业性也较强,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和社会性。2.文学写作∶写作的主体是相对于作家或职业作者而言的普通人。如名人写自传、非职业作者向报章杂志投稿、日记写作、微信、微博写作等。并且人们的写作动机通常是内在的,不是出自外界的要求,而是自身情感表达的需要,这也决定了文学写作具有相应的生活性和娱乐性。3.文学习作∶习作的主体主要为中小学生。是指“学生在学校教育的情境中,通过几种文学体裁科学、系统、规范的训练,达到特定的语言学习和文学学习的目的。”[2]其功能可以一分为三。一是可以为社会生活中的“文学写作”实践打下基础,使学生能够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能够自由、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二是为少数学生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提供了发展的可能。三是对于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提高、思想心灵的启迪以及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等方面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很显然,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该教的是“文学习作”层面,然而在实际的语文课程中,文学写作的这三个层面却被挤压成“文学创作”一个层面,并以反对“文学创作”的理由来反对“文学写作教学”,从而导致了文学写作教学课程层面的结构性缺失。

三.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探讨

从近年来课标的变化可以看出,文学写作教学已经引起教育届的重视与关注。全面、正确地认识其教学的价值,是确立文学写作教学目标、研制课程内容、进行教材教学设计的前提。文学写作教学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训练文体思维,培养文体语言表达的敏感度。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语言表达力与逻辑思维力是互为表里的,写作就是把内在的思维逻辑用外在的书面语言连贯起来。诗歌思维、小说思维和散文思维是完全不同的三种思维形式。“要学会读小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学习写小说”,这是沃尔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因此,要想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适当地进行文学写作训练是必要的。我们看到一个事物,作家也看到了这个事物,但是我们不能写出来,即使勉强写出来了,和作家写出来的还是差距很远,这就是语言的功力。每一个作家都是在用最精准的文体语言,表达其最细腻的情绪与情感。写作必须建立在对语言敏锐感觉的基础上,而诗歌、小说的创作,包括好的散文的写作,都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敏感度。

(二)鼓励想象,培养创造性思维。生活是需要想象的,而“文学是人类想象的语言表达”。文学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直面社会现实,以文学的形式呈现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困惑,所谓的“乱世出文人”,就是这个道理,比如鲁迅、老舍等著名文学家的许多作品都是对于现实社会的揭露与讽刺;文学作品还可以在我们不愿面对、难以面对或无法面对世界本身的时候,帮助我们以一种想象的、浪漫的言说方式营造一个理想的世界,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另外,想象还是创造力的源泉,经常进行想象作文的训练,能够开拓思维的空间,促进智力的发育。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割,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从多方面影响并制约思维。“文学写作中对语言创造性地‘诗意’使用,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3]

(三)加强审美教育,促进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层次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代表着核心素养的最高层次水平,因为其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与创新精神。郭家海老师在《审美鉴赏与创造和高中生写作水平相关性现状调查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审美鉴赏与创造”内部可以细分为四个维度,即“感受”“体验”“运用”与“创造”。其中“运用”与“创造”更多地指向文学写作的范围,主要包括散文与小说等。前面我们分析了两个课标都将文学写作纳入到课程内容之中,并且在高中任务群中所占分值最高,显然课程编制者已经认识到了文学写作教学在促进审美教育与素养养成方面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文学写作教学在新课标背景下受到一定的重视,但是结合目前文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可以发现文学写作教学还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因为,目前文学写作教学的落实主要还是以“选修课”这种非主流的渠道形式呈现在新课程中,在主流课堂教学中存在感较低,总体上还停留在提倡和鼓励的层面。虽然课堂上的文学写作教学不可能使人人都成为作家,但是其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目前最迫切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师自身状况,把课标中关于文学写作的规定转化为适宜的课程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本校的文学写作教材,同时设立相应的文学写作报刊,鼓励有文学写作兴趣的学生积极创作投稿,让文学写作成为写作的常态,让文学写作教学真正走入语文的主流课堂。

作者:许晓飞 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