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教育道理坚守思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教育道理坚守思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教育道理坚守思路

(一)把政治或经济的道理当成教育道理,用搞政治或搞经济的思路来搞教育

教育的作用和影响往往不是集中的、及时的硬性显现,而是弥散的、渐进的软性体现,教育的作用象空气或水的作用一样,具有空气的特性和水的特性,它无处不在却容易被忽视,其影响后果漫长而深远。政治和经济的道理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而教育的道理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诚如在社会领域要提倡关照弱势群体的利益一样,在思想领域也必须提倡关照弱势道理。教育的道理往往就是弱势的道理,容易在思想上被忽略,在行动上被偏废。因此,从事教育工作特别需要持久耐心的坚持和关切,判断教育工作的好坏特别需要高瞻远瞩的胆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总是容易把政治的和经济的利益看成是首要的,一旦政治经济利益与教育的道理相互冲突时,我们就容易淡化和稀释教育道理在我们心中的浓度,甚至将教育的道理完全封存在心田脑海的密室里。于是,在心目中,教育俨然就是政治,教育俨然就是经济,而不顾教育毕竟还是教育的基本道理。违背教育基本道理的教育无论对政治和经济的贡献率多高,都将是变味变质了的教育,都将反过来使政治经济连同教育一起变味变质。在现实的教育行动中,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形成用政治的、经济的眼光、尺度,看待、处理和衡量教育的作为,于是过分强调了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和价值,而忽视了教育本身的特性及其基本功能和价值;过分关注教育当下所显现的价值而不顾教育未来将显现的意义。在实践中,就容易把教育工作当成经济工作来做,把教育规划当成经济规划来搞,把教育资源当成经济资源来处理,把教育目的当成经济目标来追求,把办学校当成办公司、工厂,把搞教育当成搞市场,把教育这种精神文明的建设当成物质文明来建设,把教育任务当成经济任务来评估;或把教育工作当成政治工作来做,把教育机构当成政治机构来管,把教育权利当成政治权利来用,把教育目的当成政治目标去实现,等等。当然,缺乏对教育与社会发展诸因素的相互关系的深刻把握,我们是办不好教育的,而如果无视教育的道理,我们就会好心办坏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让教育的内在独特性得到应有的关照,教育的道理是我们教育行为的理性规约。

(二)以改革的数量取代改革的质量,教育改革往往演化为为改革而改革

教育改革是教育事业追求教育道理的行动,教育的现实存在包含着教育的历史存在,存在的总有合乎教育道理的方面,因此并非现实的存在都是改革的对象,改革意味着要首先对现实存在进行甄别,意味着尊重、继承和持续发挥现存的合理性,改革不是否定一切。但是,多年以来,“改革”成为了时代最亮丽的词汇,成为了时代最具魅力的口号,成为了大众的“名教”。人们带着感情而不是理性使用着这个词汇,其情形不亚于当年人们使用“革命”一词。改革敞开了我们的眼光,但是名教化的“改革”也慢慢遮蔽了我们的视野。改革一旦变成了名誉,改革本身就会在精神上被视为真理,于是“改革”成了目的,只要有了“改革”的名誉,行动就有了合法性。改革与正义、正确、科学甚至真理划上了等号。本来,改革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把教育的事情做得更合乎教育的道理。在改革的名誉下所追求的改革往往是所谓“新东西”、“特色”、“与众不同”。而在追求新花样的同时,却忽视基本工作和基础工作,常常犯常识性的错误。由于片面强调出新东西,以至于对原有和已有的好东西继承不够,维护不够,因而陷入所谓“改革就是用一件麻烦事替代另一件麻烦事”的“改革误区”。教育改革的成果必须是能得到进步性沉淀的成果,凡是有效的改革都应该是合乎教育道理的改革,教育的道理是教育改革的基准,如果用违背教育道理的政治道理和经济道理作为教育改革的基准,这种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将很快成为新的改革对象,人们将不断做推倒重来的工作,我们将快速地把过去的建树变成废墟而重新再来。我们总是觉得百废待兴,因而只争朝夕,心情急迫,未加充分论证就匆匆做出行动规划,结果时过不久就发现所做事情问题多多,甚至带着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努力做出的事情却是错误的事情,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做得越多可能错得越多,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常常被时间所嘲弄。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我们的确应该知道任何单个的人、甚至整个时代的人都存在理性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用有限理性而不是全能理性做事情,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注意理性的张狂,切忌犯“左派幼稚病”。改革要充分考虑到方向的正确性、现实的可行性、积极进步的历史累积性和成功率,否则,我们将陷入改革悖论中而不可自拔。科学的发展观要求教育改革必须强调改革的质量,不能为改革而改革。

(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争式”教育行动心态

战役、运动、工程等等词汇长期成为表述教育工作的习惯用语,语言的特性折射出使用者思维和价值的取向,当教育工作者使用这些词汇时总是难以脱离战争思维、运动思维和工程思维。但教育毕竟是一项人文性的事业,尽管需要物质基础,甚至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但教育毕竟不是战争,不是运动,也不是工程,教育的核心工作在育人。教育的人文性特点使教育工作变成了一项“不断完成而又有待完成”的永恒不间断性工作。它追求“至善”境界,但却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止”于至善,不可能一旦“完成”就处于“完成状态”而不再改变。比如,形成学校的传统并非象建造一栋房子,房子做好了后人就可以享受了,学校形成优秀传统之后,后人不可能不花心思地躺在传统中享受,传统的力量只有在继续不断的精神劳动中才能显现和继承。没有继承性的劳动,传统就会徒有虚名。只有继承了的传统才是现实化的传统。因此,一个学校的发展,曾经的辉煌并不意味着现在的高度,一个学校完全可能历史上办得很成功,而现在却不行了。对一所学校来说,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宛如神话中“西西弗斯”手中的石头,必须不断往上推,一刻也不能停歇,时时、月月、年年、代代不松懈地接力式努力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处于高水平状态。如果陶醉于过去的名声和传统而不继续努力,优秀传统就如手中的巨石会一落千丈,消失在现实之中。教育正是这样一种特性的事业。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业,不是我可以替代你,我们这代可以替代下一代的事业,它需要每个人和每代人自己亲身的努力,这种不可替代的劳与苦是教育的永恒的命运,战争式思维、运动式思维和工程式思维在根本的意义上说是不适合教育工作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教育的这种内在的人文特性缺乏足够的意识,人们就常常容易把教育问题当成“一次性彻底解决”的问题来对待,当成可替代性解决的问题来处理。于是,往往急不可耐地采取暴风骤雨般的运动式、战争式的工作方式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试图毕其功于一役。事实上,教育不是运动,更不是战争,教育是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它需要的是持续的永不疲倦的日常智慧和凡人的耐心执着。真正成功的教育必须把教育的道理变成优秀的传统,而优秀传统就是那些变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的那些习性。科学的发展观要深入人心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也必须成为每代人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而这正是教育的一个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我们看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就必须坚守教育的道理,而违背教育道理的想法和做法并不少见,以上仅就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分析。客观现实地从各方面反思教育,更有利于教育行动贯彻好科学的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