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德育诗词教育作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一、探寻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古代世界观,最重要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崇尚自然,认为人也是自然中的一物,应该效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屈原所谓“秉德无私,参天地兮”,杜甫所谓“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李白所谓“万物兴歇皆自然”。他们“大天而思之”,对于天地的博爱无私,自然的规律性,以及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都有极好的形容。诗人对于自然万物往往怀有亲切感,如把鸥鹭看作自己的同盟者,可以和月亮、星星,甚至一草一木对话,交流感情,“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诗人爱好、亲近自然,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日月山川,风雨雷电,都能触发他们的灵感,引起许多关于宇宙、人生的思考,真可谓“思接混茫,探寻真秘”。
二、感悟人生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关于人生的思考中,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价值,是古诗中常见的主题。自从孔夫子在河边发出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诗中便充斥了人生苦短的悲歌。“人生不满百,长怀千岁忧”,忧生之嗟总是与那动乱、专制的社会结合着的。李贺称时间为“飞光”,他悲悯生命的短暂,给人间留下多少痛苦、遗憾,他用清醒的唯物观面对“有生必有死”的这份无奈,并深刻地批评了秦皇汉武企求长生不死的妄诞。对于生死,陶渊明则采取“化迁”的思想来对待,他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人生于自然,死归自然,是不用为生死忧心的。他在《形、影、神》诗中,更对这种自然观作了精彩的阐发。在短暂的生命中,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是古诗中经常提到的问题。最典型的,当然是文天祥的《正气歌》。这首长诗以自然元气说为根据,歌颂了人间的浩然正气,他认为他所坚守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贞,而且是这种亘古相传的浩然正气,人生有限,正气永存,所以他能“鼎镬甘如饴”,能够从容就义。这是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啊!在人的一生中,会有种种不同的遭遇,也会有种种不同的心情,李商隐在其《锦瑟》一诗中,回顾一生凝聚成四种境界,那就是:庄生晓梦的旷达,杜鹃啼血的执着,鲛人泣珠的悲凉,玉暖生烟的温馨。这种种人生况味,得到了最凝练、最优美的表达,足以启人感悟发人深思。
三、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增强爱国主义情怀
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有许多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无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此外,屈原《离骚》的理想主义、爱国精神,杜甫诗歌当中的忧国忧民的精神,陆游、辛弃疾诗歌中一心报国的悲愤疾呼,都是让人过目难忘、记忆犹新的名篇佳作。这些诗词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正义、为保家卫国而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正气、这种爱国精神,犹如黄钟大吕之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响彻回荡。学生欣赏和学习这些古典诗词,就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接受中国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的熏陶。
四、体会诗人的忧患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
古代诗歌中,咏史之作有相当的分量。有些诗篇虽然没有直接咏史,但也具有深重的历史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并非咏史,但他念及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往今来都在撞击他的心扉,历史感是很厚、很重的。历史可以提供给人们许多教训。借古讽今便是历代史传得以保存、流传的重要原因。白居易的《放言》诗,也许有现实的针对性。但其中也提出了一个历史人物如何评价的问题,贤如周公也可能蒙不白之冤;奸如王莽,伪善做假,一时竞得时誉。如果不经过时间的考验,谁能明白他们的真相呢?皮日休在《汴河怀古》诗中,提到对隋炀帝历史功过的评价问题,对于动机与效果,究竟该如何评判?历史上有许多谜,恐怕更有许多难知的心曲,刘克庄《新亭》一诗,对“清谈误国”提出质疑,袁枚的《马嵬》一诗,则对《长恨歌》、《长生殿》歌唱李、杨爱情悲剧提出异议,他用《石壕吏》中被逼生离死别的老夫妻来作对比,简直是“大煞风景”,但你却不能不承认这才是历史的真实,也许是最应该记载的历史。
五、品味诗词审美特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斯大林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优秀的古典诗词和文学作品具有很明显的审美特质,是美与善的完美结合,是作家与读者心灵之间架起的一座美丽的桥梁。许多古代诗词,在描写自然风光、艺术作品或艺术活动中,都会有许多关于美学的思考。当然,这些不会是直接说出的,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思想,常常是期待着被发现、探究。比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色彩、声音、大小、动静、时间、空间构成了诗,构成了美,也可以说构成了整个心灵世界。又如苏轼的“琴诗”,则继嵇康《声无哀乐论》之后,提出了有关音乐美学的重要问题。上好的乐器才能发出动听的声音,但有待人的手指去拨动,而手指本身又不会发声,它必须依靠乐器等物质手段,但这一切的驱动者,总也离不开人的心灵。有一些题画诗,或描写书法、音乐、舞蹈的诗篇,用通感,想像等手段,给艺术创造涂上了奇幻的色彩,甚至突兀怪诞,以丑为美,给美学研究提供了许多启示。
六、以诗明志,祛除卑贱浅薄,树立远大志向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诵读这些古典诗歌,我们分明感到,那志向高远、忧国忧民,为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勇往直前的形象,就屹立在我们面前,仰之弥高。我们要有意识、有能力运用古典诗歌材料,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将那些文字材料化为艺术形象;触发学生的感悟力,让这些艺术形象的丰碑矗立于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志向高远,切忌卑贱浅薄。志向高远,才能摆脱小农意识的束缚,崇尚科学追求进步;志向高远,才能不做市井之徒,热爱生活服务社会;志向高远,才能驱除小职员心态,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志向高远,才能克服拘谨暮气,大刀阔斧勇往直前。让我们的学生长大后不患得患失,终日为油盐酱醋而忧虑,而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忧国忧民;不汲汲于追求肉体的快乐,而是“后天下之乐而乐”。如果要“先天下之乐而乐”,那就是乐于助人,乐于奉献,乐于创造,乐于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一切。我们的学生无论是学习历程中还是漫长的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即使是“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也要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只要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魄,任何困难都会在我们面前发抖。请相信,古诗词阅读材料能够为我们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发挥独有的作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多方位、多角度把古诗词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发掘其德育功效,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思想感情,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塑造其高尚品质,铸造其君子人格,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会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