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网络促未成年人德育发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网络促未成年人德育发展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网络促未成年人德育发展

一、网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目的的实现

新时期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就是提高未成年人的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各项智能的全面发展,而网络社会这一新兴事物中所蕴含的积极价值观念对于未成年人各项智能的快速形成,均衡发展具有积极地推进作用。

1•创新是人类能够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不断创新,人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不仅要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理念的灌输,更要培养他们进行自我道德创新的能力。只有在道德创新的基础上他们才能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从容地进行价值选择,才不会偏离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网络社会本身就是科技创新的产物。网络社会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的特点,又把创新理念贯穿网络社会发展的每个细节,使创新这一时代精神在网络社会中得到集中体现。未成年人在网络社会中无时无刻不被创新所带来的新鲜事物所吸引,加之网络社会提供的良好创新空间使得未成年人的创新理念进一步加强,十几岁网络技术高手的层出不穷,证明了网络社会中所蕴含的创新理念对未成年人的巨大道德和实践价值。

2•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持续更新已使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这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必须不断接受新观念、淘汰旧思想、掌握新知识。而这一社会发展总趋势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得甚为明显,支持网络社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都在客观上促使日益融入网络社会发展的未成年人不断地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从而培养起他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朝着学习型人才的方向发展。

二、网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未成年人形成平等、互助等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

平等、互助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要求未成年人所应形成的基本道德理念。进入21世纪,机会、过程的平等,更大、更广范围的互助使平等、互助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平等、互助的发展观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的共识。可见,未成年人越早树立平等、互助的道德观念越有利于他们在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得到更好的发展,而网络社会本身的特性使平等、互助的理念被映射到网络社会后得到进一步放大,这有利于推进未成年人更好的形成平等、互助的道德理念。

1•“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著名的网络谚语说明了以二进制数字为传播形式的网络社会中网络人具有极大的平等性。不管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落后的顽童,不管是大城市中境遇优越的小皇帝,还是地处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只要他们接入网络进入网络社会,他们所处的家庭、学校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等现实中已形成的不可逆因素都会被隐去,他们都以符号化形式处在同一网络交流平台之中。在这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成绩优劣之别,有的只是平等的交流与来往。网络社会的隐匿性所带来的机会平等、过程平等等诸多方面的平等性有助于使平等观念深植未成年人的头脑中,促进平等这一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在未成年人思想中及早形成。同时,网络社会的无国界性以及它所营造的无限延展的虚拟空间使不同地区,甚至是异域之间未成年人的交流成为了现实。这有助于未成年人开阔眼界,了解世界,有助于使他们在头脑中树立更广泛范围的平等观念。

2•互助作为网络社会的基础价值理念之一对网络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支撑作用,它的形成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第一,作为网络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站要想在网络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就要获得不断增长的点击率,即浏览自己网站的网民数量不断增加,这就需要网站为网民开放更多的空间,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免费服务,以赢取更多网民的点击。而网民要想浏览到更多的信息,获得更多的服务也需经常到自己感兴趣的网站去浏览,为网站发展献计献策。网站与网民这种互助关系为网络社会互助价值理念的形成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二,互助是网民实现自己价值,得到别人认可的一条重要途径。一个高中生在BBS上直言不讳的说到:“自己的帖子受到成百上千的网民热捧时,那种成就感在现实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身处这种开放、互助的氛围中,未成年人的思想必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渲染,由此建立起互助的道德观念。

三、网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家庭化的实现

家庭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在当今现实社会中这一作用正受着极大地挑战。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实行,在控制我国人口过快增长,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同时,也易使这些独生子女因缺少同伴而产生平等、互助等道德观念弱化的倾向,加之很多未成年人父母忙于应付工作生活中诸多事务,往往疏于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这些因素使得家庭这一对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的第一课堂的作用明显弱化,使父母这一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第一任老师的角色也逐渐偏失。而网络将使未成年人家庭德育教育弱化的现象得到很大改善。

1•网络社会中所蕴含的信息无所不包,内容极其广泛,搜狐、新浪等综合性网站对国家德育工作的最新报道,各大主题网站对德育标准的宣传使得德育内容成为这百科全书式的网络信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网络社会中提供的众多搜索引擎使未成年人轻点鼠标就能检索到古今中外众多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的丰富信息,这不仅使未成年人看到先进人物光辉高大的形象,而且能通过众多信息看到先进人物日常生活的点滴。可见,网络社会所带来的方便、快捷的德育知识获取方式,全面深入的德育教育内容,使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能够轻松的实现由学校延伸到家庭,由课堂延伸到生活,这有助于未成年人在家庭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2•网络社会中对文字、声音、图像的即时传送为父母与未成年人之间实现无物理障碍的即时交流提供了可能。e—mail的方便,网络聊天,使身处异地、异时的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全天候、立体化的情感交流成为了现实,这有利于父母及时发现未成年子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同时,网络社会所营造的良好交流氛围缩小了父母、子女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有利于减小未成年人的逆反心理,接受父母的正确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可见,网络社会不仅为未成年人在家庭中提供了一个放眼世界的窗口,更为他们打造了一个利于思想道德观形成的新家庭环境。

四、网络社会的发展有助于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社会化的实现

根据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开展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通过德育教育在未成年人头脑中树立起符合社会主流思想发展要求的道德观念,并在这种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自觉见诸于社会实践行为。可见,未成年人德育教育是一项社会化要求很高的活动,社会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社会道德标准的恰当确立、道德行为的社会自觉性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高低这三个与未成年人社会化实际效果紧密联系的方面成为衡量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社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而现实中,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社会化程度却不尽如人意。在社会道德标准方面,我们习惯以纯而又纯,高而又高的道德理念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这在客观上使道德标准与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产生了偏离;实践中社会、学校开展的许多意在启发未成年人道德行为社会自觉性的活动存在运动化倾向,如:一些学校把组织学生进行爱心捐助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往往定义为所收到学生捐助钱物的多少。而这些衡量标准潜规则的出现已背离了活动开展的初衷,参与其中的未成年人所作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单纯的自身道德行为。同时,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现象的存在,加之近年来社会多元意识形态环境的日趋突出,组织的宗旨、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实际影响呈递减的态势[2]。这使本该在学校、少先队、共青团等组织引导下不断提高的未成年人道德实践能力反而有弱化的趋势。而网络社会的兴起使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社会化不足的情况得到很大转变。

1•网络社会中的道德标准具有直接、明了的特点。每一个现实社会中的人不管身处何方,只要通过有线或无线的方式接入互联网就能融入到网络社会,而一旦他离线、脱“网”,他又在网络社会中消失。网民的这种巨大流动特性使网络社会的道德标准必须具有直接、明了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约束若隐若离的网民的网上行为。这在客观上就要求未成年人要想在网络社会中生存就必须遵守平等、互助这些基本的道德准则,作出文明的网络行为,如不这样,他将被网管“踢出”,从而丧失在网络社会中生存的权力。这种简单明了的道德标准使未成年人能以最直观的方式区分对与错。

2•网络社会的隐匿性使网民获得了更大的行动自由,使他们的意志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这里未成年人可以不再受到学校、老师的教条化约束,他们可以按自己的意志为自己的行为。在这种自由的氛围中,未成年人捐助50元的自觉性程度远远高于在学校组织的指令性活动中所捐助的5元。

3•人是群体性动物,网络社会中这一特性不仅被继承下来,而且进一步被强化。网民往往是一个或几个网络群体的成员,而隐匿性的特点使网民加入这些群体的动机很少受到别人意志的左右,从而使他们更愿服从这些网络群体和组织的引导。这就使得网络主流群体和社区能更好地对加入其中的未成年人进行德育教育。同时,网络社会提供的无限广大的虚拟空间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加之网络社会的虚拟性所带来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的可逆性,这些都为未成年人提供了进行道德实践的良好环境。正如同志会见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所指出的:“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网络社会的发展在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起到巨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与西方信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网络社会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我国在引进西方国家的网络技术与设备的同时,也受到了这些产品、技术所裹挟的西方道德观念、价值标准的冲击,而这些外来意识形态的影响很容易诱发未成年人道德观念的混乱;由于网络社会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的特点,这里成了犯罪分子经常光顾的地方,由于未成年人在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的不足往往使他们成为这些犯罪分子下手的目标。

一些犯罪分子常常诱导未成年人说出他所使用电脑的特征、密码,然后伺机窃取电脑中的重要信息。还有一些犯罪分子诱惑未成年人参与色情活动,借机兜售他们的色情产品。这些违法犯罪活动使未成年人德育教育面临了新的挑战;网络社会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在这里技术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准,“知识英雄”受到崇拜,许多人甚至认为“黑客”是网络社会的能人,这种技术之上的观念易使未成年人产生个人道德素养无足轻重,只要学好技术就可以走遍天下的错误思想。这些负面影响成为摆在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社会各方面都必须重视网络社会的发展,充分认识到它的“双刃剑”作用,抓住网络社会蓬勃兴起的这个机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继续扩大网络社会对未成年人德育教育的推进作用,减小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把网络社会打造成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课堂、新阵地、新渠道。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