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4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4篇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4篇

(一)

一、发挥教师言传身教作用

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也是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水平,教师就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榜样,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效仿的楷模。

1.注重自身的仪表。教师的外在形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教师的印象。教师要仪表端庄、衣着得体、整洁大方,给学生以清新质朴之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庄重严肃的风度,同时又能感受到体育教师所特有的健康与朝气。以此来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以教师良好的仪表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对仪表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也会注重仪表,做一名有活力的小学生。

2.加强语言的锤炼。

教师的语言要文明得体、简练准确,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更要讲究语言艺术,否则会让学生更加认为体育教学枯燥无味,而逐渐对体育失去兴趣,这样也就自然失去了进行德育教育的契机。

3.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教师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师的关系。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各学科教师并不是各自为营,而是需要共同研究教学工作的整体,如果教师之间关系处得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人际交往。其次,教师要处理好与其他学生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与期望,这既是教师所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结合具体的体育内容相机渗透

小学体育涉及内容广泛,这些都是进行德育教育渗透,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相机渗透德育教育。

1.抓课堂常规促养成教育。

我们要制订一套完善而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规范言行的重要契机。在具体的教学中我着重从课堂纪律、考核制度、考勤制度、器材的摆放与使用、场地的布置等方面来制订,使得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可以顺利开展,让学生接受严格的锻炼与高标准的要求,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优越,是家里的小公主与小皇帝,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们所最缺的就是独立能力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体育多以室外活动为主,尤其是炎热的夏天与寒冷的冬天,对于一些训练强度大的活动,如耐久跑等,学生以各种理由来逃避。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佳时机。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吃苦、学会承受,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敢竞争会协作的人才。我们要充分利用一些竞技游戏,在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让学生学会竞争,敢于竞争,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对于一些集体合作类运动项目,我们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的努力、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代表小组的成功,要想取得小组的成功,小组成员必须团结一致,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能力。

4.提升学生心理素养。

心理素质在人才素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现在的学生受学校、家庭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或多或少都存在焦虑、浮躁、攀比等消极心理与情绪,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负面作用。在体育学科中我们同样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要让学生热爱生活,正面应对困难,勇往直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处理好课堂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新课程提出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动态而开放的过程,我们不能机械地执行预定的教学方案,将学生限定,而是要顺应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尽情地展现个性,使课堂教学拥有更多的动态资源,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处理好这些突发事件,使之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在课前精心备课,为课上教学与活动作准备,更为重要的是要用动态的眼光来审视教学,针对学生在训练中出现的各种偶发事件灵活处理,既要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动作,同时又要将其进行延伸,使之成为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契机。如学生在集体项目中失败时互相埋怨,我们要让学生客观看待,看清自己的优势与不足,要认识到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取得集体项目的成功。学生在竞争中所表出来的互助友爱、关心同学,我们要趁机加强渗透,要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融入班集体。当学生遇到困难想退缩时,我们要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帮助他们重树自信,让学生勇敢地面对,勇于克服困难等等。如在一次学校组织的拔河比赛中,我们班所对的班级学生个个强壮,他们理应获胜的,但是结果却大大出乎意料,我们班居然赢了。我意识到这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时机。因而活动结束后,我让全体学生一起来回忆,来分析这次比赛他们失利我们获胜可能存在的因素。许多学生都认识到他们虽然强壮,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合作,也就是说劲没有往一处使,另外他们放松警惕,认为一定能赢我们。这样使得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团结合作的力量。这些动态的生成都可以成为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契机。我们要用心引导,用心发现,将德育教育无形地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总之,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道德品质与水平的全面提升,使其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作者:吕广英 单位:金华市江滨小学

(二)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任务以及各种运动会,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中学时期的青少年都有向往美好未来的愿望,都有为祖国贡献青春的使命感,都愿意用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素质为祖国做贡献。体育教师应抓住时机,用祖国的召唤去鼓励学生,使学生树立“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坚定信念,不仅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新中国体育发展史,还要经常用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例如,及时组织学生观看世界性的体育,如奥运会等。当看到我国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取得金牌,会场上奏起国歌和升起国旗时,学生会激动万分,欢呼雀跃,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学生亲身感受到了现场的气氛,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那种自豪,由此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可以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选择好结合点再进行。体育教师在课前必须了解教材特点,吃透教材,分析教材各环节的教学特点,充分考虑思想道德教育与体育的结合点,然后根据实际情况科学有序地进行德育渗透。例如,中长跑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的品质;接力跑培养了的集体主义精神;跳跃项目、各种器械体操培养了学生的勇敢精神;排球、篮球项目培养了学生的败不馁、胜不骄和团结合作的优良品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要努力去研究教材中的多种教育因素,依据不同项目、不同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保护器材、布置场地培养学生的热爱劳动、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通过跨栏、体操项目培养学生的果断、勇敢、机智、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品质。由以上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应当尽量挖掘教材内的德育因素,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时机,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在体育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

三、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文明行为教育,提高学生体育道德水平,是体育教师首要任务。常言说:“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身教胜于言教。”所以,体育教师要特别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表率的作用是无穷的。中学体育教材本身就有很强的思想性,所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深含于教材的德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要“寓德于体”。四、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增强战胜困难与失败的信心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是学校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而意志品质的培养,又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带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时,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参加大强度的身体训练时,着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参加某些体育竞赛活动时,则应重点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五、进行德育渗透要做到内容具体化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事例进行德育教育。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

1.篮球教学。

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去训练,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与教进行充分结合,否则体育课堂就会成为一盘散沙。

2.上课时要求学生准时集队。

教师应针对部分学生总是不愿上课、迟到等一些没有组织纪律的表现要进行认真的思想教育。教师还对初中生加强自信心的培养。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多鼓励他们,以精湛的技艺感染他们,以高尚的人格感化他们,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于教学过程中比较难的动作,教师可以用“你能行”“勇敢些”“放松些”等语言去鼓励他们。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增强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初中学生高尚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实践证明,通过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谦虚、有礼貌的高尚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进取的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体育教学过程实施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复杂的工作,尤其是当前,难度特别大,对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要求比较高,但只要我们坚持把自己平凡的工作与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和业务水平,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领域各项改革,就一定能够开创出体育教学过程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作者:陈巧艳 单位:江苏省淮北中学

(三)

一、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应以渗透为主

从教育主导者——学校层面看,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谓高素质,指不仅具备有良好的技能水平,更应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这更加彰显了语文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从教育对象——学生层面看,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正处于十六、七岁,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因为受到升学淘汰,一方面,他们有很深的挫折感、缺乏自信,已习惯把自已归为“差生”行列;另一方面,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是父母的宝贝,至小娇生惯养,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个性突出等性格。总之,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需要教师的及时引导。因此,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也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作用,在教会学生各种语文知识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不断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二、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途径

1.紧密结合教材,重在熏陶感染语文教学德育教育中,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是根本的特性。

由于中职学生的阅历少,因此,绝大部分教材内容所描写的生活情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经验、认识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能抓住形象,适当点拨、引导和讲解,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的思想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产生与作者相似的体验和感受。如:目前中职学校使用的语文教材: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中国劳动保障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语文》(上册),此教材以人文主题构建单元,总主题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所选课文有品读职业的、有直面社会的、有守望自然的等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紧密结合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所含的思想观念,民族历史,科学技术,伦理道德等,进行有意识而又自然而然地德育渗透,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同时,再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进一步增加教材熏陶感染的力量,从而实现德育渗透。教学案例一: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小说,描写了母子三人在艰难生活中互相体贴,互相扶持、力争向上,决不屈服的故事。其中,也写了面馆老板夫妇经商之道的仁德之美。本人在引导学生对这篇小说进行文学赏析的同时,主要通过母子三人四次去面馆吃面的情节展开德育渗透,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文中母子三人面对逆境的勇气和与困难作斗争的顽强品质,以及文中表现出的母爱的伟大,团结、向上的精神及面馆夫妇老板善良的行为。具体的做法: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展开思考,自己去寻找和发现小说所传达出的育人道理。在此课的教学中,本人例举了两个案例:第一个案例是:全球华人最成功的企业家李嘉诚的奋斗经历。他当年也是白手起家,当过学徒、工人,推销员,但是凭着一种坚忍的精神和闯劲,他创造了奇迹。第二个案例是:海伦·凯勒,19世纪美国一个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人,她以自强不息的顽强毅力,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成为著名的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通过列举这些例子,实现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明白现实生活中应该怎么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以教材为根本,以智育目标为基础,通过教师的引导而达到熏陶感染的良好效果。

2.适度因文释道、披文入理

重在培养学生因文悟道、因文生情结合中职学校学生文化知识薄弱,有厌学情绪、心智不成熟等实际情况,教师在因文释道中要尽量适度,披文入理要尽可能自然。有些课文只适合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就不能牵强附会地总结出一些所谓的大道理,强制进行德育渗透。有些课文不仅清新隽永,而且立意深刻,在赏析的同时,就要更注重德育渗透。同时,语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依附于词句而存在的,所以,应该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文不离道的原则,由语言而思想,由形式而内容,达到文道有机地结合,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得到语言能力训练,又通晓其义理,掌握文章的观点和情感,获得思想情感的发展。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利用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互动,通过课堂讨论,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感受,所谓“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学生理解、体会到诗中的情感,德育目标就悄然完成了。

3.通过各种形式寓教于练,进一步深化德育

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它不比思想品德课或德育课那么直接,它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的,是在对文章进行深入学习过程中发现和感知的。一方面,它与教师的发掘、利用、引导有密切关系。因为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构思与传达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最为关键的是,构思与传达的这一主体即语文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能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清新、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去领略语文教学德育渗透艺术殿堂里一幅幅闪耀着人类理性光辉的美丽图画。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与学生的学习、体验、实践也密不可分。教学案例二:课文《项链》(寓教于练的实践)针对《项链》这篇小说的教学,本人抓住这篇小说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及戛然而止,又意犹未尽的结尾,为了进一步深化德育效果,对不同专业的班级进行了不同的寓教于练的教学设计。如在计算机动画制作班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利用专业特长,帮主人公“玛蒂尔德”制作画相,一幅是十年前的,一幅是十年后的。在文秘专业的班级中,则让学生发挥写作的专长,要求学生续写一个新的结尾。在机电类的班级中,有的班级主要是进行人物性格的大讨论,有的班级则进行人物对话的角色扮演。通过一系列的语文能力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深化德育教育。总之,语文是民族文化的厚重积淀,是生活的美丽呈现,是人生的智慧结晶,它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讲“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事。

作者:李燕灵 单位: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四)

一、教师要充分发挥自我作用,为美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的结合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与美术教育的结合,首先要发挥教师的强大功能。教师作为授课者,是把德育教育渗透进中专美术课堂的主要实施者。中专美术教师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广博的美术知识,能够以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从美学角度树立真、善、美的道德观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活跃教学课堂,提高美术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的诱导作用。,使学生在美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中专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引发学生自发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使用先进的科技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的结合生动有趣地把美术作品和生活的特色相互结合,使学生拥有更加直观的、崇高的思想意识。例如,在《飞天》壁画的展示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敦煌壁画《飞天》展示给学生,并配上具有神秘色彩的梵乐,在美术与音乐的结合中,娓娓向学生叙述创作背景和所蕴含的民族理想以及对未知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为德育教育提供更快速的传播途径。

二、在美术课堂中通过作品展示,深入了解作品,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要回归到美术课堂,对不同的作品进行不同的引导,充分发挥课堂作用。传统的美术教学,对作品的鉴析往往仅限于作品的用色、作品的时代背景,而忽略了作品所暗含的价值观念和教育功能。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中专学生道德标准的传递。

(一)在实物赏析课中通过灿烂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中专生往往缺乏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崇洋现象严重,自我观念太强。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我国文化遗产的丰厚,增强民族自豪感,更加认同国家的文化,使他们具备崇高的精神品质。例如,在对《瓷器》进行赏析时,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单词“CHINA”做导引,引导学生将“中国”与“瓷器”结合起来,了解到在当时“瓷器”代表了中国,成为我国在世界上的象征。通过这一典故,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瓷器,通过纹饰、花色向学生传授它的制作过程,了解到我国人民非凡的创作力。通过对美的欣赏,可以加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对我国文化的崇高敬意。

(二)在绘画作品赏析课中通过历史事迹,培育人本精神艺术的创作往往受当时环境的制约,反映的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最真实的诉求。通过对历史事迹类作品的赏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的需求,树立人本精神。例如,在对《格尔尼卡》的赏析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结当时的创作背景处于二战时期,人们精神崩溃,整日处于极度紧张、惶恐中,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作者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线条极度的夸张和扭曲,就是表现这样的主题。通过这样的叙述,学生不但容易理解作品,而且增强了和平观念和关怀精神。又如,在对我国的《风竹图》赏析时,通过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引入其中,可以使学生产生对底层人民的理解和同情,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本精神。

(三)学生在实践课中通过亲身实践,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意识在中专美术教学中,选修课常常被直接忽视掉。但是,选修课是中专美术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最强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团结意识和思辨能力。因此,在陶艺课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制作泥塑工艺,让各组成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作力,集体合作,并通过思维的交换和默契的配合成功地完成作品,使学生获得了制作的乐趣也形成了良好的友谊,懂得团结才能造就成功的道理。实践课多是以工艺制作为主,通过泥塑、贴画、剪纸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完成,对于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树立团结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

(四)在绘画课上,通过色彩的接触,培养美丑观、荣辱观绘画课是学生美术课堂必然要接触到的。通过写真、素描等对自然环境的人物、景观、建筑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以在色彩的运用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丑观和荣辱观,从而对自己身处的社会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例如,在对家乡进行实地写生时,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对家乡建筑风格、风土人情等的观察,采用真实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特有的神韵。如在《家乡晚景》的描画中,通过对夕阳落幕、红霞映天的描画,不但能体现色彩的鲜艳、斑斓,展现图画的美感,而且能够通过对家乡晚景片段的展现,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从而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致力于服务家乡、回馈社会。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美学的赏析,还是美与德的完美结合。在中专美术课堂中,教师要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但美化学生的内心还要净化学生的思想,使教学真正能够起到育人的作用,为德育在中专美术教育中的渗透打开道路,做好引领工作,真正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四有”新人。

作者:钱铮 单位:无锡市工业高级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