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1.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正面表现
总体观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调查显示,有86.7%的大学生认为思想道德素质是自身发展比较好的素质,明显高于对其他素质发展的自我评价。具体表现为:一是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价值取向。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态度、信念和价值取向是其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也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标准。调查显示:95.6%的大学生曾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靠拢。在对党员大学生的调查中,63.7%的同学表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中共党员身份,“很少意识到自己是党员”的比例只占6.1%。这说明他们对党的认同度较高,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比较明确。另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样表现出较高的认同度,66.2%的同学表示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很了解”或“比较了解”;65.5%的大学生认为“邓小平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很大作用”;78.1%的大学生(包括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一般群众)认为有必要提倡“八荣八耻”。从交互比较分析来看,党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明显优于共青团员,共青团员优于一般群众(82.1%>78.1%>54.3%)。整体观之,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立场和态度上基本达成一种共识,分享着共同的政治价值取向。二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多样的价值追求。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大学生尽管面临各方面的压力,但依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能够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进取意识。调查显示,74.3%的同学“明确”或“比较明确”自我的人生目标。对于“人生存在价值”的回答中,也有70.7%的大学生认为是要“实现自己的理想”,22%表示要“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仅有2.1%选择了“吃喝玩乐”,5.2%选择了“其他”。这不仅显示了他们勇于进取的精神,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把握更加实际,摆脱了过度虚化或片面的目标设定;在个体发展的价值追求上,67.9%的大学生期望自己将来成为“有知识和能力的人”,51.3%希望成为“有优良品德对社会有贡献的人”,36%要做“有权力和名望”或者“生活富裕”的人,还有3.1%表示“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两组数据共同说明当代大学生能够积极关注自我,肯定自身主体价值,但其价值观已经明显发生分化,呈现出一种集独立性、多变性、选择性、差异性于一体的特征。三是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健康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的多样化并不等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事实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公德意识。调查中,92.9%的大学生“愿意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而当被问及“在公共汽车上是否给老弱病残让座”时,有91.4%的同学表示会“主动让座”。当代大学生也有较强的诚信观念。比如,面对现代社会“诚信危机”时常发生的现实,85.2%的大学生依然明确表示“无论如何自己必须诚信”,从而体现了大学生面对诚信拷问的自我承诺。当代大学生很好地秉承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数据显示:88.3%的大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依然“很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时,66.2%的同学会“尽自己可能给予帮助”,甚至26.7%的同学表示“如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同时,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和遵守孝道的优良传统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得到了肯定和发扬。比如,92.3%的大学生认为在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勤俭节约,95.3%认为今天依然“有必要”提倡孝道。从家庭所在地的交互分析来看,无论是来自城镇的还是农村的大学生,在这一点上都达成了高度的一致。
2.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负面表现
除了这些值得肯定的方面,调查还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诸多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一是自我观念突出。现代性自我观念的集聚式膨胀,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及其价值的实现。比如,在对专业好坏的主观测评上,60.8%的大学生认为“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好专业,31%认为“就业好”或“能赚钱”才是好专业,仅有8.2%的大学生认为“国家需要重点发展的专业”才是好专业。调查同时发现,54.4%的大学生从“是否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出发来选择职业,能够“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的比重为35.6%,真正“服从国家需要”的仅为7.1%。一方面,这是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增强的表现;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导向,容易使学生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窠臼之中,并经常通过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乃至个人主义的形式表达出来。对另一问题“当看到有人不讲公德时,您会怎么做”的回答,24.7%的同学表示“如果关系到自身利益就指出”,只有7.9%表示要“严肃指出”,这也是当代大学生自我观念突出的一种写照。二是思想物化明显。现代人原始欲望的复苏使得个体对物质的追求越发高涨,当这种理念蔓延到高校的时候,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乃至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现代性的极端发展所引发的消费主义的兴起,使得部分大学生养成了一种消费主义人格,并多以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的形式表现出来。调查发现,有10.8%的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超前型消费,16.4%月生活开销占到其家庭月收入的一半,占到1/3的有27.7%。而大学生花销最大的消费项目,除了伙食支出(56.2%)之外,13.2%选择了“购物”(服装、饰品、电子数码产品等),9.4%认为是“娱乐”(休闲、健身、旅游、娱乐等),7.2%是“交际和恋爱”费用,只有4.9%的大学生选择了“学习费用”(书籍、考试报名费用等)。[1]其次,大众文化的崛起以及其商品化、庸俗化和无根化的特质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巨大冲击,表现为意义世界的媚俗化趋向,并以注重感官刺激、轻视价值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使部分大学生的文化娱乐消费更倾向于一些形式新颖但内容浅显的媚俗化的艺术形式。三是知行脱节严重。通过以上各个方面的数据分析,我们也不难发现各种数字背后所显现出来的矛盾,这实际上正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之间张力的失衡。具体表现为:第一,有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但落实不到具体行动上。88.3%的大学生表示现代社会“很有必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却只有22%的大学生认为人生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社会和国家作贡献,甚至仅有9.4%的同学认为自己上大学是为了“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第二,认同诚信的重要性,但失信行为却时有发生。尽管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在思想观念上肯定诚信的意义,并作出自我承诺,但在实践中并非始终表里如一。调查显示,在回答问题“您能做到捡到有价值的东西就交给警察吗”时,虽然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能”,但仍有14.3%的同学选择“东西对我重要就不交,不重要就交”,23.2%选择“不太可能”,3.4%直接选择“不会”。第三,主观意愿积极,但带有虚假性。92.9%的大学生表示“愿意作为志愿者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69.9%认为当今社会还存在雷锋精神,却有33.7%认为“见义勇为而负伤甚至丧命的人”“太傻,不值得”或者持“不清楚”的态度。诸如此类都反映出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严重脱节,其实质也是道德人格的一种扭曲和异化。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尝试把上述现象放在现代性视域中进行考察。一般来说,“现代性”发端于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吉登斯以“工业化的世界”和“资本主义”指称现代性,视之为与传统断裂的“后传统秩序”,凸显一种行为制度和模式;哈贝马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项“未完成的设计”,是一种以自我理解、自我确证为核心的社会价值系统和模式设计;而福柯则把现代性视为一种“态度”或“精神气质”,体现为一种批判性精神。[2]总体来说,现代性主要指的是现代社会整体结构(或广义的秩序)的性质和特征,具有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的双重意蕴。[3]笔者以为,“理性”和“技术”是推动现代性运动的两个根本力量,但二者在现代性运动中的片面发展却不断沉淀出个人主义和工具理性的特征,并蔓延至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渗透进现代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给大学生群体带来深刻影响。
1.现代性理念的极端发展及其负面影响
一是以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为理路的现代性内在逻辑,促使现代性的自我观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得以张扬。基于现代性自我观念,大学生作为政治观、道德价值观的践行者和承担者,出现了祛除自我伦理属性的主观倾向,即自我与角色、道德的分离,致使“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共产主义接班人”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承担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淡漠,部分大学生甚至把自我假设成不与自身特定角色责任、道德责任相关联的抽象的存在,其结果就是道德和责任的虚无化。当这种过分指涉个体自我价值的现代性自我观念在主流价值观引导失效的情况下而急剧膨胀时,道德人格发生扭曲或异化也就不足为奇了。二是现代性的极端发展致使技术、工具理性不断渗透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成为一种达成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目的的手段。这种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蔓延,一方面促使部分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学盲目迷信技术的绝对权威,并以科学意义取代真理意义的形式表达出来;另一方面促使剥离了人文精神的理性被彻底工具化和形式化,进而异化了人的本质,使得部分大学生把自我利益作为价值的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把自我作为唯一的目的,助长了个人主义。三是伴随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进程,现代性理念的发展将消费主义深入人心,使得人的欲望、需要和情感逐步被异化为资本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加速了人的物欲和工具理性的膨胀。以消费为核心的现代日常生活沉浸在消费文化的包围中,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在沉醉于娱乐的享受之中麻痹了自我,在自我满足的假象中失去了生命的意志。事实已经表明,一种无价值感、无责任感、无目标感和无方向感的体验深深触及了他们的内心,并以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形式表达出来。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困境
面对现代性风险的增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陷入诸多困境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总体上属于现代性的挑战,是社会现代化过程中遭遇的必然反应。”[4]主要表现在现代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合法性的普遍性质疑,包括高校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轻视,从而导致其被边缘化的现实。另外,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效果往往被社会负面现象所解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力不从心”。但是,根本原因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本身不够完善,没有能够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变化,保持系统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具体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定的虚化;教育内容没有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念更新;教育方法机械,忽视实践环节,使得理论严重脱离现实,不能有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教育活动智育化严重,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教育评价机制单一,缺乏健全的信息反馈机制,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育管理上同样缺乏人文关怀;等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没有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觉悟;另一方面造成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之间关系的断裂与脱节,进而养成一种“伪君子”式的分裂性、工具性人格。
3.现代社会不良环境对大学生的负向导引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性,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物质和精神的错位,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多种失衡:一是对于物质的过分追求和崇拜掀起了一股浮躁之风。当人们忘却了传统的道德规约,而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时候,一种道德危机感和诚信危机感便激起了社会的涟漪,并波及到了校园内的大学生群体。调查显示,30.1%的大学生认为“大公无私”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太傻了”,还有40.7%的大学生认为现代社会的人们“普遍不诚信”,从而发出了无奈和失望的感叹。二是现代性的扩张已经彻底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的密切情感性联系,彼此孤立而原子化的个体逐渐趋于孤独和冷漠。当私人空间对于公共空间的挤占,引发了对抗性矛盾和冲突的时候,社会的有机团结也不断受到弱化,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当代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心灵的蚕食。三是在社会转型所引发的文化变迁过程中,大众文化借助现代媒体迅速成为现代商业社会的流行文化类型,并彻底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环境。它既丰富了大学生的文化生活,也以其商品化、庸俗化和无根化的特征加速了物化的过程和工具理性的膨胀。以上诸多因素构成的社会不良环境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负向的导引作用,并严重解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对策分析
1.彻底反思和批判现代性,使之成为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建构性力量
首先,现代性把理性看作人的本质所在,其核心精神之一就是理性批判精神。但在现代性发展过程中,由于价值理性和人文精神的剥离,片面张扬了工具和技术理性,才导致了理性的畸形发展和人的异化。如哈贝马斯所言,现代性的问题不在于理性本身,而是人们对理性的误读和误用。那么,在大学生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深入挖掘现代性所蕴含的理性批判精神,把“存在是什么”的事实判断与“存在应该是什么”的价值判断有机结合起来,培育大学生敏锐的理性观察、鉴别、分析和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避免情绪化的宣泄。为此,应积极关注和践履教育实践中的人文关怀精神,寻求价值理性的复位,从而为当代大学生“祛魅”的价值世界寻找一个意义基础。其次,现代性自我观与现代性道德相伴而生,反思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还必须反思现代性的自我观念。“无论是情感主义的自我观,还是理性主义的自我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把自我看作可以与社会角色和社会实践相分离,并且可以不参照特殊情境就能作出道德判断的原子式的个体存在。”[5]在清醒认识这一情形的前提下,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认知和领悟自身的角色定位,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角色责任和道德责任,真正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当代大学生因工具理性膨胀而产生的迷茫和空虚,进而完成对生命意义的救赎和诠释,最终变现代性的解构性力量为建构性力量,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诸多现代性遭遇,唯有促进自身的现代转型,才能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这个转型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完善和发展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对传统不断反思和扬弃的过程,具体表现在:(1)在目标的设定上,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把认识、情感和行为目标结合起来,并发挥出积极的引导功能,既要体现出维护现有政治秩序、推进社会发展的工具性价值,还要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性价值,以丰富现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使之成为大学生自觉追求的目的和归宿。(2)积极回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更新和拓展自身的教育内容。比如,面对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危机,应加强大学生的生态伦理教育;面对市场化进程带来的趋利原则的普遍渗透,应加强大学生的经济价值观教育;面对物欲的急剧膨胀所造成的人格分裂,应加强大学生的生命关怀教育,等等。(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机制,把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的积极对话,全面把握和考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肯定其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培育其全面的认知能力、反思能力和建构能力。(4)实施人性化管理,把机械的控制与被控制的管理方式逐步转变到“以人为本”上来,在管理活动中突出协调、引导和疏通功能,充分考量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人”身份及其现实需求,实现管理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共鸣”,形成一种融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6](5)采用多种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行为严重脱节的现实,最核心的就是要突出实践环节的训练,实现理论教育与生活实践的有机结合。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7]因此,强化实践训练是关键一环。这里的实践不仅是按照社会的需求塑造人的技术化的实践过程,更是充满人文关怀和审美意蕴的艺术化过程。唯有通过实践把大学生思想道德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和塑造功能。
3.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良好氛围
首先,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所谓道德危机、诚信危机、人情冷漠等现代性风险,需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教育。只有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才能营造一个良性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融洽的文化氛围。其次,针对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现象,要透过多元化的迷雾抓住道德虚无和价值相对主义的事实,予以积极应对。应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宣传和教育,使之融入到公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并为人民大众所认同、熟知、接受和践行,从而在全社会广泛营造出学习、掌握、奉行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氛围,使其真正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8]最后,针对现代社会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迎合了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需求和审美取向,但同时也宣扬和渗透了追求娱乐和物质享受的价值理念,向大学生展示了一种追逐世俗、关注现世、享受当下的生活态度。为此,需要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引领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在此前提下,一方面积极鼓励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文化作品的创作和创新,使之在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的基础上担负起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另一方面则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网络游戏、影视作品、新闻出版等)的行政监管和法律监督,从而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本文作者:陈宗章 张汉强 工作单位:南京邮电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