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小学科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世界眼光的人,更要培养成有中国灵魂的现代人。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内容呢?我通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在日常科学学习中注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在的小学科学课是由一个个的探究活动组成的,每一节课都会安排几个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等。由此可见,学生在我们的科学课堂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有可能促进学生以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才有可能最终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现代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有效服务社会的劳动者。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显得很重要,我们科学教师当然也是义不容辞。对于小学生来说,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我们科学教师要从细节入手,从点滴入手。例如: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我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把使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回原处,教育他们爱惜实验器材,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进行科学的分工合作,确保实验过程有条不紊的进行,实验时要细心等等。这些细节方面都需要我们教师时时提醒要求来实现,还要注意循序渐进,并要贯穿始终。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结
合作与互助的精神“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它不仅可以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我们科学教学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小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沟通。比如:我在教学《做一个指南针》一课时,我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创意设计指南针的办法最多,明确任务后,小组成员展开热烈讨论,并且动手设计。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可谓是丰富多彩:水浮式、悬挂式,造型丰富。最后请每一小组都进行展示,我充分鼓励了他们的创意设计。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团结合作与互助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当然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需要我们科学教师科学地分组分工和指导,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分工明确,从而实现小组合作效益最大化。
三、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精神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最基本的科学态度是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科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如在教学《抵抗弯曲》时老师应要求学生按科学程序进行,先用薄材料再换成厚材料,循序渐进,寻找规律。在教学《植物的一生》等单元时,必须依靠学生长期进行观察时,我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四、在观察活动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便可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积,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例如:我在教学《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课上学生观察种子,学生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前师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研究活动,当学生观察了一周以后,我发现学生的兴趣明显下降,这时我在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样既可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在不知不觉中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
五、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例如:在讲到水资源污染和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获得家乡水资源被污染现状的第一手资料,我组织学生到家乡居民区密集的地方及排放污水的地方观察,他们发现有的区域的河水的颜色是发暗的、浑浊的,水中的漂浮物有垃圾袋、塑料瓶、动物尸体、肮脏的泡沫等。这样学生就从感性上懂得了什么叫河水的污染。接着又实地考察了河水污染的原因,研讨了河水污染的危害,明白了水资源的污染大部分原因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样活生生的现实极大地震动了我们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水污染的现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这样的一个亲身体验活动,教育学生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美丽的环境是靠我们人类共同去创造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总之,只要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的因素,在课堂上与文本知识巧妙结合,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作者:黄海洋 单位:江苏省沭阳县汤涧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