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探讨

摘要: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如何充分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是高中政治教师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针对当前高中学生存在的德育缺失的现象,对其原因作出了一定的分析阐述,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做法,从而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贯彻德育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德育;高中政治;教学;渗透

引言

当下高中生中独生子女居多,由于家长的溺爱,加之本身的不羁个性,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多,通常表现为任性,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沉迷网吧虚拟世界,游戏人生;法制意识淡薄,违法犯罪现象增多等。这些现象,也折射出当前高中生的德育教育已非常迫切。在中学这个时期,学校及教师如果忽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学生就容易误入歧途,人生的航船就会迷失方向。由于学校担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而高中政治课在学校德育教育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中政治教师理应首当其冲在教学中致力于德育渗透。

一、思考原因,重拾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话题仍不过时

1.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对高中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轨以及国际形势变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意识并促使其产生各种反应和变化,如法制意识、商品意识、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等有利于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同时有利于塑造德育教育的良好环境。但事物具有两面性,在市场经济尚不成熟的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也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以及收入差距的扩大,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体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出现了多元化的特点。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响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中西方文化传播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与之相伴随的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也给我国的思想领域带来冲击。受这种大环境影响,当前很多学校和父母产生“重成绩”“轻德育”的思想,也使得孩子陷入道德教育误区。这些良莠不齐的思想与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并不协调,它们侵蚀着中学生的思想,给他们带来认识上的偏差,在这种不良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对其人生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2.中学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凸显德育渗透的重要性高中生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特别是政治课系统接受德育教育。作为教会人们理性思考社会、人生、评判价值,弘扬正气、传承文明的政治学科,在大纲中明确规定了它的德育功能,在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中也提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必须发挥其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在每一个个体成长到有能力影响社会之前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参与各项德育活动,或多或少潜移默化中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思想道德熏陶。但在这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突,现实的残酷与理想的迷茫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需要我们进行系统化的理论学习,结合自我教育,通过提高道德认识、陶冶品德情感、锻炼品德意志和培养品德行为习惯,在最直接的体验和矛盾斗争中学会选择和甄别,从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最终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鉴于此,政治教师应该重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把德育落到实处,应紧扣教材中的理论要点,找准学生的思想实际,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理论用于实践,把认识变为行动,从而提高政治觉悟。

二、面临现状,探寻高中政治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势在必行

1.逐步健全教育制度,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目前,素质教育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却余音未绝。当前的社会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还是看升学率。学校只能一方面口头上讲德育,另一方面面对升学的现实,德育形式和内容两张皮,造成十分普遍的重智轻德现象,特别是按照新高考方案的要求,政治科目作为第二选修以等级的形式来呈现成绩,由原来的和语数外“平起平坐”的地位到如今被“弱化”和“边缘化”;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却忽视学生的自评、互评及教师评价的导向。因此,务必从根本上纠正“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是当前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具体说来: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尊重德育教育的规律,加快德育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德育科研经费的投入,并深入实际指导德育课程的教学工作。如果教育内容缺乏具体化、灵活性的实例,呈现相对滞后性,难以解释日趋多变而复杂的社会现象,又怎么能指望还懵懂无知的高中生们去理解?更甭谈这些知识能内化为他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动机了。第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不得减少课时或挪作它用;加强师德教育,组织培训、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努力提升德育教育质量及科研水平;要克服应试教育的思想,真正认识到德育考核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德育品质,政治课考试尝试实行书面知识考试、能力考查(通过辩论、演讲、情景测试等形式进行)、品德评价相结合的办法,避免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只注重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考评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和进步过程。

2.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融德育教育于课外活动教学是学校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有效的形式,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责无旁贷,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礼义廉耻、智信仁勇等传统美德单靠几本政治教材为载体是远远不够的。德育与生活密不可分,它来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并体现在生活中,生活的过程就是帮助我们进行德育学习并得到提高。德育目标与内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总是随时代、社会、国家发展需要而变化,政治课教学也要摆脱从概念到理论的空洞说教,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会使德育教育缺乏战斗力与说服力,收不到预期效果。

结语

学生品德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应的道德知识,但是在实践中可能没有贯彻执行;有的可能在教师讲完之后执行了一段时间,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忘记了;还有的可能受到社会上其他的价值取向的影响,道德标准又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围绕学科知识的主线,将德育教育的塑造贯穿高中生成长的全过程,把课堂教学和课后实践相结合。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关注指出学生课后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习惯,并敦促其加以纠正,长此以往,我们课堂教学理论教育的信度和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当然,我们更应该为学生创造条件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的行为习惯;同时布置研究型的作业,有效地促进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叶澜,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8.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3必修文化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日报社出版,2008:110.

[3]丁锦宏,等.走近教育大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1.

作者:周冰涛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吕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