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艰苦奋斗思想传统及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艰苦奋斗思想传统及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艰苦奋斗思想传统及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顽强拼搏、发愤图强的精神境界,是激励人们坚韧不拔、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挑战的积极动力,更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当前部分大学生艰苦奋斗意识淡薄,不愿意吃苦、不勇于在逆境中拼搏,甚至有个别学生贪图享受、得过且过,缺失了锲而不舍追求理想信念的毅力。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思想教育十分必要也非常紧迫,应当更加强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进行艰苦奋斗思想传统的教育力度。

关键词:艰苦奋斗;德育教育;大学生

艰苦奋斗作为一种思想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袭。在思想开放、理念更新、生活多样化的新时代,解析“艰苦奋斗”,远远超出了外在的口号和形式,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就意味着保持一种生活准则,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精神状态,就其本质而言,艰苦奋斗思想主要涵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革命精神两个方面。艰苦奋斗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在古代,人们还没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概念来对待,但从艰苦奋斗这四个字的解释中,我们大致可以把握其内涵。古汉语中对艰苦奋斗四字的解释分别是:艰,土难治也;苦,大苦苓也;奋,奞在田上,诗曰不能奋飞(奞,鸟张毛羽自奋也);斗,遇也从门斗声(门,雨士相对兵杖在后象门之形)。归结起来,“艰”常指艰难,如《诗•邶风•北风》记载:“终寡且贫,莫知我艰”,“苦”指性味苦,引申义为刻苦耐劳,“奋斗”指奋力格斗。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主要是指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刻苦努力的昂扬斗志,是一种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乐于奉献顽强斗争的精神。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日起,艰苦奋斗精神就被顽强勇敢的革命先辈们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早在1925年10月,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就首次使用“苦斗”一词,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西柏坡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社会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今天,艰苦奋斗精神依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抗震救灾快速重建,都是艰苦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内容。所以,弘扬艰苦奋斗思想传统对国家民族命运和个人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当前受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了艰苦奋斗思想淡薄的现象。在思想方面,他们对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一提到艰苦奋斗就会联想到挖野菜、啃树皮、穿打补丁衣服,认为艰苦奋斗是在社会落后、经济贫困条件下需要的精神,觉得在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今天,艰苦奋斗已过时了、不适用了。在学习方面,部分学生上课懒懒散散,临近考试挑灯夜战,满足于完成最基本的学习任务,学习态度不端正,旷课、迟到、早退等现象时常发生,一遇到困难,就谋求放弃或避而远之。在生活方面,生活中追求时尚、讲究档次,盲目地相互攀比,穿名牌服装、用高档手机,请客吃饭、过生日宴,铺张浪费、出手大方,误把生活节俭视为小气、把排场阔气视为义气,等等。其原因主要归结于受社会不良风气和现象的严重影响物质条件充裕,家庭过分娇惯部分大学生满足于现状,人生目标缺失以及学校放松了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思想传统教育是一项比较系统的过程,途径包含多个方面,如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培养艰苦奋斗思想,除了学校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外,更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鼎力协作。首先,高校要紧紧利用德育课堂。将艰苦奋斗思想传统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要教育学生懂得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提倡和应当保持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国国情之需,还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大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学校管理制度,开展演讲比赛、勤工助学、参观访问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艰苦奋斗思想贯穿到德育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渗透意识,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让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的行动蔚然成风。其次,要重视家庭的教育作用。家长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以及家庭文化背景直接关系着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要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体现艰苦奋斗精神,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再次,要重视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也是一大课堂、大舞台,大学生成长需要社会的呵护,要将艰苦奋斗教育纳入社会教育,在全社会大力宣传艰苦奋斗精神,通过大众传媒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开辟网上艰苦奋斗专栏,营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周秀红.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时代价值[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09(2).

[2]李禄峰,张玲.当代大学生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的途径[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2).

[3]祝志男.艰苦奋斗思想的形成发展探析[J].前线,2013(12).

作者:郝苑 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