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的景观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的景观特征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的景观特征

摘要:随着拉萨城市化进程加快,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面临巨大的冲击。鉴于加强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保护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本文以拉萨市贾热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为切入点,研究藏族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的形成、要素及特点,强调地域文化景观作为传统村落重要的文化载体,孕育了特色鲜明的文化内涵,向世人展现出普通藏族民居特有的村落风貌及生动的生活场景。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传统村落;藏族文化;贾热村

引言

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渊远的历史文化信息和多彩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是独有的“活化石”[1]。文化景观的形成和发展必须具备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它与人类历史文化活动密切相连,具有地域性、连续性和重要性的文化价值,反映出传统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2]。拉萨市传统村落颇具青藏高原的地域特色,主要分布于拉萨河谷平原地带或沿公路建设,多数以围寺而成。而贾热村作为拉萨市较典型的“围寺而居”的传统村落代表,反映出这一地域范围内藏族村落的主要特征。因此,本研究通过结合村落所处的山水环境、历史要素、空间结构、民风民俗等角度诠释其文化景观特征。

1贾热村概况

1.1地理气候贾热村位于拉萨城堆龙德庆区西南向的近郊区位置,距市中心近20公里的一个山洼深处,三面环山,山峦起伏,东面为视野较开阔的田野,由124乡道与外界联系。目前,贾热村面积268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6万亩,共有563户,截至2017年贾热村常住人口达1563人,其中男性826人,女性737人,居民为藏族。2017年其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基本满足小康社会的水平。植被以榆树、藏白杨树、藏刺柏、柳树为主的耐寒性树木为主,作为高原藏族村落中普遍出现的园林素材。1.2人文历史据当地居民和觉木隆寺历史简介的描述,推断贾热村作为典型的“先有寺后有村——围寺而居”的藏式传统村落模式,因觉木隆寺的建设而繁衍生息。随着政治变化和时代生活的需求,其聚落形态逐步向外蔓延。同时具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古迹,其中包括拥有黑底唐卡、佛教面具的自治区级文保单位觉木隆寺、市级文保单位色拉麦庄园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面具派藏戏中心等,为贾热村地域文化景观提供丰富的素材。

2村落形态特征

贾热村地域文化景观是人与自然长期互动的结果,其形成不但受到所处自然环境的制约,同时也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2.1村落选址格局藏族村落大多遵照古朴的风水学原理,喜欢在河谷阶地生活,那里平地可以开垦种地,有河流可以灌溉。依山而居可以就地取材便于生活,考虑了防风、防水灾,满足最基本的抵御外敌、找寻安全的生活居地,因此三面环山的阶地成为他们较理想的庇护所。另外,藏族作为非常崇尚信仰的民族,传统生活处处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贾热村为“围寺而居”的聚落模式,其中心为觉木隆寺庙,处于聚落最为宝贵的位置,传统民居建筑高度比寺庙建筑低,以示对佛的尊重,可以说整体引入了藏传佛教“中心说”的思想格局;此外受“轮回说”的佛教伦理思想影响,在这些中心点外围形成环形的转经路,决定了贾热村传统空间组织结构,也体现了当地村民的精神洁净。藏传佛教构筑思想的引入使贾热村传统村落保留有较完整的拉萨市传统村落的原真性特点,充分显示其地域文化景观要素的特征。2.2村落空间肌理从整体形态上来说,贾热村形成遵从以寺为中心向外蔓延,从传统到现代生活空间的尺度上的演变。道路由环形转经路加狭窄的指状路演变为宽敞的规整水泥路发展,村落肌理从内到外由紧凑到松散的空间变化,与周边环境间的过渡平和而不突兀。村落肌理不仅为建筑与景观视觉的重要构成要素,也是形成村落空间组织形态的表现,其能反映建筑密度在图底上的关系,也能反映各种组成要素的尺度体现在空间结构上的情况[3]。贾热村从街巷和建筑布局上反映每个时代的历史痕迹;从新、老区空间肌理演变中体会到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将贾热村的肌理从空间组织结构上分三个圈层,一圈层是以大体块为主的寺庙建筑群,一般为两层,是贾热村里的制高点,以朱红、白色、黄色相搭配的宗教空间氛围浓的颜色;二圈层是以小体块为主的传统民居区,一般为一层,白色调,建筑密度高,街巷狭窄曲折,易于交流,适合传统生活活动;三圈层是村落外围形成的中等体块的现代民居区,一般为两层,颜色丰富,建筑密度低,具有现代工艺特点,街巷宽敞,交流难度大,满足现代生活需求。2.3村落街巷格局笔者根据贾热村道路的规模和不同功能将其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干路,是贾热村中最重要的人车并行的交通路线,往往与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连接,如集会场、寺庙、公共建筑、晒谷场等。几乎所有不同方向的干路交汇在寺庙门前,促成了村落中心区的形成;二是巷路,连接各家各户的道路,一般为行人、小型车辆和牲畜通行。巷路作为邻里交往的主要场所,其空间形式比干路丰富;三是小路,村庄里最窄的道路,数量多,指状型,与住户联系,形成丰富村落的空间形态;四是转经路,作为一个特殊功能的场所空间,既具备交通功能又是宗教性质的转经场所,一般在宗教建筑周围出现,是一种向心性的空间观,影响着整个村落的空间特色。

3建筑营造特征

3.1平面布局贾热村的整体格局、空间尺度与山水环境的特色,维持以寺庙为基本骨架展开的拉萨市平地聚落模式,现存的建筑基本尊重传统建筑模式,且都为平屋顶。根据过去的社会等级和目前的建筑形态的差异,把这些建筑分为两种:一种是以觉木隆寺和庄园建筑为代表的“回”字形石木结构,体现贾热村传统建造艺术的最高水平,颜色主要以白色、红色和黄色为主的建筑,表皮具有石块的粗糙感,显示一种庄严和神圣的气氛;另一种是以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两种建筑形态,一是以低矮的传统民居为代表的“一”或“L”字形石土木结构,颜色为白色主调,在泥皮上用手抓纹加工的图案,体现老百姓的过去生活水平及社会地位,就地取材,其整体上呈现出与背后山石自然环境和谐的韵律;二是现代民居建筑,属于现代化藏式建筑风格,主要为“L”或“U”字形2~3层的框架水泥结构,其结构和材质比老区建筑更先进更突破,格局上更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院落间的空间更开敞,体现一种新农村的生活氛围。3.2建筑形式与构造贾热村的建筑形式从整体特点上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石木结构为代表的建筑,主要有宗教建筑和庄园,其外部形体统一,包括石砌外墙、石砌白玛墙、平屋顶、旧藏式门窗、隔阳布等外观元素,采用石木结构,外墙有明显的收分,属于贾热村最老的建筑风格。宗教建筑墙顶以藏式特有的赭红色的白玛草或者原石材质砌成的白玛墙作为女儿墙构造,墙体颜色除了新殿建筑采用红色、黄色、灰色颜色以外,其他旧墙体均以原石基调为主,顺应了周围地理环境,与村落背后的红山地貌融合,墙基和墙体以大石块垒成,注重其外观的粗狂和厚重感。另外,主殿的正立面采用柱子相间的大门窗与粗糙的墙体结合进行虚实对比,大门窗面积占主立面的1/2,且各门窗上有独特的檐口,不同长度小椽逐层挑出,起到了防水、保护墙面和遮阳的作用,突出的椽上绘有眼睛状花纹,颇有着千手千眼的意味。而庄园建筑墙体都以原石砌成,只有白玛墙连接与墙顶之间做了玛尼垛变化以外,其余大面积原石砌成的墙体与传统小窗户间做了虚实对比和构造上的通风处理,此刻的庄园建筑形式在现有的村落整体环境中显得较为沧桑,具有历史感。二类是以土坯砖木结构为代表的传统民居,土坯砖木结构是传统藏式建筑营造中最普遍利用的一种手法,过去由于社会生活水平低下、交通不便、科技不发达等种种因素,先人发明了藏式本土土坯砖(以就地取材的黄泥、片石和木材为原料来做成的)建起了自己的住所,这些传统民居都为一层高,材料基本上以原石、土坯砖、木材为主,房间功能简单,一般以一家一院的形式,利用较大的阳台(也作为一个门厅式过渡空间)作为中心平台进行功能间联系,包括经堂(供佛的房屋)、卧室、起居室(一家人整天在起居室里做饭、吃饭、聊天、会客、家务等日常活动)、储藏室、客厅(来重要的客人或树林园者聚会时所用的房间)、厕所(一般以“高空厕所”方式,设在院子的某个角落或院落外,也是受了藏传佛教洁净观的影响与主建筑相隔离,将清理粪便小门对着道路便于运输)等。自始至终起居室和卧室在贾热村民居建筑中都是不可缺的功能;经堂只是作为精神层面的物质,在经济困难时可以跟卧室或者客厅一起来设置;阳台也有多功能性,一是交通枢纽,二是晾晒衣物,三是采光通风等。坐北朝南的院落,用绿化将其院子分两个区域,北区供家人活动,从地面抬高300厘米,而南区用作圈养牲畜、摆放农具、厨房等,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功能分区,也是考虑了洁净分区,这种做法一直延续至今。三类是砖混框架结构,随着社会快速的发展,贾热村自2006年开始非常仰慕一种现代化藏式建筑风格,建筑风貌美观时尚同时又在功能结构上得到了提升。在建造过程中先用水泥做框架然后用工艺石材填墙,还要结合藏式传统墙体形式进行修饰,一般建两三层高,将人畜进行上下楼分区或隔离,逐步代替了传统藏式营造手法,形成了现在的村落外围建筑风貌,更能满足现代化生活的需求,也是时代的一种烙印。3.3建筑装饰与材料藏传佛教建筑装饰与民居装饰具有非常丰富又独特的特点,与青藏高原丰富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给人一种古朴、神秘、粗糙之感。宗教建筑从建筑颜色、边玛墙、门窗、家具、墙画、屋顶装饰等方面与民居建筑有很大的差异,是形成地域文化景观的符号性标志。墙体一般用造型较规整的原石材料砌筑,白玛墙一般用采用染朱红色的白玛草或者原石所筑,再用玛尼垛装饰,加强建筑的立体感和庄严感。屋顶上用法轮、双鹿和金幢作点缀,以此表示宗教教义的重要性。立面上主要加强正立面的装饰,中间主要用大窗户和门厅柱作虚体,上面用黑色、红色和白色等帷布(藏语“香布”)遮起,增加建筑的活跃性。其余墙面都用黑窗框(牛角框)套起的小窗户和白墙混搭,增加寺庙建筑的保温性和强调其主入口的方向性。寺庙建筑内部主要用铜雕、木雕、泥塑和壁画等装饰,其中木雕和壁画是觉木隆寺室内装饰里最精华的部分。其次是触目可见的柱幡法幢,柱头多采用彩绘和雕刻;门饰中用角云子、如意头、松格门框及铜门环等装饰,所有佛殿里几乎都能感受到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寺庙的神秘感,营造一个无法莫测的佛世界,引导信徒们对佛的崇拜感。而民居建筑装饰主要有屋顶上挂起的五彩风旗、门窗上贴的香布(用布料或者铁皮的香布起到保护门窗颜料和装饰顶棚的作用)、大门上的小佛龛(起辟邪作用)和日月或“卐”字的图腾符号、院子角落的桑炉(烧香祈祷)、窗户的黑窗套(牛角框)、墙壁上的藏式壁画(特别是有辟邪寓意的“蒙古人牵老虎”和幸福寓意的“吉祥八宝”等壁画,一般在大门或楼梯旁的墙面上出现)、外墙上贴着的牛粪饼等,始终作为家家户户共同追求的装饰符号。在室内装饰方面把经堂和起居室、储藏室区分开,经堂装饰的颜色偏重于黄色和红色,表示对佛的尊重;而起居室和卧室的装饰喜欢用较鲜艳的壁画和藏式木家具,储藏室一般用单色或原始色来表示,这样加强建筑的主次功能,同时反映出生活侧面的精神追求。

4贾热村非物质文化景观特征

4.1宗教文化活动根据相关记载,从西藏最原始的苯教到今天的藏传佛教,处处影响并渗透了藏族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贾热村也不例外。4.1.1炜桑炉“炜桑①”是藏族日常生活中最频繁的宗教祈愿礼俗行为[4]。在贾热村里,无论是在寺庙、田野、河边还是在百姓家,几乎都备有桑炉,桑炉摆放是有讲究的:一般都会精心选择一个洁净之处,比如寺庙入口、私宅屋顶或者院子中央,它们担负着净化周围的环境、祈祷世间和平和祈求家人健康的作用.4.1.2经幡经幡②,是贾热村藏族民间的一种祭祀文化习俗用品[5]。其外在形式有三种:一是寺庙入口前的柱体经幡;二是玛尼堆处用线绳挂起的经幡;三是每家屋顶上的用树干支起来的经幡。前两者位于公共宗教场所,一般在藏历新年初一大家一起统一换新幡条,祈福天平地安、风调雨顺等;而后者是私家的,每年藏历新年初三或某个吉日才换新一次,考虑美观也可以增加幡条的数目,从而表达吉祥的愿望。4.1.3图腾崇拜由于受原始苯教和佛教的影响,在修建房子时各户门上都会设置小佛龛、牛角和羊头等图腾符号,以求辟邪和家庭风平浪静;还有在农活结束或者办婚丧喜事时为了某种祈祷都会在事件发生的场所用白色线条画各种各样的图腾。一般情况下这与藏历选吉日有关,主要看这年的五行和曜及每个人的生肖[6]。所以一切活动围绕着宗教教义进行,具有非常独特的地域文化习俗(见图9)。4.2民俗文化活动民俗文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对村落地域文化景观特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各种民俗活动为特别乏味的农耕生活增加些趣味和色彩,也表示对自然环境的一种敬畏和报恩之心,形成了村落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景观特征(见表1)。表1中只是较典型的民俗文化活动,还有很多隐型的民俗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带有很多藏传佛教的文化色彩与纯朴的农村生活性质,也体现先人长期生活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的一种象征性的文化符号。

5结语

贾热村坐落在拉萨河岸阶地上被青山绿水环绕的自然环境中,经过世世代代藏族人因地制宜的营建得以延续,形成了环状的转经路和指状的大街小巷相结合,且受藏传佛教向心性思想的影响,以“围寺而居”的村落整体形态、自然朴素的建筑形式为主。作为藏族生活繁衍生息的载体,村落以山水自然为基底,以民居建筑为载体,以历史文化景观为内涵,记录了贾热村每个时代的村落演变和发展。贾热村传统空间营造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展现出世代村民们崇尚自然,和谐共处;大规模的传统建筑,其建筑布局、建筑形态、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小品等都体现着贾热村独有的地域文化景观特点,见证着藏族祖先们在恶劣环境下创造出的高超建造技艺,记载着贾热村过去不断发展的历史环境要素,反映了先人充分利用自然创造出属于自己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贾热村作为拉萨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景观资源,展现出特有的村落地域文化景观及生活场景,既具有科学价值又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

作者:边普 单位:西藏人民出版社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