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的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表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表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的特色小镇景观设计表达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传统与现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文章从特色小镇景观的层面探讨如何将地域文化内涵与城镇景观相结合,打造具有“一镇一风格”的特色小镇形象。从文化趋同导致地域文化消逝的社会现象入手,对当前的城镇景观建设存在的忽视本土文化、盲目仿制和复制域外景观等问题进行整理归纳,运用多种专业手法,提出地域文化的表达要坚持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独特性和时代性原则;通过对地域的历史文化、民俗活动、花木精神和乡土材料等元素进行挖掘和梳理,建设独特色的地域文化城镇景观。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小镇;景观;表达

城市景观是展示、传承地域文化的重要平台。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城市的布局规划、城市建筑风格的确定以及城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居住小区等城市建设过程中有目的、有系统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内涵,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渠道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一、地域文化城镇景观现状剖析

(一)文化趋同与地域文化消亡

全球一体化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良好契机,同时也给地域文化带来严峻挑战。随着不同文化之间的不断交流与融合,导致文化出现趋同现象[1]。现在很多人,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因接触范围更广阔,接触手段更便捷,接触的对象更多元,他们逐渐无意于(或者正在遗忘或丢弃)本民族、本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刻意去追求西方的、外来的“洋文化”。由此可见,“文化趋同”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方便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也会因趋同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及方法措施不当,使当地的地域文化特性消失和泯灭。文化特性是一个民族历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民族发展强大的重要标志,所以,如何在文化趋同的形势下,捍卫本民族、本地域的文化特性,成为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严峻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一些异域文化正一步步走近我们的生活,本土文化在异域文化的冲击下正逐渐被遗忘,所存在的空间不断被蚕食和压缩。一些城镇的规模在快速发展,但其景观面貌却失去了本该有的民族特色:要么千城一面,要么景观混杂,不伦不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正逐渐地失去自我[2]。城市发展壮大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那么,在现代城镇发展建设中如何把景观植根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的沃土,在保留弘扬本土文化特色同时,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经过有机的结合而达到一种新的升华,形成既有自己鲜明特色,又富含时代精神的城市景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建设过程中的盲目仿制、复制盛行

虽然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园冶》这一造园专著,但是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概念引入国内却是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前后不过几十年时间[3]。这几十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景观建设也经过了“从绿化到美化,从美化到生态化、文化”的发展历程。优美的城市面貌,宜人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在被人们所认同。但由于以往期间各城市领导层面认知程度、整体从业队伍(尤其是设计团队)的技术水平没有跟上时代步伐,导致大量城市景观建设中,异域景观的仿制、复制盛行,把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异域景观生硬的照搬照抄,使城市景观变得千奇百怪,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二、地域文化在特色小镇景观中的表达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特色小镇景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地域文化景观是一个相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地域文化的内涵又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要想把所有的地域文化全部在特色小镇景观中表现出来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繁杂的地域文化里理出头绪,使地域文化与景观建设达到完美结合,形成一个特色鲜明、既简明扼要,又相对完整的地域文化景观体系,是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如果有足够的表达空间,可以把要表达的地域文化梳理归纳为若干分支,结合所在地的具体情况,按其脉络关系,重组为内容不同的相对独立版块,在不同的分区内分别表达[4]。每个版块要主次分明、有重点、有陪衬。版块各自完整独立,版块之间彼此联系,互为补充。例如,平泉市在营造契丹(辽)文化城市景观时,采取了版块式做法:县城中心区以泽州园为重点,打造契丹政治、经济、生产、生活等综合契丹文化景观版块。县城北郊卧龙镇模拟契丹民族发祥的地理环境,打造“契丹发祥”主题城市景观;县域北部依托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按契丹民居风格改造周边村镇民居,引入契丹风俗习惯符号,打造契丹民俗主题的村镇景观版块,在平泉县城以北,形成一条有张有弛的契丹文化景观带。

(二)文脉延续原则

特色小镇景观建设,实际是一种文化范围内的行动,是人类自身对社会生活观念的认识和社会发展的期望。文脉延续是地域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文脉一旦发生断层,则后期难以弥补,会使地域文化在后期发展中逐渐失去自我而趋于消亡[5]。所以,文脉延续对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时在城镇景观建设过程中,文脉延续会和其他因素发生冲突和矛盾,这时就需要从全局的角度综合权衡,做出取舍。例如,平泉市泽州园里设计了一处烈士陵园,这在形式上和内容上与辽文化主题公园格格不入(见图1)。这座烈士陵园早在建国之初就存在于泽州园的原址内,比较简陋。建园时曾出现将烈士陵园迁走和保留两种意见。最终平泉县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保留烈士陵园,因为这座陵园是平泉解放的历史见证,平泉人已经习惯和尊重这座烈士陵园在此处的存在。公园设计时,按着平泉传统的丧葬习俗,在公园内单独开辟出一个区域重建烈士陵园,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园内遍植鲜花和苍松翠柏,使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建成后的效果看,当初的决定是正确的。

(三)独特性原则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五千年的历史历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同样,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也内容庞大,包罗万象。在这庞杂的内容里,有许多是共性的,有些是特性的。在表达时,要首先选择本地域、本城市特有的或突出的地域文化内涵,将其提炼升华,在城市景观中重点表现,对于那些共性的、本地域不突出的文化内涵,在表达时,用作陪衬和补充,来烘托我们重点表现的文化景观。

(四)时代性原则

城市景观是社会物质和文化生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首要任务是为这个时代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园林景观与时念、科学技术息息相关,在表达地域文化时,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用现代的美学观念和技术手法表现地域文化内涵,给城市景观赋予新的生命力使之继续被传承下去。因为历史不但要被尊重,还要被延续和传承,更要在传承的过程中发展。

三、地域文化在特色小镇景观中的表达途径

(一)历史文化

文化是一个地域、一座城镇的灵魂所在,是人类活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沉淀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一些有形的文化和无形的文化正在慢慢淡化和退出。地域文化景观以特有的方式将这些快被遗忘的历史文化艺术地再现,使之重新融入人们生活,能很好地唤醒人们对以往的记忆,加强人们的归属感。历史文化在景观建设方面的表达形式有如下几种:1.保留与修缮在特色小镇景观建设中,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对存在的历史古迹、文化遗址进行适当保留和整合,一些被破坏的遗迹需要进行修缮或翻修,以保证古迹的完整性。修复时可删除细微末节,突出形式特征和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要修复古迹的主体,对其所处的周边环境景观也要通盘考虑,使之能很好地与城镇整体景观融为一体。2.情景再现情景再现是表达地域文化最直接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情景再现就是利用现有基础条件,人为补充造园要素,以实际场景的形式,还原当时历史画面,以园林的语言方式,将地域文化内涵艺术地融入到再现场景中。让人们在欣赏游览使用绿地景观过程中,体会该地区的地域文化。3.提取提取是指在众多的地域文化中,筛选提炼出更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以园林景观特定的方式,艺术地再现于城镇景观中。与“保留”相比,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形象化和符号化,因此也最具有针对性和鲜明性,在现代景观设计和建设中,应用比较普遍。

(二)民俗活动

每个民族和地区,经过若干年的演化,总会形成一些特有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具有社会性、集体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并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能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和增强亲密性。所以,应注重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提取元素,将生活中的一些细节艺术化,以恰当的表达方式反映到地域文化景观中。承德市开发区滨河绿地雕塑群(见图2),通过对“放风筝”“广场书法”“秧歌”“歌手”“晨练”“街舞”“儿童游戏”等生活细节的描写刻画,生动地反映人承德人的现实生活。

(三)花木精神

植物是城镇景观的主要元素之一,不同的植物类型生动地反映了地域文化的自然风貌。中国古代很早把植物拟人化,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如“岁寒三友”的松、竹、梅,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等,尤其是一些古树,因存世久远而成为一个区域的历史见证,成为人文景观的补充。平泉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境内的九龙蟠杨(见图3),树龄千年,一株三干,每支主干直径达三米,枝若虬龙,独木成林。平泉县政府以九龙蟠杨为中心,修建了游园,每年吸引无数游人来这里观赏和膜拜。

(四)乡土材料

长期生活在某一地区的人,对该地区的材料认知不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往往会有更深一层的情感因素掺杂其中。采用乡土材料建设城市景观,可以出发人们的亲切感,更好地实现景观与人的交流。承德避暑山庄的所有假山、驳岸、置石没有一块来自外地的太湖石、灵璧石、房山石等名贵石材,而是就地取材,全部用当地的石灰岩和花岗岩,营造的假山景观、水岸景观更加朴实自然、浑厚大气,尽显北方园林的雄伟凝重之美。人们游园时能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

四、结语

地域文化特色小镇景观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景观建设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沃土,正确处理好外来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传统与时尚的关系、历史与现代的关系。将地域文化特色小镇景观和时代风貌紧密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城镇形象,走出“千城一面”的怪圈。建设富含特色的地域文化城镇景观、改善环境、提高人民人们生活水平,能有效地提高地域品位、促进地域经济发展。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建设,实现物质、精神双丰收。

作者:袁丽伟 鲁京慧 刘洋 刘树杰 单位:河北旅游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