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甘肃地域文化及城市公共艺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要过程,面对城镇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市公共设施建设成为首要任务。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其视觉形态以及内在的情感与观念应该尊重地方特有的文化意识,融合城市内在的精神理念,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协调、极具亲和力的艺术形式,成为城市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服务城市群体。
关键词:地域文化;公共艺术;共融构建
城镇化是国家推进现代化进程的必要过程,它将劳动力、资金、资源等生产要素从生产率较低的农业部门向生产力较高的非农业部门转移,从而获得较高的生产率和收益。城镇化可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据预测,以城镇化率80%来计算,到2020年,我国城镇化人口规模将达8亿,2025年将达8.7亿。面对城市群体的急剧增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成为首要任务。城市公共艺术具有多方面、多层次的作用和价值,改善城市环境,体现城市文化,丰富城市生活,强化城市特色,增加城市空间的使用等。在城市化浪潮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冲击下,原本空间特色各异的城市,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上逐渐变得失去了地域特色,甚至出现了“千城一面”的现象。任何城市的地域文化存在于人们对地方物质形式及生活状态的认识,他是群体对其特征与个性的感受,又是一种文化与精神内涵的综合认知。城市公共艺术是一种充满着想象和意义的物质,一种视觉化和形象化的文化,它在想象中记载传达城市的历史,通过想象的方式构建城市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畅想城市未来。作为城市公共艺术,其视觉形态以及内在的情感与观念应该尊重地方特有的文化意识,融合城市内在的精神理念,如此才能创造出完整协调、极具亲和力的艺术形式,成为城市独特的人文与自然景观,服务城市群体。
1地域文化产生的基础
地域环境是自然生态的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特定人文生态的重要前提与依托,而某一地域的艺术生成与发展则同此自然的、人文的因素紧密相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与自然之间是息息相通的,不同地域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与这种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群体性审美心理,促使文化艺术在这种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自己独有的密码,同时这种密码进入民族有机体的集体无意识层面,决定了群体成员不论距离远近,无论去表现什么,创作什么,怎么表现,都不会失去本民族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其艺术价值也显得更为珍贵。甘肃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取古甘州和古肃州两地首字而得名,简称“陇”,甘肃地域辽阔,地形狭长复杂,全境东西长达1655公里,南北最宽处530公里,最窄处25公里。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尤其河西走廊干旱少雨。受到高原地貌、风寒干燥的气候影响,群体成员自强不息,坚毅豪放、不拘小节、又保守念旧、容易满足。同时这种独特的自然环境、特有的社会结构、群体长期社会实践活动孕育了甘肃丰厚的、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2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作用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鲜明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特色的构成来自于地域环境、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等各方面,体现着各自的本土美学。地域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相适相谐的哲学命题,它依于自然,源于生命。每一个城市的地域文化,都是在其特有的自然山水条件、历史文化遗存和社会经济条件等基础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形成的。它是城市经济、政治及自然、气候条件等综合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是城市在长期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积淀的产物,是城市特色与品格的具体体现;它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它对提升城市整体形象、提高城市居民整体素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城市公共艺术本身处于开放的文化体系之中,就算她尽力拒绝和漠视社会现实,但是它总有大量的文化意义植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之中。
3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产生的影响
地域文化下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公共艺术生长的土壤。某一地域文化的民族心理特征、艺术遗产、美学精神呼应着特定的地域环境。这些对城市的艺术家与城市审美接受群体的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产生着共塑作用。早在新石器时期,甘肃仰韶文化中的彩陶与南方印文陶在审美意识上已经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而早期的岩画也显示出审美意识受地域差别影响的端倪。公共艺术与地域环境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域环境直接影响了置身环境中群体的成产、生活、繁衍、发展,以及性格、气质、精神、喜好等,甚至是风俗习惯、理想信念、价值判断、审美意识等。城市公共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性质就是它的公共性,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而言,它不仅是城市空间中的一种对象化的物质形式,更是一种关于公共领域的文化态度和美学精神。因此,城市公共艺术要想更好的诠释公共性,必须以群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为基础,尽可能获得广泛的群体认知和认同。其二,城市公共艺术都是由单独的个体艺术家所设计创造的,特定的地域文化会造就特有的群体审美结构,当然也会影响群体中某一个体的审美意识。每一个特定的地域环境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风貌,这种独特的,形色各异的现象会在艺术家心理形成表象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象积累中特定的形式会逐渐成为典型符号,形成一定地域的艺术家所特有的心理定势,当艺术家进行某种审美创造活动时,他的头脑会潜意识的按照前期已经形成的典型符号,特定心理定势区发现、构思和表述,造成其艺术风格和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的内容依据。公共艺术隶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公众参与性决定了它受特定历史条件下地域文化及群体思维模式的影响。公共艺术必须体现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其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社会集体意识的体现。任何艺术的发展都与其赖以生存、发展的地域文化有着很大的关系,城市公共艺术虽然是近年才逐渐兴起的,但是从其外在表现形态到内在审美价值、群体审美心理等神层面都受到地域文化的影响。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必将对相应的城市地域文化进行表达,创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环境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取向。马克思曾经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1]希腊神话不仅为希腊艺术提供了大量可以选择的题材,而且还直接为希腊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可以说,任何神话传说对于本民族、本地区文化艺术的产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神话作为人类艺术的原初土壤,表现了艺术创作与表现同自然环境及地域文化的密切相关性。天水卦台山与人文初祖伏羲的传说,泾川王母宫与周穆王的因缘,石器时代所揭示的文明与辉煌都蕴含着甘肃地域文化的基因。兰州市龙源园是以龙为主题的公园,公园围绕主题雕塑,辅以龙文化内涵的九个景观。其中伏羲女娲雕刻,讲述了女娲补天等几十个甘肃学者撰写的神话故事。龙文、龙诗选自诗歌中对伏羲女娲的歌颂,统一由甘肃的书法家完成。“龙凤呈祥”的透雕借用陇东民间剪纸的艺术形式,彰显出甘肃独特的民俗文化。地域文化有助于形成具有新的审美内涵的公共艺术。经济全球化与科技标准化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空间的革命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将地域间的距离和人们的意识逐渐拉近,甚至被消解。人们的视听范围在瞬间就可以跨越地域限制,延伸到很远。这些都直接导致了艺术的“全球化”,造成城市公共设计的同一化和均质化,其实全球化更准确的来说是消除时间和空间障碍后各文化之间的融合,在这一背景下,具备地域文化特征的民族艺术,因其独有的地域环境、独特的民俗风情、独存的的历史文化,和其他的民族艺术、现代科技进行交流碰撞,创造出具有新的审美内涵的艺术形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它从青藏高原越过了甘肃的崇山峻岭,用丰富的水力资源滋养孕育了炎黄子孙,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华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甘肃作为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文化早期,其地域文化就因为其鲜明独特的风格和较高的水准而兴起。黄河母亲像位于兰州市黄河南岸的滨河路,由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作品塑造了一位神态安闲的母亲在看护环抱中游泳的幼儿。象征了博大、坦荡、生生不息的黄河母亲和幸福快乐,茁壮成长,被黄河母亲守护的华夏儿女。雕塑构图简洁、寓意深刻,雕塑基座上的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的彩陶图案,反映出甘肃历史悠久的地域文化,成为兰州的标志性雕塑,代表着城市形象。
4城市公共艺术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文化建设、发展和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公共空间和视觉文化中最富有精神内涵、文化气质和美学韵味的景观,他们以视觉直观性、生动形象性、感性接受性矗立于城市空间之中,建构出城市地域文化的象征,传达出城市的精神气质,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着城市群体的情感。贾斯汀提到“文化产业繁荣在城市。城市支撑着处于自身运作核心的信息网、专业技能和相互作用。”[2]城市公共艺术设计通过其构建方式为地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精神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以及消费市场,形成了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共荣关系,文化以城市的作用而获得繁荣发展。地域文化及其影响下的群体审美结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演化,社会经济、生活方式、地域环境都在改变,地域文化也需要传承,需要推进。首先,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排斥新工艺、新材质的探索与发现,将传统形式与现代语言紧密结合起来,将纯艺术与设计有机联系起来,诠释出地域、传统在当下的意义,体现现代的生活理念,让地域文化走向更加多元的层面。其次,甘肃地域文化是在特有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基础上生成的,带有地域性、民族性,有的相对而言还带有封闭性,交流和传播范围是有限的。通过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其进行传承,可以通过旅游业有效提高本土文化的知名度,取得当地群体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扩大其影响范围,拓展生存空间。金城关文化风情园位于兰州市区黄河北岸、白塔山下,占地7.1万平方米,总投资3.5亿元,工程于2002年动工,现建有仿古建筑21栋,总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集聚了中国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兰州彩陶博物馆和兰州影视创意产业开发中心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运用音、画、塑、场景、模型、实物等多种元素,收集陈列了秦腔唱本、太平鼓、永登皮影、羊皮筏子、民间剪纸、香包、刻葫芦等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展示了历史悠久的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成为体现城市特色与文化的名片。
5结语
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人类文明的孵化器,当今世界竞争的主体。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心将从工业化向文化性偏移,公共艺术将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和指向。随着甘肃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城市经济的增长、市场的繁荣和演进、群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现实理由和直接动力。而地域文化必将对今后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内容和形式的依据,是群体审美心理的渊源所在,同时公共艺术也是地域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的载体与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城市地域文化的提升、丰富、延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她将引领城市的发展,塑造城市的品格和个性,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点明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页。
[2][英]贾斯丁•奥康纳《欧洲的文化产业和文化政策》,参见张胜冰著《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第1页。
[3]宋生贵,传承与超越:当代民族艺术之路[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6。
[4]李建盛,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5]张胜冰,《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0。
[6]杨讴菡,我国公共艺术城市化进程的探究[D],吉林大学,2008。
作者:金学艳 单位:甘肃政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