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环境创设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域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对于建构幼儿文化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环境创设的原则是取其精华,年龄适宜;对策是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环境创设与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注重幼儿及家长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幼儿园;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环境创设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第三位教师。"结合学前儿童学习的特点,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与幼儿园环境创设相结合,以儿童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有助于将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递下去。
一、相关概念
1.环境与教育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及其中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可分为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前者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后者指被主体感知到的环境。只有物理环境被个性化解读,才能转化为心理环境,起到教育的作用,这就是教育环境。同一物理环境对不同的个体而言可能是不同的心理环境,会引发不同的行为。
2.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优秀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体现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是以儒家思想为内核,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的多元思想相互包容、融通而成的一个和谐体系,主要体现为尊重生命、重义轻利、恪守诚信、修身养性、辩证统一等五个方面。[1]
3.地域文化
广义的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狭义的地域文化也称为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是历史传统的沉淀与植根于现实生活变化和发展的融合,具有独特性。
二、文化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呈现方式
1.设计与布局中的文化
对称、留白等理念影响着环境创设的素材布局;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意象经常出现在环境创设中,如年画中的鱼和蝙蝠、门神以及体现图腾崇拜、五行相生相克、天人合一、阴阳互补、对称等理念的陕西凤翔地域文化泥塑虎。
2.素材中的文化
以环境创设素材资源现呈现的文化有两类:一类是静态出现的,散落在幼儿园院子或角落里的农耕用具、纺车、水车,装饰用的毛笔字作品,轻器械操中的象棋和毛笔,表演活动中的唐装和旗袍;另一类是是幼儿学习的载体,如七巧板、孔明锁、体操中的中国功夫、太极拳及队形变化,宝鸡西府文化中的特色饮食、礼仪、方言、马勺脸谱、泥塑虎、皮影、花馍,民族特色文化中的民族服装、房屋、特色食品与舞蹈。
3.环境创设内容中的文化
作为环境创设内容的文化多表现为整体的环境创设,相对系统、完整。传统节日的主题墙,展示中华艺术、中华人物、神话故事、家乡风景名胜、民风民俗、特色饮食等的走廊、区角、楼梯间、园所墙面等,这类环境创设中的文化多以系列图片的形式呈现,更容易被幼儿所感知与接受,但是否能称得上是教育环境,取决于它是否被幼儿所感知,若没有被感知就谈不上教育的意义的发挥。
三、幼儿园文化环境创设的原则与对策
1.环境创设的原则
(1)取其精华。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体现了某个时代(或时期)的价值观与时代或地域的特征。文化中的精华应该得到传扬与继承,偏见可批判性继承,糟粕需要坚决抛弃。“孔融让梨”应强调谦让的品质、分享的行为而非“让大拿小”;儿童是具有独立存在的有价值的个体,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不得以体罚或语言暴力等有伤儿童自尊的方式去教育孩子;“不打不成才”“听话的才是好孩子”等这样的观念是要摒弃的。(2)年龄适宜。只有被正确解读的环境才会具有教育意义。因此环境创设时既要降低难度,考虑幼儿的年龄差异。幼儿不能理解“一屋不扫何以治天下”的观念,但他们懂得垃圾不乱丢;不能理解“中国的国旗是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会指着巴西的国旗问“他们国家人的血流哪儿”)不影响他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拜与敬仰。(3)儿童视角。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幼儿的学习、生活提供支持,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习得某种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视角、幼儿的兴趣、幼儿对环境的意义解读,结合幼儿通过感知与动作认识事物的特点,协助幼儿在互动中了解、感受、传承文化。
2.文化环境创设的对策
幼儿对环境的选择、适应、改造能力较弱,对环境的广泛接受性、依赖性与无意识的选择性较强,这就需要成人从文化载体类资源的提供到解读提供支持与引导。(1)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自己特定的文化背景,立足于本国文化的实际才能使学前教育中值得保留的文化观念和实践方法得以继续传承。[2]教育既是传递和创造文化的手段,也是文化本体,教育的实践者及实践行为本身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文化融入环境创设是在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观念指导下为幼儿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隐性教育环境的过程。素材的甄选、要素的呈现方式、以文化载体为基本材料的游戏设计都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常识,还要懂得文化所代表的含义与所体现的价值观,能够正确解读生活中物品所体现的文化观念。教师言行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可供幼儿在模仿中习得相应的观念。“蹲下来讲话,抱起来交流,牵着手教育”体现了尊重、关爱与平等。教师遵守规则的奖惩与解决幼儿间纠纷的方式有助于幼儿明白“不以规矩无以方圆”;教师创设的分享谦让合作等亲社会行为有助于幼儿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与社会。(2)增强文化环境创设与解读的意识与能力。文化的延续性与稳定性决定了生长于文化中的人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已被传统文化或地域文化所同化。文化环境创设的关键一方面是教育者具备生活教育化的意识与能力,重视儿童与环境的互动。幼儿的学习是他们结合自己已有知识经验意义建构过程,当幼儿所感知到的环境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结时,环境才能发挥其文化熏陶、价值观与文化传递的价值,才有可能被内化从而影响幼儿的行为。同时,能采用适合的幼儿能接受的方式随机解读生活中体现文化价值的元素,变隐性课程为显性课程,突显文化的教育意义与价值。[3]另一方面教育者应具备创造性地把文化元素巧妙地转化为符合幼儿感知与欣赏特征的物品的意识与能力。某幼儿园以青花瓷为主题的环创将青花瓷元素融合于一次性碟子的装饰、柱子的包裹、儿童主题画、作品墙中的边框与分区线、区角牌的字体与装饰,幼儿被包围在“青花瓷”中。(3)幼儿及家长的积极参与。文化实践是文化传承的关键。[4]家庭是儿童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家风体现原生家庭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并潜移默化地规范着儿童的观念和行为。通过邀请家长与幼儿参与文化的环境创设,有助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普及与传递。邀请幼儿与家长共同参与文化环境创设有助于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与家长探讨解决资料的收集与呈现过程中,满足幼儿的探究欲、好奇心、动手操作的需要,培养幼儿探究的兴趣、初步掌握资料收集与整理的方法、获得参与的自主感与胜任感。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学前教育的文化适宜性问题(五)[J].幼儿教育,2015(6)20~21.
[2]王晓梅,李艳梅.变化与传承:对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考——有感于《三种文化中的学前教育》[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2(8)13-17.
[3]张莉,张宇,袁爱玲.从物化装饰转向意义创设——从课程视角看农村幼儿园环境创设[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5.1.2.22~25.
[4]约瑟夫•托宾.学前教育中的文化[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0.11.1~4
作者:解晓莉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