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延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延续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延续

摘要:雄安新区的建设是我国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其现代城市设计与建设中对地区文化的延续尤为重要。本文对雄安新区的现状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别由白洋淀文化和传统遗迹建筑入手,对雄安地区的文化做了挖掘和提取。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如何延续雄安地区文化的思考。

关键词: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传统文化

一、引言

文化是一种综合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从时间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关系,包含了人们的集体记忆,特定地区内的传统代代相传,汇合成地区文化;从空间上,文化又是一种实体的存在,经过时间的冲刷,地区内留存下的各种遗迹便是文化在空间上的表现。文化是一种线索,它帮助人们追忆过去点滴,了解当下定位,指明未来方向。雄安新区的建设是我国当下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其未来的城市面貌将很大程度上代表国家形象,成为我国在国际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因此,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对雄安地区乃至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延续显得尤为重要。在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的激烈碰撞中,如何延续文化是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要考虑的重要课题。

二、现状调研与分析

雄安新区的范围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规划建设以特定区域为起步区先行开发,起步区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中期发展区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雄安地区现开发程度较低,大部分为耕地,但发展空间充裕,新区城市建设也相对地具备更大的想象空间。区位优势明显,现有多条高速公路、铁路,可较快地形成与北京、天津、石家庄半小时的通勤圈。生态环境优良,水资源丰富,拥有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白洋淀,不仅可满足新区城市生态用水需求,还为城市生态景观的设计提供良好的基础。当地传统民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与北方传统民居有一些相似之处,但又具备一定的地方特色,例如高耸的大门和外墙,以及借用厢房的侧墙作为影壁墙,这些传统民居尚存于当地村落中。但在现代化和消费主义的浪潮中,当地乡镇以及县城的整体建筑风貌由于缺乏设计和控制,导致传统建筑风貌和文化氛围逐渐丧失。

三、文化挖掘与提取

1.时间中的文化——白洋淀文化

文化在时间的维度上,往往并不在于物质性的存留,而在于人与环境互相影响形成的特有的生活方式中。人与周边环境产生联系、形成精神纽带,经过长期积累留下的传统和集体记忆,便是文化在时间上的表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雄安这片土地自古滋养于白洋淀水系,因此由白洋淀文化入手对雄安地区的文化进行挖掘与提取,是合理而有效的。白洋淀文化的形成,有历史人文的作用,也有自然环境的影响。白洋淀历史悠久,其历史文化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而后不断发展,历经夏商文化,以及西周和春秋战国时社会的繁荣。该区域在保留和延续自身文化的基础上,与燕山南北文化、山东海岱地区文化碰撞交融,形成白洋淀文化开放但独特的特点。白洋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原因,一直是燕赵文化融合的前沿和要地。至清代,其成为除京城外朝廷决策机务的另一重地,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学,与直隶地方事务等,均集于此。清康熙岀巡赵北口时见一派太平景象,曾赋诗《赵北口》,曰“人烟生晓市,桥影漾晴云。浴鸟迎船出,垂杨隔浦分。中流清赏洽,箫鼓陋横汾。”当时,统治者经常视察巡幸白洋淀,每年必至时盛大的欢庆迎送场面,以及水猎、钩鱼、观灯、赛舟、游艺等活动,潜在中对雄安地区风俗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带来影响。现今当地民居高大气派的大门和院墙也许一定程度上便始于此。因此,白洋淀文化是燕赵文化的代表和浓缩,同时又具备自身特色。白洋淀自古有舟楫之利,承载着水上人家的生活方式,至今当地居民仍将坐船作为出行方式的一种。此外,白洋淀水系还担负着历史时期繁重的漕运和经贸任务。航运贸易的发展,劳动地点、工种、观念和性质的改变,深刻地作用于白洋淀文化,使之兼有开放与融通的特质。白洋淀水资源条件优渥,当地居民依托白洋淀发展了独具特色的营生方式。白洋淀水域辽阔,水源充沛,水质清新,水产品的产量、经济价值均极高。自唐宋至明清,白洋淀的苇席、苇箔贡额巨大,植苇种蒲,及其相关产业,例如编织,成为白洋淀人民经久成习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方式。淀区家家以织席捕鱼为生,成为传统,延续至今,成为白洋淀文化的一部分。文化的形成取决于生活方式和精神寄托载体的选择。水乡白洋淀还孕育出了大量的艺术与民俗文化。白洋淀水汽氤氲、植物茂密的诗意环境,以及丰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滋养出丰富多彩的诗歌、散文等。顺治时期高景观白洋淀,便发出“浩淼,势连天际,大小舫浮乎其中者,宛如仙搓初返银河”的感叹。当地民居外墙装饰中的水波纹图样,灵感也很大程度也来源于白洋淀的水浪,表达当地居民对其生活和赖以谋生的水乡环境的尊崇与热爱。

2.空间中的文化——历史遗迹与建筑

雄安地区内留存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它们是当地传统文化在空间上的体现,当地现存的特色民居,也是近代文化的一部分。它们是当地历史文化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是地方记忆的实体依托。现代化城市生产力发展迅速,城市演变更新速度加快,这些历史文化遗迹如何保护,其与现代化城市建设的关系处理,以及其中的文化形式和符号如何延续,是城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一刀切地拆除和抹灭是不可行的,历史某一特定时期形成的宝贵文化遗迹一旦破坏,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雄安地区,拥有新石器时代遗址、春秋战国时期遗址、宋辽古战道等丰富的地下遗迹;陈子正故居、陈调元庄园等知名古建,亦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当时北方民居和建筑的面貌,具有地方和时代特色,此外,雄县清真寺、容城县明月禅寺、安新县安州抗税亭等文物建筑皆特色鲜明,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雄安地区是红色文化遗产集聚地,抗日战争时期,三县同属中共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组建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根据地曾是八路军最巩固的根据地,地区内有冉庄地道战遗迹、嘎子村等抗战遗迹。安新县城内现留有一段古城墙,古城墙附近居民区内部留有一对精美的近代石狮子,当地现存传统民居建筑多采用灰砖、红砖,建筑细部饰有花鸟等吉祥图案。

四、文化延续的思考

1.现代城市设计与白洋淀水乡文化

城市因水而兴,亦因水而繁荣发展。在雄安新区城市设计中,对城市与水的关系的处理是重中之重。这不仅是因为白洋淀水系在雄安新区面积中占有很大比例,还因白洋淀水乡从古至今滋养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首先,当地居民继承来的生活模式和长期培养出的与环境的联系应尽可能的保留下来,当地的文化和特色还需通过他们演绎并传承下去,例如乘船出行、捕鱼、植苇、采荷等。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遗留实际上是日常生活所遗存的印记,历史性和真实性不是空荡的街道和建筑的外壳,而是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用真实的生活和真切的感情和周围的环境发生联系。在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中,对当地滨水民居的尺度和肌理可适当保留,并对民居的外观进行一定的修缮,留住当地居民的水乡情怀,而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白洋淀上摇桨撒网的渔民、居民散养的水鸭,在外来游人看来,也是一派悠然自在的美景。其次,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应得到重视,这也是对当地白洋淀水乡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续。现代化城市不应只是大量的建筑和街道,当地居民和外来城市人口需要与自然环境交流的空间。滨水空间使人们与水更亲近,为人们休憩游玩提供场所,对城市气候的调节也具有一定作用。通过现代城市规划设计,通过滨水空间的设计,促成水城交融,而非使水域与现代化城市割离。

2.现代城市设计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延续

雄安地区内历史建筑遗迹是当地文化的显著载体,在当地文化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延续的论题中,对历史建筑遗迹的保护和继承是务必要考虑的。首先,历史街区的界面由于其延续感和年代感,是特色所在,它的界面理应被完整保护。但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并不像其他在博物馆中展览的文物,自它存在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相生相存。它的价值更多在于它在空间中的位置、体量,与其它建筑形成的围合关系和排布序列,以及与使用它的人群磨合出来的行为关系。例如,通过调研,冉庄地道战遗址现今仍保留着当时家家户户的地道口,且遗址内的民居仍有人居住,居民通过小商品售卖等获得经济来源。即便是旅游景区,游客也能从中感受到居民生活的真实常态,巷道和建筑仍保持了传统的尺度和风貌。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和延续方式值得在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中借鉴,它并不像有些只是作为展示所用的“历史街区”,它并未脱离现实生活。但在现代城市设计中,可为这些历史遗迹赋予一些新的功能,例如文化创意产业等,以吸引年轻新鲜血液,激发历史街区的新活力。其次,传统建筑和民居的建筑形式和特色,在雄安新区现代城市设计中应得到选择性的延续,在新建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中使用。但由于白洋淀文化代表着燕赵文化,及其开放、并包的特点,且雄安新区未来将代表整个中国的形象,因此建筑又不一定拘泥于雄安本地建筑的形式特点,北京、华北地区等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形式精华亦可拿来所用。在城市设计中,要把控好建筑立面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和界限。传统建筑材料,如红砖、灰砖,可以用现代主义的简洁材质,如玻璃、钢材等来装饰,以展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平衡传统建筑的过去与未来。最后,对于雄安地区一些传统的、有代表性的、具备视觉美感的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设计,应用于城市细部设计中。这不仅为当地原始居民带来亲切感、归属感,对外来人群也将形成当地直观的、有辨识度的城市印象。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外墙上的水波纹图形,花鸟吉祥图案,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植物荷花、芦苇等,通过再设计,将不局限于其原始功能和使用位置,而是分布于城市各处,例如行人脚下的井盖上,在现代化新城市的细节中阐释和延续着传统的文化符号。

五、结语

城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如今所做的推进,也只是进程中的一环而已,它将继续进化下去,成为未来的“历史”。雄安新区刚刚设立不久,其现代城市设计仍任重道远,城市设计和建设中仍有大量宏观到细节的问题亟待思考与解决。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新区城市设计建设中,雄安地区乃至中华的文化务必是要深度挖掘与研究的,是要谨慎思考如何将其延续与弘扬的。

参考文献:

[1]彭艳芬.白洋淀文化:一万年的积淀一千年的起点[J].党建,2017,(05):58-61.

[2]方静.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

[3]皇甫舟楠.中国传统民居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6,(03):153-156.

[4]李俐.中国传统建筑物语素与现代环境设计[D].武汉理工大学,2003.

作者:刘璐 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