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出路

在江苏十三个地级市中,南京、徐州和镇江均为多种文化元素汇聚交融之地,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皆呈现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与发展理念。但必须指出的是,“兼容并蓄”的文化发展理念正反映出三市在地域文化传承创新过程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境,这集中体现在处于多种文化圈交汇带的三市,始终无法确认提炼出一种能够呈现当地鲜明文化特色的地域文化身份标识。这就是说,目前三市在地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特色不显著、主体性不突出的境况,没有典型性、代表性的文化样态作为本市地域文化发展的文化标识或者说文化符号,造成地域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和迷失。如何提炼和发展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标识,成为地处多种文化交融带的南京、徐州和镇江三市文化发展的重要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必须首先意识到开放背景下地域文化同质化的风险,以及在开放多元的背景下增强传承创新自身地域文化特色的高度自觉。

一、地域文化同质化的风险

当今,全球化对特定地域文化造成冲击和稀释,而开放时代文化多样性更是造成地域文化的趋同现象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地处交通便捷、历史上便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开放兼容”之地,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具体而言,“开放兼容”不仅成为南京、徐州和镇江三市地域经济发展的旗帜性口号,也成为三市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导性理念,而这恰恰造成三市地域文化的自身特色越来越淡化,直接导致地域文化逐渐失去“自我”的风险。但基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生成力的要求来看,地域文化不能在异质文化的融通和冲击下,失去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因此,在开放交融背景下,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特别重要的是需引入“文化封闭”理念。所谓“文化封闭”理念,是指在地域文化发展过程中应该充分保有自身文化的特色,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固然须秉承开放兼容的理念,但同时也应该高度保存自身文化的优长和独特性,以防止在多元文化交融中丧失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表达。“文化封闭”理念与文化的开放交融并不矛盾,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其目的在于尽可能保存值得且可能保留的文化遗存和思想精神,这样做绝不是为了让我们再回到古代,而是提醒我们学习和借鉴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博采约取,建立和发展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文化。相应地,我们可以这样认识,在某一种文化形态出现问题时,也许可以或只能从其他文化类型中寻找解决的答案。试想,如若只剩下同质的单一文化,那么当人类生存陷入困境、文化出现危机时,便无法在他种文化形态中找到拯救自身文化的“灵丹妙药”。

二、树立地域文化发展的自觉性

在多元文化和消费社会的冲击下,当下国人身处不同地域,普遍陷入深刻的文化身份认同的焦虑之中。这种背景下,地域文化自身价值的认同与发展更为必要,增强地域文化发展的自觉意识成为应对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费孝通先生首先提出“文化自觉”的观念,他在《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一文中强调了“文化自觉”,明确指出“‘文化自觉’这个概念可以从小见大,从人口较少的民族看到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共同问题,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①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概念同样也可以作为不同地域文化传承创新的指导思想。地域文化是最能体现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的文化特色,具体表现在方言、饮食、民居、民俗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态,真切地反映出民间文化和底层生活的实际,而所在地人们具备地域文化的“自知之明”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可见,地域文化发展需要文化发展的高度自觉,激发同一地域中每一个人的文化觉醒和文化担当。由此,就位于多元文化交融之地的南京、徐州和镇江而言,发现并建构传承和发展本地特色地域文化的“自觉意识”尤显重要。不能忽略的是,“文化自觉”理念与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文化发展观念也密切相关。“各美其美”的观念,其意在于强调各自对本民族或本地域文化的了解、肯定和自信②,也可以用来作为地域文化发展的指导性思想,在此意义上,“各美其美”,首先肯定的就是认识和理解、保存和发展地域文化。也就是说,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发展,首要任务是高度把握和认识自身文化的特色或者说地域文化的标识和符号,守住“本土文化的特色”,才能在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不至于丧失自身的文化底色,然后才有可能认识和欣赏不同的其他地域文化特色,进而丰富人类多元的文化生态。

三、遵循地域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虽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顶层设计思路,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地域发展考量逐渐滑向以经济绩效为唯一标准,甚至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极端化“经济挂帅”现象,导致经济消费型社会形成的欲望无限式恶性循环结果,一定意义上破坏了人的本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了人们所珍视的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的自身发展规律。南京、徐州和镇江的地域文化发展存在着被经济利益“挟持”的危险,各级政府虽都热衷于开展种类繁多的文化产业工程,但在文化艺术基础研究、文化事业建设的真正投入上却与本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极为不匹配。可以说,三市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发展并非成正比例关系,两者之间甚至形成较大反差,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充分意识到文化有着不同于经济的发展运行规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不断积累与演进而形成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为了传承和创新地域文化,必须认识并充分尊重此一规律,这也就是说,在文化建设特别是地域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让单一的地方经济发展思路绑架地域文化建设理念。同时,必须认识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其主要目的不是单纯为激活、发展地域经济,因为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地域文化产业发展无法代表地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当然,可以明确的是,地域文化发觉利用的好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不必然,地域文化若被发展当地经济绑架而无暇顾及到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那么地域文化发展便会变质,甚至出现庸俗化乃至低俗化现象,地域文化的精神品质和人文价值便也无法得到表达彰显和传承创新,而在地人们也会逐步陷入庸常生活而不能超拔,人的精神文化世界也逐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焦虑和迷茫,个体也只会受困于焦躁、烦恼和恐惧,逐渐丧失高贵而文雅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会感受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而这又是和国家需要解决的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完全相反。说到底,地域文化建设不应以实现并创造了多少经济收入为其主要目,地域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目的是培育并提升在地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深厚的人文精神。因此,地域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日积月累的工程,持之以衡,才会水到渠成,任何急功近利、操之过急、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都只是伤害而不能促进地域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孙钦香 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