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与版画创作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与版画创作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与版画创作研究

摘要:长白山地域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具有悠久的历史,而其对当代绘画和版画创作的影响是深远的。本文通过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的梳理角度来分析版画创作与地域文化联系的必要性,以期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研究做出些许贡献。

关键词:长白山;地域文化;吉林;版画

一、长白山地域文化特征及绘画艺术创作

长白山地处吉林省东南部,毗邻中朝边界,是欧亚大陆东端的最高山峰,是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的共同发源地。由于其地处维度靠北,海拔较高,导致了这一地区冬夏温差较大,正是这样的地理条件造就了长白山地区特有的地域风景,这些无不体现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据考古发现,早在两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的居住,并在以后的漫长的岁月中繁衍生息出了众多的民族。如今的长白山地区更是生活着汉满蒙回朝鲜等十多个民族的居民,他们依靠长白山优越的地理环境逐渐形成了以汉文化、萨满文化为主,女真文化、扶余文化为辅的文化集群,这其中包含了北方特有的渔猎、采集、祭祀以及农耕文化。自古由于长白山远离中原,主流文化并没有在此发展壮大这一现象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发生了很大的改观。上世纪60年代,吉林艺术专科学校的一批国画教授开始以“长白山文化”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在当时被称为关东画派或长白山画派,代表画家有王庆淮、孙天牧、黄秋实、许占志等。

二、吉林省版画创作与长白山地域文化的渊源

自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版画就一直为大众熟悉和热爱,并伴随了中国整个近现代的发展。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版画界一直是艺术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吉林省的版画创作作为东北版画创作群体的代表之一,整体数量虽不多,但却有着自身的特点,他们在表达内容上以深入探索和发掘长白山地域文化为主,通过对长白山地域的风光景色、人文历史、社会变革等方面进行表达,创作出了一幅幅版画佳作,表达出了较高的艺术品质。我们可以通过时间上的梳理来探索长白山地域文化与吉林省版画创作之间的渊源。(一)自上世纪60年代始,吉林省的版画创作者们就开始以饱满的激情,通过刻刀描长白山的美丽风光和人文风情,这些艺术家中尤以英若识、吴海寿两位教授为代表。1958年英若识于中央美院毕业后,开始了他在吉林艺术学院40余年的教学生涯。任教以来,英若识教授积极投入到对东北风情和长白山风光的描绘当中。1962年,他制作的水印套色木刻版画《林海夕照》《雪原猎归》参加了第三届全国美展,《山林深处》参加了1964年全国美展并获得好评,这不光标志着他艺术上的成就,更是深刻表达了他对长白山地域这第二故乡的眷恋之情。此后,英若识教授更是佳作频出,代表作品《身先士卒》《雪原猎归》《探家》《峡谷飞虹》等长期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吉林厅。与此同时,作为学者、教育家,他认真对待教学和研究,为当今的艺术界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吴海寿于1961年在吉林艺术学院担任版画教师。这期间他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写生和素材收集工作,回到学校后,利用收集来的素材进行创作,先后创作完成了《姐妹们》《开镰时节》《饮马》《一段新书》《河边菜畦》等版画佳作。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人物形象朴实,绘画技巧娴熟,充分展现了长白山地区人民豪迈粗犷的性格,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1978年后,经历后的吴海寿重新登上了讲台,开始了他新的版画教学和创作征程。这期间他创作了一批表现长白山风光的版画作品,如《岳桦林中》《长白山麓》等。而木版画《寒林初醒》则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描绘的是早春时节的长白林区,画面中的人物、树木、狗、飞鸟都刻画得细腻精雅,让人过目不忘。(二)老一辈艺术家运用熟练版画艺术语言,制作了大量的关于长白山题材的版画作品,这些极具艺术感受的作品当时在美术界及社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成为了吉林省版画创作的标志。如果说他们的作品具有革命时代特征,那么第二代版画家则是在这些艺术家前辈的基础上通过对版画语言及形式的不断拓展而形成了新的面貌,这其中的优秀代表当属当代著名版画家季世成先生。季世成从1986年开始涉足版画,经历了三十年的不懈努力,形成了极为优秀的个人艺术风格。他早期的作品《黑云耕作》《红马》《日入而息》《山日随人归》《开镰》《牧归》等,主要通过摄取长白山地区人们的生存状态,以表现的手法描绘长白山地域人文风情以讴歌乡土牧歌之美。这些画面色彩鲜明、人物造型夸张却不失憨厚,极具艺术表现力,在全国的木版套色版画中极具代表性。从2008年开始,季世成开始了大胆的突破与创新,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有《雪后料草沟》《记忆中的老屋》《散淡时光》《独步狐狸屯》《通往白山路》《坡地》《岁月无声》等,这批作品主要以农村、雪景为主要表现内容,通过极具写实的创作手法描绘长白山地域风光。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是:冬、静,画面色调和谐统一,以安宁、静谧的画境,体现了一种安详静谧的东北农村景象,将人们带入现实版的童话世界。也正是作者以如此静态的心智,揭示了人们精神境界的真善美。(三)作为吉林省青年版画家的代表,张延昕的版画作品同样是植根与地域文化中。与他人直接描绘长白山风景不同,他的作品更多是将目光投向于时代变迁下东北城市中发生着的点点滴滴。例如他在2000年左右制作的铜版画《最后一班车》,画面中的有轨电车可以说是能够代表北国春城的历史与发展,昏黄的路灯,道边粗壮大树,以及飘雪的夜幕下开来的最后一班有轨电车,处处都能够体现作者对东北这座城市深切的人文关怀。东北老工业基地也是长白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在社会转型时期工业面貌发生的变化对于生活于此的人来说记忆尤为深刻。青年版画家杨鹏的系列铜版画《大工业力量》《雄浑年代》正是通过对旧机械的细致描绘来阐述对工业时代的缅怀,甚至是向往。这种情怀在当下人们的心中自然生发,已经是东北地区地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长白山地域文化中特有的渔猎文化、采集文化也是当下吉林版画家表现的重要课题。如青年版画家王岩创作的丝网版画《三道江》《林场老把头》等作品则是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些古老的技艺。同样是年轻艺术家的闫垒垒在近两年的创作中,也把目光投向了对东北的渔猎文化的挖掘。如果说2012年他创作的版画《查干湖冬捕全攻略》系列作品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对冬捕文化进行了描绘,那么这次筹备创作中的《冰雪渔谣》则是对东北渔猎文化的一次深入剖析。《冰雪渔谣》画面采用长卷形式,以黑白木刻的艺术手法对长白山地域文化中古老渔猎方式进行记录,将冬捕渔工作为创作主体,从祭祀文化、劳作场景、精神面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表现。整幅画面力求大气雄壮,追求大黑大白的画面冲突,以简洁的视觉效果呈现艺术特征,通过对长白山地域文化的高扬和对东北风情的描绘从而产生歌谣般的美感。

三、积极探索长白山文化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梳理,我们选取了吉林省版画界具有代表性的老中青三代人的作品来分析,长白山地域文化对吉林省版画创作的影响。长白山悠久的民俗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一代代艺术家们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吉林省版画家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播种、不断成长,展现出了较为完整的长白山文化写照。长白山文化是吉林文化的标志,它代表着吉林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民族智慧和文化涵养,利用和建设好长白山文化是近几年吉林省文化界一致努力的方向。在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理顺白山文化中与历史文化、外来文化的关系,利用版画进行艺术创作,通过版画的复数性、社会性的优势,为研究长白山文化,搞好长白山文化建设,为建设东北、振兴东北做出有益的贡献。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为我国创作出更多的优秀艺术作,能够促进自身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及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

参考文献:

[1]李治亭.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2]孟庆凯.东北绘画与文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王东明.关东画派的现状与发展[J].文艺争鸣,2010,(01).

[4]英若识.黑土地上的文化———对东北文化渊源的形态的思考[J].苗圃,1996,(01).

作者:闫垒垒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