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邢窑文化品牌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内容摘要】如今,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风靡,城市文旅景观设计的文化创造力呈现成为景观设计专题教学研究的新方向。文章对荆楚地域文化进行艺术价值提现与再生研究,并将其与湖北城市景观创新设计进行融合渗透,塑造具有荆楚文化特征的本土城市景观要素,以期在教学实践中拓展并验证“科技+文化+旅游”的新型综合景观承载模式。
【关键词】文旅景观研究型教学荆楚文化科技创新
一、文旅景观研究的背景与前瞻
(一)国内外文旅景观研究现状
国外地域文化景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早于国内,发展的成熟度相对较高,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多个体现“场所精神”和“共生城市”理念的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其实践经验值得国内的研究学者和设计师学习和借鉴。当然,国内近年来的地域文化景观研究成果也不容小觑,在经历了旧城改造——文化挖掘——文旅建设的不同阶段和特色转型之后,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城市文旅景观设计案例与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其对荆楚文化在湖北城市景观中的运用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地域性文旅景观研究的意义
当今文化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旅游者追求文化享受的新风尚,大众通过旅游行为实现感知、了解和体察人类文化。在设计领域中,“文化”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荆楚文化积淀深厚,博大精深,可以给设计者的创作源泉与灵感提供无尽可能。整合荆楚文化与城市多维度的公共景观元素设计,达成文旅结合的目的,既是荆楚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要求,也是城市特质的体现,更是本土景观建设的需求[1]。因此,景观设计教学的研究性内涵,着重体现在文化元素的挖掘上;加强文化对于城市特色建设及景观创造的影响,可以创造具有创意的城市共享景观,突显地域设计的价值,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二、本课程研究途径的创设
(一)相关理论的调研与厘清
研究型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研究进程,重在让学生形成侧重研究与验证的“设计思路链”,即分析——研究——设计方案——验证——改进方案——验证。这其中,最难的点在于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具体到文旅景观主题的设计实践教学中,首当其冲的是要厘清相关的理论与概念,包括“文化景观”“文化旅游”“文旅景观”之间的辩证关系。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对“文化景观”的定义中,突出文化景观应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能够代表一个清晰定义的文化地理区域,并因此具备解释该区域的本质的和独特的文化要素的能力。这说明地域文化景观的演变是一种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综合进化历程,既包括有形的文化景观,也包括无形的文化景观。“文化旅游”一词的出现与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因此,较为普遍的定义是那些以人文资源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包括历史遗迹、建筑、民族艺术和民俗、宗教等方面。尽管“文化旅游至今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其类型极为广泛,相应的,文旅景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本课程引导学生从多维的角度详细研究“文旅景观”与“园林设计”“绿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的关系;划分“文旅景观”与“历史景观”“人文景观”的定义;统一“文旅景观”与“共享城市”“绿色发展”“设计创新”理念的共识。
(二)设计前研究思路的把控
要想清晰地了解研究的理论对象,就要进一步分析设计实践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把握设计研究的方向,建立设计分析的模式。
1.本土城市公共空间人文景观的现状
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文化要素挖掘不足、表达手法不精的原因,找出限制城市景观文化建设的因素,研究文化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创造的影响与意义;分析荆楚文化对湖北地区人文风情的影响,探索荆楚民众进取、创新、开放、爱国、和合等精神情结对本土景观设计的文化植入[2]。之后,要进一步剖析如城市愈疗、城市再生、共享设计、科技创新与资源分配不公、文化认知和保护意识薄弱等社会问题;联系科学院所继续深化部门合作,在全域旅游加快发展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科技旅游资源,打造高品质科技旅游产品的契机。同时,可采用实证分析国内外文旅景观、科技旅游景观设计实施效果较为成功的案例,总结设计创新与效果持续的普适性原则,为课程实践提供研究依据。
2.荆楚文旅景观创新设计模式的对策
本课程将依托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在“科技+文化+旅游”的新型综合景观模式下,以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建立共享景观设计平台、提升文旅景观文化创造力、打造科技教育新方向为重要研究领域。具体对策如下:一是在吸收和发展传统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如摹仿、提取、抽象、寓意等进行全新演绎,使湖北城市景观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现代元素特色;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现代材料进行演绎,不但可以延续荆楚文化的古朴风貌,还能展现出现代语境下荆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二是探讨共享经济模式下的地域差异化旅游新模式,构建共享景观设计平台,大众共享这一处景观设施、共享这一处文化创意、共享这一种欢乐方式。共享景观平台借助城市文旅景观,将各种功能整合到一起,形成真正的文脉传承与现实发展结合的共享。三是借助时代精神和科技手段开发城市新文旅景观,改变城市化进程中大多数文旅难以具备突出的环境基础和传统风貌的现状,提升市民环境满意度和旅游者精神需求,打造文旅景观创意化的新思路。四是利用荆楚文化特征融入城市景观进行文旅景观展教设计,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合理有效地建立综合式互动体验场所,将相关社会大众教育的目标,有效提高受众的科技文化认知能力。
(三)前期研究基础上的设计实践
本课程以研究型教学模式为主导,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以“荆楚科技文旅景观创意设计”为研究专题,以展现城市特色,建立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城市文化景观为研究方向,在荆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思路下,探讨“科技+文化+旅游”的新型综合景观模式。在课程设计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对荆楚文化元素进行提取,再以景观建筑学的方法,加入现代科技手段,塑造城市新文旅景观,达成观众可观、可近、可学、可悟的科技文旅景观展教新模式。设计初探案例如下:
1.一方水土一方人
主体景观呈现为半通透式组合展墙展台,展墙内容为“稻”“茶”“油”“棉”四字加对应图形,分别代表湖北省的四种重要农作物水稻、茶叶、油菜和棉花。设计用潜江木雕的手法表达作物的图形风貌,用活字印刷的特征突出文字的表达,用光电技术助力景观视觉效果,综合体现江城文化。
2.高山流水觅知音
知音文化是荆楚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高山流水”的故事更是意境传达的典范。本设计重点提炼和突出这种文化意境,用机械装置结合山形流水造型,打造循环水幕交错于山屏间的绮丽效果,结合声效、光影,观者置身其中,可以充分感知知音情结,产生文化共鸣。
3.竹影横斜水清浅
在保证尺度与情感之外,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往往能打造出更加出尘的景观效果。该设计选用江城山水长卷,利用玻璃打印技术呈现在主体水景上交错而立的玻璃幕墙上,后方主体照壁透空现出背景竹林,结合灯光、声效,竹影映射在层层幕墙,水光粼粼,尽显楚人爱竹、竹置山水、山水于江城的盛景。而玻璃幕墙的层叠而置,迷离光影,正是构思于荆楚著名的纸雕影灯技艺。由研究过程得出的以上设计思路,改变了“历史人文景观等同于文旅景观”的观念,突破了城市发展中“新文旅景观”的设计瓶颈,提升了文旅景观的文化创造力,实现了传统文脉的现代演绎;将文化意识置入城市景观当中,平衡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游人的需求,实践验证了前期研究中的重难点[3]。
结语
所有课程都包括理论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两种知识形态,对研究型课程来说,过程性知识是教学和训练的核心所在。在以荆楚地域文化为导向的研究型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首先提出了课程思维导向的建立以及研究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创设研究方法和途径,将之融入专题实践,使学生能在研究进程中获得更好、更科学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研究型教学模式有效地提升了设计艺术类专业学生在设计研究与设计逻辑方面的能力与水平,改变了其过去凭灵感和创意感性认知去做设计的老旧状态,值得在相关设计类课程中更加深入研究、定性和推广。
参考文献:
[1]胡晶,向东文.荆楚文化在城市公共元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2).
[2]耿云杉,张月婵.文化元素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表达研究[J].城市建筑,2013(18).
[3]孙昕萍,劳琪.论我国本土景观设计中的文化意识表达[J].美与时代(上),2017(11).
作者: 曹颖 李碧颖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