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许多农村建设盲目模仿城市建设模式,简单移植城镇化建设经验,农村社区千篇一律。地域文化的丢失,文化认同感减弱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了改善现阶段出现的千村一面现象,以2017年紫金奖“田园乡村”大赛部分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提取本土建筑形制、传统手工艺和当地村民意愿作为设计研究的切入点,探寻地域文化在乡村设计中交融的方法,为乡村的健康发展和建设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域文化;美丽乡村设计;紫金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及要求,各地纷纷响应党的号召,设计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美丽乡村设计的热潮。在探索建设的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农村建设趋于同质化,许多农村像是机械复制出来的一般无二。农村寻求适应自身的建设方法迫在眉睫。为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政策,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联合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共同举办了以“田园乡村”为主题的2017年紫金奖•建筑及环境设计大赛,大赛以“真题实做、实用创新”为原则,引发设计师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乡村建设的探索与思考,部分优秀设计成果在赛事后期得到实践落地,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传承乡土文化、体现时代特征的美丽乡村设计实例,大赛推动了未来乡村的科学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专业参考研究价值。大赛优秀设计提取了地域文化作为设计的创新点,创作出有地域文化特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案例。文章对这些大赛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美丽乡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营造方法。

一、地域文化和美丽乡村设计的概念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并在一定的地域条件下,如海洋、山脉、河流,以及气候特点乃至独有的人物精神等1。地域文化和地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地域文化一方面为地域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氛围,另一方面通过与地域经济社会的相互融合,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直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不同地域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使地域风俗人文风情呈现多样性和多元化,所以在美丽乡村设计建设中,保护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才能使各地文化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二)美丽乡村设计

乡村,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一个概念,它是指包括村庄和乡镇等各种不同的居民聚集点的一个总的社会区域概念,是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人群聚落的最基本的单位。城镇是由乡村发展而来,乡村是中国人民文化发源地。即便中国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飞驰,截至2017年末,乡村常住人口5亿76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的41.48%3,乡村人口在我国人口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随着中国城市化的迅猛发展,中国乡村已不仅仅是农业的生产之地,更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与文化氛围4。中国政府就此现状并结合国情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美丽乡村”的概念。美丽乡村设计是指设计师根据村庄现状情况,结合发展愿景和具体设计要求对现有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改造,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生态宜居、健康发展的美丽乡村,是中国城乡一体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

二、地域文化在美丽乡村设计中的运用

(一)传统建筑形制重生

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建筑物的庇护。地理环境和人们生活习惯的区域性特性致使建筑形制也必然带有一定的区域特色,如西南地区的吊脚楼、陕甘宁地区的窑洞、北京的四合院等。建筑区别于其他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搬运性、体积庞大生产周期长、使用周期长、质量要求高等特点,且乡村作为城市发展进程中较慢的一方具有它独特的优势,较少的现代化开发,使地方独特建筑在乡村有较为完好的保存,所以提取地域性极强的建筑形态、形式或建造手法作为美丽乡村设计的切入点进行设计,能很好的反映当地文化。传统村落建筑遗存是村落传统村落文化和物质精神的实质性体现,建筑遗存保护离不开政策的引导以及地方文脉的强化5。作品《光伏十字》以即墨梁家荒村为设计对象,即墨古村是因明代抗倭屯兵制而兴建的村落,由于需要便于军队快速集结,建筑肌理呈现出“十字街+行列式”的理想平面布局,奠定了现在梁家荒村的基本格局。设计把梁家荒村特有的十字平面布局形式进行延续,并与当地新型光伏产业相结合,多样化的光伏板与原有建筑组合形成不同的功能空间以满足不同需要。通过“光伏十字”的理念,进行光伏街区规划、光伏建筑营造和光伏农业景观的塑造,新建的“十字”公共建筑和旧的“十字”建筑相互呼应,形成生产、生活、休闲相结合的光伏田园美丽乡村。一方面凸显了梁家荒村的十字行列形制的特色,另一方面实现传统意向与现代产业的结合。

(二)地域传统手工艺复兴

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是人、地、社会发生反应的产物。作为历史的产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一个地域的精神血脉,集中反应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人类社会的认知能力6。一定的地理环境、人群以及特定人群对于特定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方式,形成了特定的文化形态。地域文化所表现出来的非物质文化,是当地人赖以生存的手工艺或者是使精神得到满足的文化艺术。特定的文化形态继而又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乡村建筑及景观的形式,所以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是激活村落地域文化特质的另一种方式。作品《三生三世,十里飘香》设计场地位于南通市海门常乐镇颐生村。颐生村一个因酒厂闻名于世且具有深厚历史传承的村落。村子在历史上因酒厂而兴,且有张謇故居和状元街等历史遗产,但现状是由于酒厂活力下降导致村庄逐渐没落。设计以酒文化复兴为核心设计理念,从酒文化的生产、销售、消费、建设层面出发。调整酒厂产业,分别给历史遗留的老建筑赋予不同的新产业结构功能,振兴状元老街,建设张謇故居,从而带动整个常乐镇颐生村的经济发展。设计分为为三部分设计实现工厂老建筑的有机更新,在第一部分颐生酒厂区在保留历史建筑大框架结构的前提下,对每一栋酒厂的历史厂房建筑进行了再设计,运用空间抬升、错位等手法重组空间。第二部分的张謇故居扩建,依托张謇故居作为酒厂的特色进行展示。第三部分状元老街的改造根据拆保分析,有选择性的将老街新建成为酒文化商业街。设计从颐生、共生、重生三个层面来解决问题,让游客了解酒的制法、品法、作业和历史的同时进行消费,设计好的游线串联起各个节点,吸引年轻人回流创业,建设家乡,从物质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复兴颐生酒文化。把传统手工艺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设计中,转变了当地的产业结构,使改造后的美丽乡村实现从传统的靠农牧业及加工为主的第一、二产业逐渐向以非物质文化输出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输出传统文化以推动经济的新乡村发展模式更适应于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将手工艺加工成特色文创产品,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售卖到世界各地,不仅给村民带来了收入,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更是把中国特色地域文化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

(三)村民意愿

美丽乡村营建过程中,政府部门在宏观把控的同时,当地村民的意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村民是长期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最了解自身的需求。他们是现阶段空间范围村庄的使用者,也应是美丽乡村设计的参与者和主导者。作品《授之以渔——基于村民自主营造的淮安市宗楼村规划设计》选取淮安市宗楼村,规划设计的原则是引领村民在乡村社区规划师的带领下,结合多方力量打造一个以村民自主意愿营造的社区。设计师曾挂职宗楼村村长,通过长时间的调研与访谈,发现村民存在建设家乡的信心不足、养老、留守儿童等相关问题。在引导村民自主营造的初期,设计团队通过与儿童活动,让村民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发现村庄独特的优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多方力量,建立一个交流、协商的平台。在这之后进行规划设计营造,在营造过程中运用参与式的方法,让相关利益群体随时知道设计的动态,并且他们通过平台可以随时反映他们的想法。最后邀请一些社会专业团队,对村民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希望他们在未来的过程中能真正实现自主营造。

三、美丽乡村设计中营造地域文化的方法

(一)追本溯源的调研

设计之始,调研为先,美丽乡村设计是依托于现实村镇并需要落地实施的,所以要求设计者从基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设计,才能使设计实现创意性与实用性的结合。基于乡村本土情况调研,就地域文化来说,挖掘当地特有的文化资源,以及现阶段时期村民意愿及主张,可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问询村民等方法来获取,并作为设计的切入点,不仅能发扬当地的地域文化,还能打造特色乡村品牌,实现“一村一品”。

(二)尊重本土文化的设计

物质文化具有典型和识别性特征,是客观存在的,它包括了乡土建筑、乡土景观、历史遗迹、农耕器具等有形文化形式;非物质文化形态则主要包含了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民俗民风、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宗教文化、村落文化营造理念等无形文化理念7。美丽乡村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突出表现为建筑的形制和传统手工艺,而村民的需求与意愿体现了当下空间范围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也是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设计中应尊重现有的地方文化,并在宏观规划控制下,从这三个方面在美丽乡村设计中营造地域文化。在物质文化方面,对现有村庄的乡土建筑及历史遗迹进行保护。传承当地乡土建筑遗产的文化内涵。改造或新建的建筑则考虑把当地特有的建筑形制、建筑形式、建筑装饰、建筑材料或建筑建造手法等通过现代的设计手法,融入到整体乡村的建筑规划及设计中,形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时代产物;在非物质文化方面,为特色民俗民风、民间艺术及传统手工艺等提供发展平台,特色民俗表演吸引外来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传统手工艺产品则可以依托互联网实现线上线下的体验和购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使村民们实现自给自足,年轻人回乡创业,带动乡村活力健康发展。

(三)民众的自主营建

路易斯•巴拉干相信建筑是有感情的。让村民们参与美丽乡村设计,提出自己的所思所想,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各类问题,为设计提供借鉴意见并达成共识。在建筑建造中,可以请当地的工匠师傅来建造建筑,许多设计师发现,当地工匠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和朴实的建造手法,往往可以建造出意料之外的惊喜,与设计碰撞出火花。

四、结语

地域文化是凸显一个地区特色的重要的文化属性和特征。在美丽乡村设计中,根据村庄现实情况,提取当地特有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并尊重当地村民的发展意愿,真正将地域文化融入到美丽乡村设计中,这对于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造具有地域性的村庄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谭钰 杜守帅 单位:江南大学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