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差异下高校体育供给分配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由林凤蕾编著的《体育地理学》一书是当代地域文化研究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的差异化资源供给产物,全书共包含8章25小节内容。其中,第一章为基础体育地理学的概述研究,分别针对研究对象、起源经过、学科属性、研究法则4个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中国各大高等院校体育地理学课程的弊端性问题;第二章主讲体育学范畴下的空间布局概念,以空间扩散的方式,研究体育运动对地理学发展的促进性,再以中心地理论作为切入点,分析城市内部体育类场馆的空间布局特点;第三章是体育与地理环境关系的探究,不仅包含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还针对现有的地理环境要素,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分配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四章、第五章分别研究体育文化与体育人口,不仅针对中西方的差异性问题进行对比,而且重新定义了“体育人口”与“非体育人口”的具体区别;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从旅游角度入手,分析各民族传统体育方式的具体区别,再结合地形、地貌、气候等要素,分析体育旅游的产生方式及发展方向。
体育地理学一直是体育科学领域中的重点研究对象,可概括为地理因素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影响关系。结合过往的研究经验,可将体育地理学概括为体育运动与日照、湿度、温度等气候因素间的影响关系,类似时差地理因素对体育训练效果的影响、体育人才锻炼项目地域特征等要素,也在该领域的研究范畴内。所谓地理学是地理环境科学的简称,大体上可等同于地球表面环境条件的结构化分布水平,对人类运动发展、自然体育变化规律探究等行为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宏观角度来讲,地理与体育本就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平原旷野、湖泊山川等地貌条件,为各项体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且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也对不同运动项目产生了具有季节性的影响。从人类文明记载以来,大部分人都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必要联系,直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学者才首次提出“体育地理学”这一研究概念。近年来,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引发了传播文化行为的运动浪潮,也促进了全球化体育产业进程的实施,体育学逐渐成为国际市场的主流研究方向,包括地理学在内的学术领域,都开始将体育化普及作为未来的主要工作方向,单就这一问题,作者在书中第四章也进行了着重说明。
地域文化最早是指先秦时期,中国不同领土区域的文化特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学者认为地域文化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仅代表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内所创造的地域性文化,具备较强的地理考古价值。随着中国政府对体育地理学重视程度的提升,各大高校都积极响应号召,将体育教育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资源,并着重加大该课程在学生日常课业总量中所占比重。单从地理学角度来看,体育课程资源的分配必须严格遵照季节的交替行为,即类似短跑、长跑等高耗氧运动主要设置为夏季课程,跳绳、慢跑等低耗氧运动主要设置为冬季课程。而在资源供给方面,学校应当每年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操场维护、体育器材添置等方面,一来可为学生营造更加舒适的体育地理环境,二来能够在遵从地域文化差异原则的基础上,满足国家要求的高校体育用品配置需求。为更好地适应地域文化的发展需求,林凤蕾在第八章明确指出“传统体育具有明显的区域民族特色”。其中,以豪放著称的蒙古族人民大都喜爱摔跤等非竞技类体育运动,这一点刚好与该地区的环境条件相对应。蒙古族大都聚居于内蒙古或东北等相对寒冷的区域,人们体内的脂肪及热量快速消化,使人体处于一个相对易受寒的状态。而摔跤这项运动的参与者大都体型魁梧、身材健硕,且为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参加比赛前需要实用大量的高热型食物,一方面确保身体能够得到足够的能量供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使肌肉体处于一个相对亢奋的活动状态。而相对靠南的民族则喜爱腰鼓等以娱乐为目的的美观型运动,参与者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需消耗大量的物理能量,因此也就不需要大规模补充高热量、高脂肪型的抗饿食物,这一点也与当地地理气温相对偏高不谋而合。
总之,《体育地理学》一书结合地域文化差异的发展需求,在为高校体育课程资源供给分配提供建设性意见的同时,全面分析并总结了各个不同区域内,人们运动行为的主观性区别,并结合该地区的地理学要素,对该观点进行论证。为保证论述结果的准确性,作者在编写书籍之前,亲自深入不同的地域环境内,对各地区人们的主要运动行为进行取样观察,并记录了大量的实验数据信息。
作者:远航 曾宇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