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教育的融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教育的融合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传承发展与环境艺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受地理、文化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展现出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在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不仅能够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综合水平,而且能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助力,实现艺术的创新和优化。

关键词:地域文化特色;环境艺术设计;教育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扩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数量,有必要加大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视力度,合理规划知识体系,调整教学模式,通过将地域文化合理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实现地域文化与环境艺术设计的有机融合,有效传承各地区的地域文化,进而促进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地域文化元素的形式与表现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民族习俗、文化差异存在区别,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将这些地域文化元素应用到设计行业中,不仅能够提升设计水平,而且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环境,深化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江南古镇将水乡的特征与地域传统建筑风格融合,以水环绕整个区域,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在建筑色彩的选择上,以淡雅为主,这与我国水墨画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营造出恬静、安逸、闲适的生活氛围。

二、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中融入地域文化的意义

1.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基准点环境艺术设计强调多学科的交叉与多专业的整合,主要目的是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生存空间即以生产生活中的建筑内外部环境为主。其中,建筑外部环境设计又称为景观设计。建筑外部环境的设计空间不是无限延展的,而是有一定界限的。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景观设计应当秉承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优化调配自然资源,推动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从保护和传承地域文化的角度看,各区域的文化、风俗不同,景观设计的审美倾向也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可知,地域文化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基准点。环境艺术设计是服务于某个特定区域的,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合入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增强受众的归属感与认同感,激发情感共鸣。反过来,地域文化也赋予了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个性化特征,这对于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北有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南有钟灵毓秀的岭南园林,东有别具一格的江南园林,这些都是将环境因素与人文因素融入环境的艺术设计,它们进一步凸显了地域文化特征。

2.地域文化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供了多元化资源本土设计师对区域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与人文环境等的了解全面、透彻,在面对城乡建设趋同化、地域文化隐匿等问题时,本土设计师的作用尤为凸显。如何合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成为该专业致力探究的新课题。笔者认为,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规划地将地域文化融入专业教学,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资源。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全面考察地域文化,丰富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一方面提高环境艺术人才的培养质量,另一方面为传承和保护地域文化夯实基础。地域文化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特殊人文理念,主要包括聚居文化、建筑文化、宗教信仰、生产模式、生活习惯等。地域文化既是一种民族凝聚力,又是一种无形的地域文化资源。

3.地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将地域文化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一方面实现了教育理念的更新和优化,另一方面实现了与真实环境的有效连接,达到回归设计本源的效果。地域文化是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能够加强学生与生活、自然环境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对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从而提升其专业水平。另外,地域文化中涵盖的内容较多,包含了方言、戏曲、风俗等,这些内容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能够在实现区域环境建设目标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设计风格。通过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可以凸显城市的精神面貌,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具体来说,传承地域文化并非简单地复制某个文化符号,而是通过教育的途径,引导学生传递文化、解构文化,并能够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解读、传承、开发地域文化,使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富有传统地域文化的归属感。

三、传承地域文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途径

1.促进地域文化资源在环境艺术教育中的融合地域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丰富性等特征,将这些文化资源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可有效拓展书本知识,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地理特征,进而拓宽学生的眼界,为环境艺术设计积累更多的素材。齐鲁文化距今有8000多年的历史,不仅涵盖了大汶口、龙山、岳石等文化内容,而且涵盖了儒家文化的相关内容,有效凸显了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甘肃地区的传统文化底蕴十分丰富,包含了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以敦煌文化、彩陶、青铜器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最具影响力。另外,甘肃地区的砖雕、皮影、剪纸、刺绣、曲艺及少数民族文化等构成了甘肃地区艺术表现的主要形式。甘肃地域文化以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将这些文化资源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能够更好地创新和调整环境艺术设计,确保其与时展潮流相适应,最终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同发展。

2.环境形态现代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合环境形态是由地理特征和历史文化共同形成的,而影响环境形态的主要因素以地理气候、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传统及风俗习惯等为主。苏州位于太湖之滨、长江南岸的入海口,境内河港交错、湖荡密布,自古就有“水乡泽国”的美誉。苏州经历历史的洗礼,保留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古迹名园的地域文化风格,彰显了苏州地区的历史文化特征。如,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成功借鉴了苏州园林的设计风格,延续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特征,实现了古代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成为世界瞩目的建筑。苏州博物馆新馆采用传统园林的布局结构,借助水面与拙政园、忠王府的融会贯通。展馆置于庭院中间,实现了建筑风格的延伸。建筑颜色以灰白色调为主,营造出清新、雅致的气韵。内部环境采用移步换景的设计模式,利用竹、树等装饰,这些景观与建筑硬朗的线条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却不显突兀,体现出和谐之美。园艺小品将建筑与苏州地域文化特征融合,既展现出苏州的文化特色,又满足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需求(图1)。结合实例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师应当在秉持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使设计内容形成个性化的空间文化体系。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环境形态的现代化与地域特色,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塑造识别性较强的地域形态,保留历史文脉,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只有立足于民族历史文化,摆脱盲目跟从,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3.环境生态功能性与历史文脉的结合环境的生态功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济南生态自然景观的构建充分利用环境的生态功能,以自然泉水为基础,加上设计人员的创新理念,实现了山、泉、溪、湖与城池的有效连接,形成了一幅天然的泉城之景,不仅凸显了自然生态特征,让更多人了解大自然的魅力,而且通过不同的艺术造型吸引人们的注意,营造舒适的生活空间,以此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古代的环境生态设计不仅仅是对文化内涵的展现,更多的是营造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应遵循传统的设计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当地特有的环境生态和历史文化展开设计规划;将环境生态与环境艺术设计融合,实现传统设计理念的创新。学生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在注重历史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改进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并增强其竞争力,以期为现今社会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创建贡献力量。

结语

地域文化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晶,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将地域文化资源融入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既能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扩展和延伸,又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能够加快环境艺术行业的前进步伐,为城市建设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冯珍.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探究——评《地域特色: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成果作品集(上)》.中国教育学刊,2019(7).

[2]金小婷.探究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农家参谋,2019(6).

[3]杨学良,李勃.地域文化在特色校园创建中的独特功能与有效路径.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7(5).

[4]李一凡.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居舍,2018(11).

[5]刘鸿斌.试论地域文化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中国民族博览,2016(10).

[6]胡红春.探究高校美术教育改革地域文化因素的结合.课程教育研究,2017(10).

作者:韩丽萍单位:桂林旅游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