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地域文化下的旧城改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地域文化下的旧城改造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地域文化下的旧城改造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城市不断更新中,一些老旧城区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与现代城市形象,美好卫生环境相比变得格格不入。此时的旧城区改造就变得尤为重要,而不少城市在更新时大刀阔斧,未能注重当地特色文化,一味地直接引鉴其他城市的建设成果,而出现千篇一律的街巷。本文以南京老门东历史街区为例,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去探讨旧城改造

〔关键词〕地域文化;旧城改造;南京老门东

引言

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也在逐渐转型,城市中老旧城区逐步受到社会的重视,很多老街区转型成为地域性创意文化街巷,像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太古里等。这些旧城由于地域性文化的差异,在功能和性质上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上也是不同的。所以我们的城市更新要看到文化的差异性,避免更新的单一化,结合地域文化的旧城改造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才能长久不衰。

一、旧城改造的发展

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保持着一致性。在古代,社会各个方面都是缓慢增长,整个城市的发展也是逐步展开,近现代的城市建设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急剧加速,老旧城区改造问题也得到更多讨论。西方的旧城改造更新,最早在16世纪初的时候,托马斯•莫尔就在《乌托邦》中提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城市”理念,到19世纪末期,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理念,倡导“田园式”的城市发展。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建筑派”流行起来,一份关于城市规划的大纲——“雅典宪章”制定,其中指出城市发展应该保留名胜及古建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大量的“城市更新运动”工作展开。1977年在秘鲁利马,城市规划设计师们结合“雅典宪章”,提出“马丘比丘宪章”,其中提到要对文物和历史遗产进行保存和保护。我国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才给城市的更新发展带来机遇,以陈占祥为代表的“新城代谢”理论,振兴城市,改善建筑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以吴良镛教授为代表的“有机更新”理论得以实施,运用“肌理插入法”去进行历史街区和老城区的保护和复兴。进入21世纪后,以王澍为代表的建筑规划师们,开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魅力,根植于文化历史背景下的设计。

二、老门东地区的历史发展

老门东位于南京老城南一带,邻近夫子庙,明城墙,中华门等遗址。自三国时期起,老门东因为军队驻扎的需要,而形成的纵横布局便有了雏形。后因经济发展,城南地区形成繁华商市,老门东街区的空间形态及居住环境得到有效布置。明清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南京重要的市井文化之地。虽然近代走向衰落,局部不幸被占用破坏,但是整体的空间格局得以保存。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发展,老旧的门东地区成为城市的痛点,急需新的规划建设。南京市先后多次出台政策。在以吴良镛为代表的学者积极努力下,《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得到专家论证通过,老门东以此为蓝图,开始新的修复工作。

三、地域文化对旧城改造的重要性

一片区域里,随着历史的发展,形成自己的生活态度,风俗习惯,社会结构,城市形态,沉淀成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以时间作为载体,记录着生活在这片区域上的人们,从而不断地去影响后辈们。后代沿袭前人,使得城市在发展上拥有可持续的生命力,形成城市性格,这是地域文化所赋予的,所以在旧城改造上,要去寻找并保留这些城市音像,发现城市的自然美、古朴美。

四、地域文化在老门东旧城改造中的表现

(一)宏观层面上的表现考虑到北部区域的夫子庙街区,南部紧邻的明城墙遗址等众多历史资源,为了保持整体南京老城南的布局,老门东将原本部分居民移出,居住功能置换成商业文化等功能,引进以中低端为主的休闲娱乐等便民服务,在整体上保持城南市井生活氛围,避免大拆大建,以一种嵌入式的方法,进行局部更新改造。在新的复原改造规划中,借鉴历史上因为兵防而形成的东西为“街”,南北为“巷”的布局。将主巷“箍桶巷”按照老地图改回13米,三条东西方向上的街道,边营整体上较宽,中营较窄,南北向上仅有3处出现巷道形态,宽处约2.2米,最窄处仅1.2米。街巷的尺度收缩,还原老南京的居民生活场景,更加具有生活气息及整个街巷的肌理。

(二)中观层面上的表现在保留及调整城市的肌理后,对局部的街巷、院落进行小尺度的微更新,以街巷格局、建筑组织为框架,镶嵌部分节点。更重要的是,老门东在植入新功能的过程中加入了博物馆、工作室等场所,弥补了该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在院落上的具体保护修复,现街区内存有傅善祥故居,蒋寿山故居,明孝烈皇后宅等传统院落。老门东的院落修复大多使用“修旧如旧”的手法,在选材上也经常用到传统风味的木构、旧石、青砖,“和合墙”作为南京独有的特色内院墙,在墙面修复上大大运用,形成的墙面“上空斗,中实墙,下条石”。老门东历史街区的传统院落使用穿堂式平面的布局模式来设计,这种院落是多路多进式院落,通常有三进到四进,但也有一些院落设计了七进。在业态引进上的具体表现。为了保持整个历史街区的活力,一些南京当地的特色商家入驻老门东,如鸡鸣汤包、徐家鸭子、蓝老大糖藕等,这些地域特色业态反映着南京人民的生活常态。同时,也应引进像“德云社”“先锋书店的骏惠书屋”等文化特色鲜明、品牌形象力强的门店,可以从文化上更好地吸引游客。

(三)微观层面上的表现微观层面的改造更新,是一些具体的,像一些建筑样式,雕塑小品等,都是一种对于原有文化的补充,从而形成含有现代审美特征的符号性文化,与原有的建筑结合,既满足现代性的功能需要,同时也回归到地域历史文化的特质中。在建筑样式上的具体表现。老门东的北入口处的牌坊上,刻有“老门东”标志性字样,梁柱和坊额上雕刻精美花纹,基座上的抱鼓石为石刻云纹。门头的装饰深刻地反映居民生活文化,门头两侧通过磨砖石加固,形成框型,圆形抱鼓石位于门扇垫层,上面雕刻生动细腻的纹理,以南京守护神兽和莲花纹为主,还有一些草纹、动物纹等,这些都代表着吉祥的寓意。门楼采用青色大块方砖砌筑,屋脊采用江南特色挑梁曲线,在满足江南多雨的功能同时,形式上也很优美,质朴大方。在公共雕塑上的具体表现。老门东的公共雕塑,有着许多像黄包车、投递邮筒等惟妙惟肖的人物场景再现,这些身穿传统服饰的人物,配合其他艺术设施,这种具有时代人文性的雕塑,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给大家带来轻松娱乐的氛围,促进着人际的交流,文化的交流。

结语

老旧城区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反映着时间的变迁,它的建筑遗迹,街头巷尾,古木古树是真实有形的文化反映,它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饮食条件是无形的文化观念,这些都是极具特色性和传承性的。保护好老城,就是保护好城市的历史文脉,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文化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增加了居民的城市认同感。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去挖掘旧城中的美学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创造特色城市,避免全球文化交融带来质化审美。

参考文献:

[1]沈福煦.现代西方文化史概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2]周忻.旧城改造类建设项目社会效益评价探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1.

[3]吴晓庆.从新天地到老门东——城市更新中历史文化价值的异化与回归[J].现代城市研究,2015:86—92.

[4]叶露.历史文化街区的“微更新”——南京老门东三条营地块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7:82—P86.

[5]郑鉴智,王夕倩.唤醒空间——南京老城南糯米巷景观再生设计[J].大众文艺,2019,(14):77-78.

[6]朱译林,戚飞,朱凯丽.城市变迁背景下南京老城南旧居环境改造的研究[J].大众文艺,2019,(17):131-132.

[7]孙雨萌.传统与创新:南京老门东公共雕塑审美与文化意义[J].大众文艺,2019,(18):124-125.

作者:刘明珠 朱华锋 陈周翔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