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谈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体现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体现

摘要:现代化园林趋同性很强,承载了传统文化或城市历史,因而融入地域文化,挖掘园林背后的故事,是展现城市个性的有效途径,能向游览者展现城市的韵味和内涵,具有兼顾生态效益和文化传承的作用,意义重大。文章根据园林景观设计实例,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融合,总结了地域文化的运用策略,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人文景观;风俗环境

地域文化指的是文化在某个地理区域下,同当地的风俗环境人文环境相互融合,进而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更加显现,体现在建筑和人们的习惯等方方面面,文化内涵和特色及地域文化的渗透使园林之间有所差别,使其展现各自独特的吸引力和魅力,给游览者“值”的体验感。

1地域文化渗透的意义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同度很低,对城市的了解,更多的是商场、游乐园、地标建筑等,但只通过这些是无法真正了解城市的。对于城市,应从历史和文化层面来解读,并结合现代的变化和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回顾历史,就能发现在城市景观越来越“现代化”的同时,能够承载文化的景观少之又少。应用景观传承文化,挖掘景观背后的文化价值,依托景观载体,进行文化传承,能够在实现园林价值的同时,传承与创新中华传统文化[1]。基于园林景观设计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园林的历史久远,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园林特色各异。古园林的文化韵味十足,园林中的每一处景观,包括建筑和植物等,都有各自的背景和故事,展现了某个时期某个地域的特色。实际上园林不仅承担生态重任,时代还赋予园林文化传承的艰巨任务。分析园林的游客特征能够发现,园林的游客以老人和小孩为主,青年群体缺少。文化的传承以及自然生态的传递要想实现各类群体的全面覆盖,吸引更多的人,还需要探索地域文化和园林景观设计的创新方法,实现新时代园林的生态价值和文化传承价值[2-4]。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实例解读

2.1案例概述

某园林占地面积在1.4万m2以上,建筑面积在7000余m2以上,占比超过50%,建筑密度很高,呈现出清后期园林建筑过多的特点。整个园区由四个部分组成,东西园、园居院落和片石山房。东园的建筑多设计为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有回廊,面阔设计为15.65m、进深设计为9.50m。厅设计为船型,周围用鹅卵石和瓦片等铺地,花纹为水波状,营造水居的意境。从东门进入,为后花园,划分为东西两个部分,经过园洞门,映入眼帘的为牡丹厅。此园林原名为“寄啸山庄”,名字取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体现园主人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的意愿。园子的主人为何芷舠,此人曾经任职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后期感叹官府腐败辞官,之后买下片石山房,进行改造,建造此园区。何家也是诗书礼仪之家,非常重视教育,同时思想也很开明。何家的许多子侄辈的人都在日本、美国留学,何芷舠在晚年更是萌生了兴办高等教育的想法。园主为官高风亮节,对于园林的布置有着自己的见解,对其进行了创新,将住宅放在四个园林的中间,形成四面环园林的格局,打破了传统园林的布置模式。

2.2地域文化的体现

古园林处处渗透着文化气息,比如可以从建筑、砖瓦以及植物等体现出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对此园林进行分析可知,其中的玉绣楼就是因广泛种植玉兰和绣球而得名,此建筑为两座西洋楼的合体,设计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同时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包括百叶门窗和铁艺等。透过此建筑背后的故事,能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清朝时期外来事物很多,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融催生了很多新事物,园子的主人接触新事物,并且将其引入园林设计和建设,打造富有中西方特点的建筑。再比如,复道回廊,整个长度约1500m,为串楼,划分为上层与下层,实现东西园和住宅的有机串联。人们走在回廊上,观赏花窗,不禁感叹造型之精美,每走一步都是一景,遇到雨天也不会被淋湿,反而能够感受雨中的美景。从园林的植物来说,很多都是自然生长的植物,比如白皮松和广玉兰,为古树名木,现在已经得到保护。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园区内很多古树的形态颇有意思,比如回廊一侧的桂花和石楠等,呈现“东倒西歪”的状态。这是由于环境阴湿,树木数量多,树木要抢夺阳光,向阳而生,因此呈现“东倒西歪”的状态。观赏和了解古木名树,使得观赏者能够对树木和地理知识等有更多的了解。对于青少年教育而言,依托园林景观,借助古树名木载体和各类植物开展实践教学,不失为最生动形象的方式,能够将知识和实物紧密结合,实现园林的科普价值。除此之外,园林景观设计多结合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追求,这体现在回廊和建筑等多个方面。通过对园林的观赏和游览,若能够深度挖掘园林背后的故事,不仅能得到精神层面的满足,还能锻炼身体,亲近大自然[5]。

3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策略

3.1注重生态维护,保护地域文化

从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分析,要注重生态维护,切实保护地域文化,比如建筑和古树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花很大的精力保护建筑和树木,实际上这种行为保护的是文化背后的精神传承,维护生态并保护地域文化在推动中华民族发展上可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来说,虽然很多地区都在建设园林,但是千篇一律,每个园林的差异性不大,使人们出现审美疲劳。其中文化内涵缺失是重要原因,园林没有内涵只有景观,景色再美也很难让人流连忘返。现代园林非古园林,本身拥有的建筑和古树等文化载体很少,如何融入地域文化成为难题。实际上,关于文化的追寻,并非一定需要年代久远,现代城市发展虽然只有短短数十年,但是依旧有其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特点,因此应充分保护现有的地域文化,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创新为着力点,传承文化以及城市历史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6]。

3.2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园林景观设计渗透地域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人与自然的结合度,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研究古代园林能够发现,景观的设计和建造都是以人为本,如为了满足人们的观感需求,景观设计选择种植人们喜爱的植物,进而使其能够欣赏景观;建造的建筑兼顾保护功能、景观功能等,这些全部都是以人为本的设计,能够增强人们的幸福感。现代化园林缺少人文关怀,没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由于资源有限,比如缺乏相应的古树木,因此园林并不是在建造之初就必须考虑文化传承、科普价值,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园林中原本寻常的植物和建筑价值也不断提升,能够为后人带来更多的体验。园林景观设计应从细节入手,比如步道系统和指示牌系统等,满足人的观赏需求、锻炼需求以及学习需求等,通过步道和植物景观的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指示牌介绍,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7]。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化园林景观设计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还要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做好污染问题的防范和应对,比如污水收集系统等。园林景观设计中,应注重对空间和结构等的改善,通过生态维护以及对历史文物的保护,同时完善基础设施,形成城市文化空间格局,打造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和谐共处的空间。

3.3挖掘地域性文化元素

园林景观设计实践中融入地域文化,可采用以下策略。(1)设计文字图案。文化的吸收和创新多基于文字元素。文字作为记录符号,被广泛应用。如何通过文字展现园林景观的地域文化特色,需要设计人员创新创造,将文字和景观,比如雕塑等,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文字为载体,记录文化内涵深厚且具有科普意义的内容[8]。(2)做好民俗文化的调查,将园林景观设计和民俗文化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信仰等多个方面,开展园林景观设计,要做好城市民俗文化的调查,不同民族的文化形式差异,也是差异性的实现要点。设计园林景观时,园区内的空间设计和基础设施等要与民俗文化元素相结合,使民俗活动的开展有场地、文化传播有载体,实现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3)挖掘本土植物的价值。城市有发展历史,植物也有演变历程,很多植物是某些地区特有的,伴随着城市发展而进化,承载着很多故事和知识,园林景观设计应积极推广乡土植物,除了基于生态平衡持续考虑,还需要结合园林功能的新定位,围绕教育和科普以及文化传递等方面,深度挖掘植物的价值,通过合理选择和搭配,实现植物和文化的相互融合,增强园林景观的内涵和功能性,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增强景观体验感[9]。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园林景观时融入地域文化,能够增强景观的内涵,提升景观的质量。通过实现文化与景观的融合,可增强人们的生态体验感。文章结合实践,提出了以下策略:注重生态维护,保护地域文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挖掘地域性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梁维业.精致园林论:中国现代园林发展趋势初探[J].农家参谋,2020(17):115.

[2]赫春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18,3(13):153-154.

[3]高翔.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园林材料的应用[J].工程技术研究,2020,5(14):138-139.

[4]杨亚婕,刘丽娟.生态规划理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探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9(33):41.

[5]郝天峰,刘润东.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J].现代园艺,2019(20):154-155.

[6]庄爱超.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探析[J].吉林农业,2019(3):100.

[7]韩璐.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J].住宅与房地产,2017(33):56.

[8]张淼,孙久兰.地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J].绿色科技,2018(23):140-141.

[9]方霞.生态型园林景观设计与植物配置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38.

作者:于晓 单位:临沂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