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地域文化在少数民族舞蹈的影响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支撑形式,形式表现内容。所谓地域文化,就是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且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地域文化孕育了少数民族舞蹈,没有地域文化,少数民族舞蹈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有形而无神。同样,地域文化也需要少数民族舞蹈这一艺术形式来表现自身、扩大影响。研究地域文化与少数民族舞蹈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内涵、把握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规律、增强地域文化的审美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舞蹈主题的影响
舞蹈主题是舞蹈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内容,人们可以通过少数民族舞蹈主题,直接或间接地了解当地群众想要表达的文化、情感、场景和仪式。综观各种少数民族舞蹈艺术,可以看出地域文化对少数民族舞蹈主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祭祀先祖主题的影响。祭祀先祖是对先祖崇拜纪念的一种方式,大都充满迷信、神秘色彩。古人认为先祖有灵,常常在特定日子举办盛大庆典仪式来祭祀,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人丁兴旺。瑶族群众以祭祀先祖为主题的民族舞蹈,场面盛大庄严,程序严谨庄重,就受到瑶族地域文化的重要影响。每年阴历六月十六日是瑶族的重大节日——“盘王节”。这一天,瑶族群众都要举办祭祀活动。《岭外代答》中提及:“瑶人每岁十月,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实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瑶。”这里的“踏瑶”就是“跳盘王”,瑶族盘王节就是由“跳盘王”发展而来的。人们用“跳盘王”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来呈现表达祭祀和叩谢盘王恩德并祈求盘王保佑子孙平安的主题。2.对歌功颂德主题的影响。汉代《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就是说,人处在某种非常激动的情形时,用言语或颂歌的方式都不足以表达此情状,就会采取手舞足蹈的方式去抒发内心的情感。在远古时期,人们还不具备充分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文字描写能力,只能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记录内心的激烈情感。这从瑶族铜鼓舞就可略知一二。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的娱乐工具,象征着权利与财富。史诗《密洛陀》记载,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密洛陀,由于过度劳累,不幸身患重病,万物则敲打铜鼓,驱逐妖魔,助威壮阵,其场面恢弘壮观。随之,妖魔被驱逐,密洛陀也恢复了健康。瑶族先民认为,密洛陀是在“对和宴”上通过族人跳铜鼓舞才恢复健康的,所以铜鼓舞也带着这种美好的寓意便得以流传下来。3.对宣传教化主题的影响。舞蹈还被看作是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手段。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乐与政通”,即是说可以通过音乐与舞蹈等文艺形式达到宣扬政治思想的意图,认为舞蹈对统一人心有重要作用。因此,儒家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封建时期主要是以宗教制度、封建制度、礼乐制度三者结合来共同完成思想统治的。礼乐制度历经几千年,“礼”主要是对人的阶级、身份与行为规范进行等级划分,“乐”更多的是通过音乐舞蹈手段来缓解阶级矛盾,礼乐相济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政治宣传教化,以达到政治统治的目的。
二、对舞蹈动作风格的影响
舞蹈是情之所至的肢体语言,是一门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具有一定的表情性和目的性。影响民族舞蹈动作风格的地域文化因素主要有生存环境、生产因素、信仰习俗和日常行为等。了解这些因素对舞蹈动作风格的影响,有助于读懂民族舞蹈的意境、意蕴和情感,从而更好地再造民族舞蹈的艺术美。1.生存环境的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的行为、动作,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日常生活。由于舞蹈动作是根据人的日常行为动作提炼、组织、美化而来的,因而人的日常动作一旦形成习惯性的行为模式,就会在舞蹈动作中得以体现。俗话说“高山瑶,半山苗,汉人住平地,壮侗住山朝。”就是指瑶族主要聚居在高山地带,形成了长期靠人力背扛的劳作习惯,所以他们的腿部矫健、灵活,矮、稳、颤成了瑶族舞蹈反映朴实生活的审美特点。其中,“矮”和“稳”,就是动作的重心要处在低空间,重心要平稳;“颤”就是腿部膝关节的上下有节奏地起伏颤动,膝盖要有韧性并始终处于微蹲状态。“蹲腾立跳”和“闪转旋跃”是舞步的主要特点,要求舞蹈者腿部肌肉扎实矫健。瑶族人经常走山路,他们的腿部肌肉就具备这一特点,这也是瑶族舞蹈动作的一大特色。《布努瑶家金锣舞》里面“蹲腾立跳”“急转点锣”“靠布跳跃”等典型动作元素,就反映了瑶族人们常年居住在山上、走山路时必须高抬腿、且脚尖用力才能走得稳、以及绕开一个又一个山上的路障时的情景。显然,这种动作风格高度还原了布努瑶人的习俗活动。2.生产因素的影响。舞蹈动作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生产活动,灵感不是偶然迸发的,而是长期积累而闪现于一刻的。瑶族是一个长期迁徙的民族,能在历史长河中生存下来,离不开瑶族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勤劳勇敢的性格品质。瑶族作为山地民族,主要依靠的是山与森林,历代瑶族生产方式以较为原始的农耕、狩猎、养殖牲畜为主。为了庆祝每次成功捕捉到食物,情之所至时,瑶人就会模仿狩猎、捕捉的动作,以质朴粗犷的舞蹈动作和雄浑豪迈的喊声还原狩猎场景,随后逐渐演变成瑶族独特的“狩猎舞”。男子群舞《猎山瑶》,将狩猎时躲在暗处观察到的激烈围捕,就用舞蹈动作呈现出来。从开头伸脖子、俯身、屈膝、瞪大眼睛等神态动作,一下子就将人们带入到瑶族男子狩猎的紧张氛围中;再通过舞台上出现的大幅度奔跑、敲击刀具动作以及高涨的音乐声,使人们感受到了狩猎的激烈场面。这些动作,满足视觉感官的同时而不失真,主要原因是来自于真实狩猎场景的灵感迸发。人类的日常活动少不了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是人类存活的根本。舞蹈动作受生产因素的影响,还原了生产劳作场景,是人类智慧的结晶。3.习俗信仰的影响。习俗信仰是群众自发产生的一种仪式文化,根植于群众心中,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瑶族人信奉道教,认为万物有灵,始终尊敬自然、感受自然,崇尚和谐的自然风气。此外,他们还特别崇拜自己的祖先“盘王”。在云南、湖南、广西等地流传着一种长鼓舞《赶羊做鼓长鼓舞》,这个舞蹈里有一个重击长鼓的动作就受到瑶族风俗信仰的影响。舞者的每一次击鼓,都代表着瑶人对祖先的怀念、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恩。4.日常行为的影响。舞蹈的灵感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有可能成为舞蹈动作的素材。生活是大范畴,是由若干个日常行为组成的。花瑶位于湖南湘西,大多数花瑶女刺绣挑花技艺精湛,花瑶动作元素多为“转”和“颤”,民族舞蹈《花瑶女》中提炼出的瑶女挑花的日常动作,经过美化形成作品中的主要动作,向观众展示了花瑶女的热情、勤劳、向往美好生活的一面。可见,日常行为对舞蹈动作风格的影响,主要是影响民族舞蹈动作的灵感来源、动作原形。掌握这种影响方式,有助于了解一个作品的创作理念和创作初衷。
三、对舞蹈服饰道具的影响
在社会生活中,服装和道具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它集人的信仰、习俗、智慧于一体。民族服装上的一针一线都体现着该民族的审美价值,民族舞蹈道具都承载着该民族的劳动结晶。对舞蹈艺术来说,舞蹈作品的组成部分除了动作、队形、音乐、舞美外,还需要服饰和道具予以辅助。舞蹈编创不能轻视服饰道具的作用,第一时间映入观众眼帘的往往就是服饰和道具,观众对作品的第一印象也源自于此。为了使地域文化特性更加明显,民族舞蹈的服装道具除了美观之外,还需要极具辨识度。瑶族群众生活环境依山傍水、风景优美,这些特点正影响着瑶族服饰的审美取向。蓝靛瑶族擅长蓝靛印染,他们制作出来的“瑶斑布”世界有名,是瑶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之一。瑶族服饰大多以蓝青色为主,瑶族妇女擅长刺绣,常在衣襟、袖口、裤脚处刺绣花鸟鱼虫等万物之灵的精美图案,有的编绘了象征高贵华丽的凤凰纹,有的编绘了象征丰收富裕意义的鱼纹等。人们把这些花纹图案穿戴在身上,不只是为了求得美观,也显示出一种民族信仰,更代表一个民族历经岁月沧桑而不衰的徽章。由于这些审美特征,许多民族服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表现作用十分重要。长鼓被瑶族群众作为一种区分部落血缘亲疏、识别部落族群的一种工具,在舞蹈中就成为一种道具,瑶族“长鼓舞”因长鼓这种道具也就成了瑶族标志性的舞蹈而被世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赵勇.瑶族舞蹈元素的当代价值分析与应用体系构建[J].怀化学院学报,2019,38(02):124-128.
[2]刘茜.试论瑶族舞蹈的文化功能[J].艺术评鉴,2018(21):88-8.
[3]向娜.浅谈云南瑶族传统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J].艺术科技,2017,30(08):193.
[4]李志晓.民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评《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采集、保护与传播》[J].新闻与写作,2017(08):127-128.
[5]李婷.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变迁[J].大众文艺,2019(11):61-62.
作者:张舒涵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