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应用

摘要: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具有划定界限、隔绝噪音、防风固沙等实用功能,还是体现一个地区文化特色、人居环境、艺术氛围的物质载体。文中通过对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意义、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的分析,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地域文化;道路景观设计;应用策略

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地区历史文脉的传承和积淀,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而城市道路景观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体现,它不仅有着生态、实用等功能,更是突显地域特色、宣扬地域文化物质载体。将地域文化作为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灵感,结合当地风土人情,根植于城市历史文脉,挖掘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文化内涵,经过加工、提炼运用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使得地域文化能够得到传承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更具地方特色和内涵式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近些年来,我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在发展进程中采用了大致统一的现代化景观设计风格进行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居民对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审美也愈发多样化。不同的城市和地区也开始不断探索自身特色,通过发展城市独有特色来增加城市魅力。于是,地域文化逐渐得到重视,并且已经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获得了一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关于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城市道路景观的审美功能、文化传播功能;另一方面,采用独具特色的乡土植物可以压低相关成本,节约资源。同时,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论的研究还能够剖析相关的应用方式,将相关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结合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适当地调节,让城市道路景观提高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以及修复能力,打造特色城市道路景观新貌[1]。

2.研究意义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深刻剖析,将其精华部分运用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奠定相关理论应用的基础,还可以为未来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做出进一步的贡献。同时,也能够对现阶段相关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教训做进一步的总结,为今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提供实践经验和指导。将不同的人文、艺术等元素与道路景观这一载体相融合,为人们展示多元化的地域文化,是彰显城市特色,塑造独特形象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道路景观品质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中,普遍重视道路景观的使用功能及生态功能,忽视地域文化内涵的融入,从而导致大部分城市道路景观大同小异,无法体现出城市的特色与魅力。将独具内涵与特色的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道路景观的设计中,能够显著提升道路空间的独特性以及景观品质感。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不仅能够呈现城市文化脉络,同时也能够提升居民精神归属感。地域文化与道路景观的融合,实质上就是在进行道路景观设计和营建的过程中,深入挖掘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利用多种艺术手段,将其转化为可以融入道路景观中的文化要素。这种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使城市文化意象得以有效延续,能够更好地呈现出城市的文化脉络。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城市道路景观既是一种客观的可视性物质场所,又是城市居民行为活动和精神需求的重要载体,增加城市居民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2]。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从地域文化着手,在挖掘其背后的人文特色进行城市道路景观时,应遵循着以下两个主要原则。首先是注重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原则。很多城市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不同的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地位、发展状况、人文特色等历史文化都是大不相同的,城市之间存在的历史文化差异构成了城市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地方特色。但是,面对全球经济、文化如此开放和融汇的时代背景下,外来文化融合所带来的冲击即是很多城市的文化特色在逐渐消失。在这种情况下,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在充分尊重和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的前提下,顺应时展,对地域文化特色进行提炼,大胆创新及应用[3]。其次是遵循生态持续性原则。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外都出现了超级大城市,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建设卫星城市来缓解大城市发展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即是愈发庞大和复杂的城市道路体系,在为居民出行、物资运输等方面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如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道路网对物种穿越的阻碍、道路增建扩建对生态景观整体性的破坏。因此,新时期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在挖掘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必须坚持生态持续性原则,重视功能与生态的平衡,强调文化、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将道路景观设计对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提升到新的台阶。

三、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对策

1.融入人文元素,传承地域文化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应对民族传统文化予以重视。地域文化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使现代化景观元素与历史性人文元素更好地凝聚,既能使人们从现代化艺术设计中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能使人们在传统文化中发现更多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城市道路景观设计应注重地域文化中民族文化的保留。传承民俗风情是地域文化应用与传承的重要内容。民俗风情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还是人们获得情感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媒介。民俗风情能够反映在人们的审美标准、生活习惯、思想表达等多个层面。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道路景观设计中增加民俗风情,能够有效突显城市的特异性,更好地发掘和保留人们对城市地域文化的记忆与传承[4]。

2.融入乡愁,提炼地域情感元素首先,提升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表达。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城市人文环境、城市生态环境三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具有紧密而不可或缺的关系。在城市整体建设布局中,道路景观不仅具备划分道路边界、勾勒城市轮廓的功能性作用,还具备丰富居民感官体验、营造精神生活环境的艺术作用。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应更加注重乡愁等情感元素的融入,使居民在城市道路景观的功能和审美之外,体味地域精神文化内核,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其次,深化对地域文化的感悟。地域文化是城市在历史的不断变迁中,从人们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沉淀、凝聚和传承得来的,带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设计者既要考虑道路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性设施,对城市扩建和发展的引导作用,又要考虑其作为人民评价城市的主要途径,对城市地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传播作用。因此,在注重功能性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感悟[5]。最后,注重地域文化因素在城市道路公共设施中的应用。道路公共设施的设计与布局是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日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如垃圾桶、座椅、报亭、宣传栏、标示牌、景观凉亭等公共设施,不仅能够为居民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还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精神和文化层面的需求。将地域文化与上述公共设施相融合,能够在提升道路景观功能性的同时,促进文化的表达与传承,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及文化气息。

3.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乡土植物的运用为了保证城市道路景观的生态价值,设计过程中综合应用植物学、生态学、景观设计学等知识,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水系等条件,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做到基本的实用功能如吸收或抵御有害气体、隔绝粉尘和噪音外,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和艺术特色,合理进行植物搭配和造景,做到四季有景。而乡土植物具有较高的成活率和较低的维护成本。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当地的气候条件、生存环境相磨合,极大提高了新栽植物的耐受性;同时,采用乡土植物减少了运输、采买和后期维护的成本,并且乡土植物是这一地区气候的典型代表,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以行道树为例,杭州、苏州多为香樟树,在武汉、郑州多为二球悬铃木或三球悬铃木。这些植物不仅增添了城市景观魅力,也成了一张具有自然气息的城市名片,为整个城市的景观印象发挥自己的独特作用[6]。

4.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充分把握历史文脉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坚持把传承地区历史文化为设计准则之一,提炼地域文化元素将之巧妙融入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赋予其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杭州的道路景观标志中就把“杭”字与桥的造型进行结合,组成一个创意的杭字设计,并把它运用在道路护栏、候车亭等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公共设施中。再如苏州博物馆,把园林中的造景元素经过加工、提炼,应用在新的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中,在创新发展的同时又传承和发扬了历史文化内涵,是的新与旧、传承和发展达到了完美融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元素具有彰显城市形象特色、提升道路景观品质、呈现城市文化脉络、提升居民精神归属感的积极意义,因此,设计者应在遵循历史文化延续原则和生态持续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其应用效果,使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更具文化性和艺术性。

参考文献:

[1]刘超,周玉斌.美国城市气候行动规划研究[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7城市生态规划),2014:13-14.

[2]安淇.肖华斌.多尺度绿色基础设施的弹性规划途径研究——以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获奖项目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8:10-13.

[3]刘堃,金珊,李贵才.韧性规划•区间控制•动态组织——深圳市弹性规划经验总结与方法提炼[J].规划师,28(05):36-41.

[4]赵一涵,段孟莹,刘良,等.基于地域文化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以河南省安阳市为例[J].智能城市,2019,5(9):7-8.

[5]孙迟,韩啸.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以沈阳市沈阳路为例[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4):325-330.

[6]张军洁,任乃鑫,刘伟.提升街头绿地吸引力营造城市绿色空间[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9(1):24-27.

作者:侯佳 单位: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