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电影艺术论文范文

电影艺术论文全文(5篇)

前言:小编为你整理了5篇电影艺术论文参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帮助你在写作上获得灵感,让你的文章更加丰富有深度。

电影艺术论文

塑造演员角色的电影艺术论文

1绪论

表演艺术来源于生活生产,并为现实服务。但是当前有部分演员将使艺术和生活、现实相脱离。将表演艺术作为少数艺术精英们的专利,变为高度纯粹性的、与现实生活无大多相关的东西。这种势头是与表演艺术向背离的。本文通过理论联系实践相结合的不同角度对体验生活对演员塑造角色的整体认识和定位,寻找出艺术规律。指出了演好戏是需要结合实际结合生活的,成为一名专业的演员是需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身对角色的切身体验。本文对大量应用资料加以了详细分析,为学术研究的多样性提供自己的思路。

2演员与角色

2.1演员与角色的关系

表演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演员要“化身为角色”,演员作为一个创造者应该起主导作用。必然是以自己的认识水平去分析与认识角色,以自己的创作方法和专业技巧去塑造人物,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握着创作方向。另一方面,演员要在剧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这个文学形象是剧作家以文字和语言创作出来的,在一定程度上给演员的创作以规范。这就决定了演员既是创造者,但又要受他(她)所创造的角色的文字形象要求制约。既然演员的创造要从自我出发,即根据自身的条件与修养去创造角色,同时又必须创造出一个与自己不相同的人物形象来,因此演员与角色之间不可能不存在矛盾。演员与角色之间的矛盾,虽然与其他艺术创造一样是创作者与其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之间的矛盾,但演员是以自身为创作的材料和工具,所以就有着它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就是演员在其创作的过程中,自我始终存在着两个自我,即第一自我(演员)和第二自我(角色)。演员在创作过程中过着双重生活,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辩证统一,双重性格的协调和促进,也就是演员所必须解决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只能是演员从自我出发,运用正确的创作方法,最终达到创作出特定的人物形象———角色的要求。由于演员与自我是何等相似,都绝不可能等同于演员本人,需要演员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和体验,抑制演员与角色的相悖之处,在可能的范围里改造自己,以适应角色的要求,在表演时做到“此时,此刻,我就是”,这样一种假定的状态,最终“化身为角色”。

2.2内、外部的关系

我国戏曲艺术家们常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还说“容动而神随,形现而神开”。也就是说,演员在表演创作时,他(她)对于角色的内心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体验应该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基础的,在人物创作工具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外部和体现应该是在体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从属的,但又反过来为表现人物的内心生活与思想感情服务。这也就是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在演员创作中,从接触剧本开始一直到人物形象创作的完成,从演员孕育角色到在观众面前表演角色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体验。离开体验,演员的创作是无法进行的,同时也无法寻找到准确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体验之所以是基础,是由于它赋予了人物以真实的生命。任何一个演员要想在表演中获得准确,鲜明,生动的表现形式,一方面必须在声音,语言,形体和表情的表现能力上训练有素,使之在表现内心体验时,能够在物质上有所依托,无论是表现细腻入微的情绪变化还是激荡澎湃的巨大激情,都能应付自如。另一方面则要求演员在体验的基础上必须反复的探索,寻找能够表现出其内心体验的外部形式。正如亨利欧文所说:“人们常常认为伟大的演员是依靠一时的灵感的。没有比这种想法更荒谬的了。一个问答演员的惊人之笔,一般是经过仔细的估量,研究和揣摩的。”体验与体现的目的是为了塑造一个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既不能是为体验而体验,也不能脱离了体验的基础去追求表现的形式。

点击查看全文

地域性电影艺术论文

一、电影艺术表现地域性的元素

首先,通过电影的画面,可以展现这个地域独特的自然景观以及民俗风情。如广西与《刘三姐》、云南与《阿诗玛》、江南与《苏州河》、东北与《红高粱》、西北与《黄土地》,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自然景观与地域民俗在第一时间内就将观众导向所指的地域,能够将地域性最直观的感受瞬间带给观众,成为观众判断故事发生地域的第一要素。可见,这些自然风景和民俗风情就成为展现独特地域性必不可少的本土资源。但是,如果电影艺仅仅是呈现这个地域表层次的自然风景以及民俗风情,那么这个地区独特的地域性并没有真正得到呈现。例如最近热映的影片《无人区》,该片展示了新疆独特的戈壁沙漠风光以及新疆的一些民居场景,甚至片中人物还操一口地道的新疆土话,但是该片并没有真正展示出新疆独特的地域性。这部电影只是借新疆独特的自然风光以及一些简单的民居场景来演绎一个在“非正常奇特环境”中人性博弈的故事而已。

在这部影片中,新疆的戈壁沙漠等只是一个假借虚构的“奇特环境”的虚壳,只是为了使演绎这个故事的环境似乎更可信而已。这部影片并没有挖掘出新疆这一地域独有的文化内涵。所以,《无人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独具新疆地域性的影片,新疆本地人看了也会感到陌生奇特的。由此可见,要想真正表现出一个地域独特的地域性,导演在创作中还必须挖掘出这个地域深层次的地域文化。所以说,在电影艺术中,展示电影的地域性不仅仅在于呈现表层次的自然地理环境,还在于展示孕育于这片地理地域之内的地域文化,这些更为深层次的地域性的展现与表层次的自然景观、地域民俗等共同构成了电影艺术展示出的迥异于他的地域性的本土元素。虽然自然景观、地域民俗与地域文化都是展示一个地域独特地域性的本土元素,但是,在电影艺术的“声画—视听视阈”下,展现这些元素的方式却不尽相同。“如果说我们通过影像去欣赏某地域的自然景观,这种自然景观带给人的标志与差异性是直白的,显而易见的,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轻而易举地感受到自然景观中可能包含的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地域差异。那么在按照导演意图融入故事情节的自然景观背后蕴涵的文化内涵往往需要更多的经验才能够正确地领会感受。”所以说只有体会到导演在电影中展示的地域文化,才能够真正体会到电影的地域性。“在电影作品中,真实的地域文化能够超越地域的限制,在更为广泛的空间中达成地域形象的标签化效果。”所以,挖掘出一个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是电影艺术展现地域性更为重要、更为深刻的环节。那么,如何去挖掘这个地域的地域文化呢?

二、电影艺术表现地域文化的方式

地域文化是人类与自然结合的结果,“地域特色是人性和自然结合的成果,人类的一切活动和文明的一切成果都打上了地域的烙印,认识和发掘地域特色对于认识人生和艺术都是非常有益的”⑦。所以,导演要展现这个地域的地域文化就是通过电影的镜像语言,立足于“人与自然结合”中折射出的“人性”的展示,也就是要挖掘出这一地域“人”所特有的价值观念、人生哲学、民族心理、美学取向、文化传承等生命智慧层的信息。在电影艺术的“声画视听视阈”下,导演竭力将这一地域生命智慧层的信息缝合进表层次感性形态的“本土元素”———自然地域与民俗事象之中,通过声画手段对这一地域人民生活情态的呈现,运用多种电影化表现技巧挖掘出这一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电影艺术通过一个地域独特的“本土元素”来展示这个地域的地域性,这些本土元素在电影叙事过程中承担着一定的话语叙述功能。

导演在创作中充分挖掘出这些“本土元素”的文化内蕴,以“声画—视听思维”的方式完成其对一个地域独特的地域文化的影像阐释。正如二人转的诙谐、信天游的高亢、昆曲的柔婉等,都是从内在骨子里透射出来独特的地域性。电影艺术要从骨子里展现这个地域独特的地域特色,必须充分利用电影艺术独特的“声画”手段,运用真正的“视听思维”方式才能够真切呈现出来。诸如《黄土地》通过影像化的手法将沟壑纵横的黄土地与奔腾不息的滚滚黄河水那静态与动态的情态隐喻性地激情展示,既揭示了黄土地贫瘠的深厚,又展示了滚滚黄河暗含的博大的力量,同时揭示了黄土地与黄河水对劳动人民深厚的养育之恩以及人们与黄土地和黄河水的相依关系。另外,黄河水与黄土地又被赋予深刻的象征性,成为民族历史、民族传统、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展示着生于斯长于斯的劳动人民独特的民族性。此外,那高亢粗犷质朴的信天游,又彰显了中华儿女独特的生存信念和朴实的人生情怀。由此可见,只有真正运用电影艺术“视听思维”的方式,充分利用电影“声画”效果,才能真正完成导演对这个电影独特地域性的阐释。所以,在电影艺术中,为了呈现这一地域深刻丰富的地域文化,影片中的“声”“画”呈现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就是富有深意的“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电影深化主题、刻画人物、完成导演创作意图的物质载体,也是电影真正做到“从世俗走向神话”的资源。如在新疆本土电影《鲜花》中,导演极力展现了新疆哈萨克草原的自然美景:绿色而连绵起伏的草原鲜花朵朵,苍翠的山岭白雪皑皑,白雪覆盖的苍茫大地一望无际,在皑皑雪原上矗立的阿吾勒、流淌着潺潺溪流的小溪……这些优美的画面令人如痴如醉,美不胜收。此外,《鲜花》在创作中影片还极力展示了哈萨克民俗,努力打造出一部民俗风情的精品。

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呈现成为这部影片的主体与核心,但是这些表层次的自然风光与民俗风情的呈现并不仅仅是为了使电影更具观赏性,也并非是导演创作的初衷。“该片只是以哈萨克族‘阿依特斯’这一文化形态和草原生活的有机结合为叙事背景,着力塑造了一位性格坚毅、善良智慧的女阿肯‘鲜花’的生活、情感、奋斗经历,表达了少数民族独特的励志哲理。”其实,通过哈萨克独特的风光民俗是为了实现“鲜花”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挖掘出了新疆哈萨克族独特的生活价值观念、人生哲学、民族心理、美学取向、文化传承等,是为了展示新疆哈萨克族独特的生存哲学和民族精神追求,从而实现导演讴歌哈萨克族人民和励志的主题。在电影艺术中如何更好运用“声画—视听”手段发挥电影艺术独特的造型优势来呈现地域性呢?很显然,仅仅是直观呈现显然是难以表达出深刻的地域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借助多种电影艺术独特的修辞手法。如在新疆本土电影《大河》中,为了展现塔里木河流域人民与塔里木河的亲密相依的关系,影片开始伴随着深情舒缓的背景音乐《塔里木河》的响起,干涸的塔里木河的全貌缓缓呈现。在这里,导演高峰将声画以比喻的手法传达出塔里木河是新疆人民的母亲河以及人民对母亲河怀有深厚情感的思想。在影片结尾,当塔里木河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电影展现了“野鸟归林,野兽归栖”的画面而且伴随着深情悠扬的呢喃女声吟唱的《摇篮曲》,塔里木河作为母亲河的形象被强化了出来。此外,在影片中,为了强化塔里木河母亲河的意义,有几个镜头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一是婴儿时期的陈南疆躺在摇篮里,摇篮却漂浮在塔里木河上,在河岸上冬妮娅正缓缓地拉着绑摇篮的绳子,深情地吟唱着《摇篮曲》。另一个镜头是阿布杜拉大叔静静地死在塔里木河,河水宁静,微波不动,似乎是在凝视着他的孩子睡去。这两个极富情境的镜头具有深刻的隐喻含义,使得塔里木河养育儿女的艺术意蕴唯美再现。在电影艺术中,导演通过“声画—视听”手段,运用再现、表现、隐喻、造境等电影化手段,实现了电影从表层次自然景观与地域民俗的呈现向深层次地域文化的开掘,使地域文化释放出生动的艺术气韵,从而完成了“本土景观”从视听功能向话语言说功能的转化,实现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电影主题的电影化阐释和地域性的全面呈现。

点击查看全文

张艺谋与冯小刚电影艺术论文

1张艺谋的电影分期及转型

1.1艺术经验的沉淀期

各类型尝试的自觉时期(1992-2000)这一时期张艺谋已经不满足于《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式的民族的、凄美的,甚至是悲凉的作品主题了。于是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对自我权益觉醒的农村题材影片《秋菊打官司》;通过一个小人物的辛酸遭遇而反映整个社会历史风貌的《活着》;完全采用非职业演员反映中国农村教育现状的作品《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爱情、家庭、亲情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京味十足的都市轻喜剧《有话好好说》;退休工人与盲女间真实的社会道德故事《幸福时光》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并没有完全脱离张艺谋艺术片的范畴,作品中还有艺术片的影子,但这一时期的张艺谋已经看到商业和电影的利益关系了,而且他也不满足于只有口碑而没有票房的现实。于是有了他各种类型电影的尝试,甚至是喜剧,他还试图通过《幸福时光》的网上选角,来尝试商业片的运作。

1.2艺术与商业的转折时期

商业与艺术间的游移(2002-2013)抱着各大电影节的奖杯,戴着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张艺谋开始拍摄《英雄》,这是张艺谋第一部古装商业大片,尽管大家对《英雄》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它却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而且张艺谋也从此摘下了只有口碑没有票房的帽子。接下来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继续沿用《英雄》的成功套路:大制作+大牌演员,继续着张艺谋的商业大片,票房神话。这一时期骂张艺谋的人特别多,批评指责他只注重商业利益而弱化了故事的艺术内涵。张艺谋本身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所以他拍摄了《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一个试图说明自己还能拍文艺片的作品。也许是时代的发展,也许是电影的发展,在《千里走单骑》、《山楂树之恋》中,我们还是能看到许多商业电影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张艺谋是矛盾的,他既想符合时代的潮流,又想坚持自己的信仰。所以在这个时期既拍了商业大片,又追求着自己梦想,拍摄艺术片。

2冯小刚的电影分期及转型

2.1热力迸发激情洋溢的成名期

点击查看全文

文艺片电影艺术论文

一、文艺片的感情分类

(一)压抑类

贾樟柯当年的一部《小武》,让我们在压抑中久久无法释怀。这类文艺片要求演员朴实、真实,有时甚至会唤起观众的怜悯之心。正是因为故事题材的平民化、底层化,使得压抑类的文艺片成为大家更愿意去关注的片种。当然还有贾樟柯的另一部电影《站台》、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等,都属于这类。

(二)反思类

谢晋导演的《芙蓉镇》、张艺谋的《活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田壮壮的《蓝风筝》等,均在观影后使得观众有万千思考。纵观反思类文艺片,我们发现它往往是基于小说故事和社会现实之上,制造问题、经历问题后提出思考。

(三)暴力类

我们听名字就会发现,这一类文艺片是“文艺圈”里的“粗暴分子”。当暴力也成为一种美学范畴的时候,再多的话语也无法描述出观众观看此类影片的快感和大呼过瘾的劲头了。如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北野武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等。

点击查看全文

视觉元素用于电影艺术论文

一造型设计塑造典型经典影视角色形象

中国早期电影以宣扬社会主义,革命英雄为主题的正片为主。影片中的人物多是“高大全”的英雄人物,不畏生死,只为人民和祖国的利益而生。而那些阴险的小人物却是“矮小锉”,让人憎恨,丑陋得有点过头,又让人忍俊不禁。而随着电影艺术不断发展以及电影类型的不断分化,角色形象越来越丰富,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人物造型,让人印象深刻。人物造型特别依赖于其服装的设计以及道具等物品设计,这就要求这些设计符合电影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故事情节。各种设计元素在其中综合运用,能使电影观赏性大大增加,还使塑造的人物形象让人过目不忘。例如,《摩登时代》、《致青春》这两部中国电影。《摩登时代》的男主角光头,穿着随意,有个性,而在魔术师的身份下带着假长发,穿着蹩脚的燕尾服,表情夸张,眼影圈浓黑。小女孩则显得可爱、古灵精怪。反面人物老板贼眉鼠眼,目中无人,而且心狠手辣,一副社会大哥的模样。《致青春》的主角是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着装朴素,都贴近中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生活环境,让青年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虽然这部电影受到一定的质疑,但俘获了广大年轻观众的心,其中人物造型符合观众的生活经历。在造型上,值得一提的亮点是:女主角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爱情时,晶莹剔透的水晶鞋穿在了脚上,和童话《灰姑娘》里的情景一样,梦幻般的气息吸引着女性观众,增添了电影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二镜头画面中优秀的构图形成良好的视觉体验

俗话说,在电影镜头的任何事物都经过导演精心准备和安排。在镜头画面中,单个镜头的设计,要从作品主题、风格、表达等方面设计与完善,增强感染力、侧重镜头画面本身的表达内容。这与平面设计中画面构图的作用是同样的,引导观众领悟导演所要传达的主题思想。而在长镜头中的物体是不断变化的,构图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导演在拍摄之前就要构思好在长镜头中将要出现的事物,应该按照何种布局来组织画面,给观众良好的视觉体验。电影《环太平洋》中,指挥官从机器人中出来,整个银幕对着他矫健的身躯,然后镜头分别给指挥官和小女孩脸部特写,给人劫后余生的真实感觉。在《摩登时代》的最后高潮部分,男主角被关入水缸,性命堪虞。在水缸和围观人群中用一块黑布隔开,增加了男主角水中逃生的危险和影片的戏剧性。多个短镜头在水缸、男主角、黑布和人群之间快速转换,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观众紧张刺激的感官体验。短镜头的运用配合剧情发展,强烈地刺激了观众的脑细胞,紧张的节奏感极强。综上所述,电影画面中事物的种类、大小、颜色、形状、位置,甚至事物之间的镜头转换都体现出导演是否能熟练运用视觉元素,巧妙为电影故事铺路。

三文字设计在电影艺术中的信息传达和美学功能

文字在电影中是不可或缺的,它充当着语言信息载体,文字与图形的组合影响着语言信息的传递,文字的外在形式成为了点线面构成的抽象视觉符号。在电影《变形金刚》中,片头字体作笔画变异的处理,金属质感般坚硬,直线造型为主,加上字体变形的动态特效,以及机械声音的衬托,体现了影视字体与平面中字体的与众不同。在平面设计中,字体有很多设计方法,要灵活运用,使文字动态化,以更好地传达信息,提高影视作品的艺术水平。《中国合伙人》片头中用墨绿色的黑板做背景,文字有多排上下组合形式的中英文字体,呈画面剧中排列。由于文字长短不一,具有一定的节奏感。最后一排文字最长,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感。片头设计中还出现一连串不同写法的“我”字,不用颜色,手写体,打印体,在短促间转换,形成一段动画,最后打出“我们XX社”几个字,将自己公司的品牌形象推广给观众,成功地为自己做了推销广告。将电影海报设计中文字图形化,使其具有深刻的内涵。设计师将文字与图形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完美的效果,从而打破文字与图形相互分离的局面,看上去具有文字内涵。如影片《冰河世纪2》的整张海报,由简单的字母和数字构成,色彩带有冰川特有的蓝,并在空间上做了三维效果,使整个画面构图清晰明确,加上带有裂痕的冰川材质与文字结合,底部设计成融化的效果,点缀动画主角夸张的形态,表达了高度的幽默感,文字与图形互相融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字体设计方法在电影中应根据影视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实际情况来选择:字体本身形状的变形、夸张和结构的改造;字体外在视觉效果,如火焰、水花、发光以及质感等。这样可以提高电影整体的艺术和文学水平。

四象征图形在电影艺术中的信息传达和美学功能

点击查看全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