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中国电影节展项目现状与发展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中国电影节展项目现状与发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中国电影节展项目现状与发展思考

摘要:从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诞生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我国有近20个电影节展,数量居亚洲第一。统揽国内各类电影节展并与国际电影节展、优质电影节展进行比较寻找差距,不难看出其中的优势、差距与问题。笔者意图通过比较、思考,给出建议,把握好新时代的特征和走向,运用好丰厚中华文化传统的底蕴和中国影视市场的巨大吸引力,通过电影节展把电影文化与产业作大作强。

关键词:电影;节展;定位;作用

一、国际与国内电影节展现状

国际第一个电影节诞生于1932年8月6日。电影节展做为影视事业与影视文化链条上的一环,是为了推动电影艺术,提高电影艺术水准而产生的一项活动。也是为了奖励有价值的、有创造性的优秀影片,促进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并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而产生的一项活动。从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诞生至今,已经有八十多年的历史。目前世界上的电影节共有700个左右,就其性质而言,可分为3种类型:综合型、专业型、地域型。国际电影节展按照内容设置可以分为4种类型:A类:竞赛型非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但没有具体的主题。包括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等。B类:竞赛型专门类电影节。电影节以竞赛为主,有具体的主题。比较知名的有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西班牙锡切斯电影节,瑞典斯德哥尔摩电影节。C类:非竞赛型电影节。不以竞赛为主,以电影展映为主。最有名的是多伦多国际电影节,还有奥地利维也纳国际电影节。D类:纪录片与短片电影节。包括德国奥伯豪森国际短片电影节,俄罗斯圣彼得堡国际电影节和西班牙毕尔巴鄂国际纪录片和短片电影节等。我国(包括台湾地区在内)有近20个电影节展,数量居亚洲第一。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位居第5。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中国珠海电影节、中国长春电影节、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香港国际电影节、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新近崛起的几个影节展包括:FRIST青年电影节、重庆青年影展、杭州亚洲青年电影节、天津青年影展等。其中特别要说的是青年电影节展,作为区域型电影节展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林林总总,难以数计。虽绝大多数都无缘国际电影节展的层次,但却在电影产业、电影文化、电影经济发展方面都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值得特别书写一笔。回顾电影节展的历史,根据转型的关键时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2年威尼斯电影节到1968年的戛纳电影节,这是电影节展组织形式的奠基与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以独立组织电影节展为特征,电影节展既是电影艺术的保护者也是电影工业的推动者,到上世纪80年代结束。第三阶段也就是现在进行阶段,电影节展正在被彻底专业化和产业化。统揽国内各类电影节展并与国际电影节展、优质电影节展进行比较寻找差距,不难看出其中的优势、差距与问题。优势在于新立项目众多容易成长出有影响力的品牌、巨大市场潜力遇到文化经济大繁荣发展的新时代、政府可以在其中发挥很大的影响与助推作用。差距则体现在国际影响力和经济产业发展方面。问题主要在于定位偏差和商业开发不足。中国电影节展名目众多,却少数几个具有些许存在感,其他则大多让受众没有印象、没有感觉。有人说中国电影节展的虚与实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从实的方面说,评奖缺乏权威难以服众。从虚的方面说,仪式感崇高性弱于娱乐性明星秀。

二、电影节展项目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

电影节展的作用涉及范围非常宽泛,从意识形态到商业领域,从行业发展到国家意志,均有所体现。之所以专门对电影节展项目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进行表述是因为所有作用几乎都不可回避城市在电影节展项目中的重要载体作用。扎根受众、深耕文化,体现城市文化温度。以上海国际电影节为例,政府从指导变主导,把电影节办成一个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追求的是大众满意是品牌内核是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亚洲范围内取得更多的话语权来服务。一个电影节展是否受到好评,其中重要指标之一就是受众满意。好的电影节展一定会对观众的品味有所培育和提升。好的电影节展一定可以要传播主流、多元的文化价值观。好的电影节展一定以电影为本、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令人温暖。传承经典、呵护创新,提升城市文化高度。通过办节展可以很好的推动电影遗产的保护与优质文化与精神的传承。多地的电影节展都有主题或艺术家回顾展、经典影片修复展等版块。通过办节展可以聚集适合助推产业发展的元素。在布局中完成对未来电影的担当,努力呵护电影新人,鼓励创意创新,保护电影良性发展态势。“谁关心人,谁关心未来,谁就有发展。”例如,忻钰坤和文牧野是从FIRST影展走出来,前者已经有两部电影长片大规模公映,而后者则是总票房超过30亿元的《我不是药神》导演。张猛是从上海国际电影节中走出来的,作品《钢的琴》曾斩获国际大奖。搭建平台、广泛吸引,刺激城市经济发展。电影节展源于一战之后的欧洲,其疗愈精神和刺激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今时今日,电影节展经济的作用在我国日益得到认可和重视。世界各地的电影节展的资金通常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政府的资助,二是所在地地方政府的税收减免、返还或其他补贴,三是自身运营收入,包括票房、广告、交易等。之所以电影节展层出不穷,一年一度,也都源于电影节展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比较明显的拉动作用。如,餐饮、住宿、旅游、购物等。加强交流、形成媒介,找准城市未来定位。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将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意识形态机器,而影视产品就属于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影视作品和影视产业的控制和推广也意味着国家权力与意志的体现。再者,文化定位是城市营销策略的核心,是一个城市的“立城之本”。一个好的电影节展应该是城市文化版图的一部分,是为参与者创造近距离了解城市文化的契机,是老百姓喜闻乐见、欣然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是城市形象整体展示的文化载体与社交名片。它调节着不同的文化需求,张显着区域文化魅力。西宁因为FIRST影展而备受瞩目,世界多个电影节增设“中国电影展映单元”则主要源于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不懈交流。所以,它是一个平台,更是用文化的方式参与和推动城市发展走向的一种媒介。

三、电影节展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思考

差异化是生存的根本。例如,上海国际电影节经过多年探索,现阶段定位为:崇尚创意与多元,注重艺术品质,扶持独立电影,发现电影新人,兼顾艺术与商业。FIRST青年电影展致力于推广青年电影人早期作品,鼓励评奖为主。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秉承“青春激情、学术品位、文化意识”的宗旨,坚持“大学生办、大学生看、大学生拍、大学生评”,奠定了不同于其他电影节的独特品格。天津青年影展则在国内首个推出面向海归电影人才的扶持方案“梧桐计划”。借鉴成功模式去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依据自身定位从国际知名电影节展的成功模式进行学习借鉴。大致可以提炼出三种维度与典型,侧重文化功能的佛罗伦萨模式、文化与商业功能并重的法国戛纳模式、侧重商业功能美国奥斯卡。佛罗伦萨国际纪录片电影节由一群专家、学者创办,七个组成单元围绕竞赛、回顾、研讨展开,不设交易市场,经费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与私人机构赞助,目的在于影视文化的研究、交流与推广。戛纳电影节被誉为“世界电影之窗”,既鼓励艺术创新,为国际影视界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提供角斗场、培育新生力,也积极促进影视产品交易,搭建国际影视产品的博览会平台。这些从其机构设置、活动单元、评奖标准、资金来源、人员结构都可以反映出来。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主要活动内容包括:举行各奖项的提名活动、举办各奖项评奖活动、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电视台实况转播。虽然组成单元没有设立影片交易部分,但其充分依托好莱坞的电影产业、选用大量电影工业与商业精英做为评委、评奖规则屈从票房收入、奥斯卡商业品牌挖掘充分。发展艺术电影及院线。遵循“主旋律、艺术类、商业类”的不同定位,艺术电影主要包括:低成本的独立制作影片、有定向目标的小众型影片、手法前卫的先锋电影等。纵观欧美电影放映市场,除主流商业院线外,还有一条不可小觑的“艺术院线”,在邻国日本,也有一条“岩波艺术院线”以民间的方式探索生存着。中国的艺术电影在商业院线下不能获得良好的生存空间,其应有的艺术价值也得不到充分体现。加之中国院线缺少个性与特色,因此艺术电影院线或院校院线思路值得重视与探索。在市场资源配置方面,应当发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特性,相互补充、相互辅助、相互促进。让电影节展回归电影。电影节展应当摒弃壮丽的外观,回归电影文化本身的夯实与推进。威尼斯电影节从第69届开始,明显减少参赛片数量、不依赖好莱坞明星、重启电影交易市场、提供影片在线观看的种种做法,直接印证了主席阿尔伯托•巴巴拉所主导的“电影节不能只是一个名流走秀、靠大碗撑场面的舞台,应该让电影节回归电影。”这一主张在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倡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依然十分契合,值得借鉴与思考。再者,中国因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出现了网络大电影、微电影等新型电影产品模式,极具自身特色,需要国内的电影节展给予关注。探究发展机制的建设。中国电影节展文化发展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迄今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环境建设方面都显得稚嫩。在理论研究方面,除部分高校从理论层面对上海国际电影节等电影节展文化进行了少许研究外,鲜有产业实践层面的专业研究与分析论著出现。在政策支持、氛围营造、市场适应方面都明显不足。未来如果要通过节展的方式助推影视产业和区域文化发展,那就需要提前做好研究、税收、宣传、市场等方面的统合布局工作,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真正达到预想效果。积极整合各方的资源。目前为止,绝大多数的电影节展的成功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支持力度决定电影节展的起点与可能到达的高度。因此,积极争取政府资源的最大支持并恰当进行运用是非常重要的。最佳的政府资源主要用于宏观管理层面,前后期以政府名义进行社会的宣传与号召,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中期确立意识形态安全范式并保持其稳定性。全过程通过税收、优惠政策等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影节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国内的电影节展要发展更离不开国内外影视行业的深度参与。因此争取行业资源的关注与支持是电影节展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利用行业资源提升节展的专业性、行业认同度、社会号召力,同时达成不同层次的合作与联系,起到内引外联的作用。电影节展通常由专业的常设机构或传媒公司承办,所以筛选优质承办机构也是电影节展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在注重分工与合作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将工作精准细化,将专业的工作交给专业的优质机构去运作。如:各种专业的营销策划公司、咨询公司、翻译公司、公司、广告公司等。电影节展通过市场化的中介机构运作,提高服务的专业水准,满足影片公共展播,影片评选,公共与专业论坛特别是影片市场交易中的各种需求,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所有的电影节展都会把发掘和培养影视行业各专业方向的人才为己任,越来越多的电影节展在竞赛和展映的主单元外,开设创投单元和训练营计划。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催化下,温哥华电影学院落户上海,成为影视文化全产业链条上人才培养方面很重要的一环开国内先河,成为经典案例。即使如此还是可以看到在电影节展的策展方面的专业人才依然非常紧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影视策展类课程或专业将越来越多的得到普及。除影视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外,节展工作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尤其是一支庞大的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对于志愿者培训通常要经过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地培训、岗位培训几个环节。在对其进行管理的诸多环节中,岗位配置、运行监督、效果评估是重要环节,激励机制建设是必要保障。能够将荣誉与学校奖励和社会就业相互联动是最理想的结果。新的时代是追求发展、和平、和谐和美好的时代,新的时代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面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社会化的态势,我们要把握好新时代的特征和走向,运用好丰厚中华文化传统的底蕴和中国影视市场的巨大吸引力,通过电影节展把电影文化与产业作大作强。

参考文献:

[1]杨晓娟.《我国电影节管理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王甜.《中国艺术院线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年.

作者:李青  单位:天津青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