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

摘要:受限视角又称为有限视角。从全知视角转化为受限视角,是现代叙事的一个重大特征。和全知视角相比,受限视角与个体认知的契合度更高,也更容易让受众产生代入感。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主要有三种:单人受限视角叙事,多人受限视角叠加叙事,多人受限视角分环节叙事。

关键词:受限视角;全知视角;剧作

一、视角的两大类型

(一)全知视角

全知视角又称为“上帝视角”,是一种传统的故事叙事角度。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可以进入任何一个人物,任何一个事件,任何一个场景。其特点是叙事自由,不设任何限制;但它有个致命的缺陷:当电影采用全知视角时,观众的代入感不足。原因何在?如果我们将“上帝视角”转化为镜头,会发现其视线角度类似于大视野的俯角,即“上帝视点”。用这样的角度去看,故事中的人物皆如蝼蚁。这种高高在上的角度,拉开了人物和观众的距离,很难让观众对故事中人物的境遇感同身受。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传统而傲慢的叙事方式遭到冲击。14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期,欧洲产生了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人性的觉醒和自我意识的复苏,文学领域开始出现了由全知视角到受限视角的转变,甚至出现了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视角是典型的受限视角。如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于1847年出版的《简•爱》,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出版的《月亮与六便士》,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于1951年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于1984年出版的《情人》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第一人称叙事小说。

(二)受限视角

受限视角又称为有限视角。深究受限视角给人带来的心理感受,我们试着将受限视角转化为画面,会发现,和“上帝视点”相比,其视线高度和角度已从高处着陆,和故事中的人物形成平视角度,能够引导读者和观众从他(她)的高度和角度看世界。受限视角没法像全知视角一样上天入地,它的叙事是不自由的。这是它的缺点,但也是它的特性,是它得以和受众产生共鸣的关键点。个体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带有不同程度的偏颇,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和全知视角相比,受限视角与个体的契合度更高,也更容易让受众产生代入感。

二、受限视角在电影剧作中的运用

(一)单人受限视角叙事

单个受限视角支撑全片叙事,一般有两种情况。

1.叙述者本身就是主角

大多数悬疑片、恐怖片、惊悚片都属于这一类。影片在故事中选取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未知者作为主视角,有层次地营造恐怖,制造悬念,探求事件的真相。在这里,认知受限反而成为了受限视角的优势,如电影《搏击俱乐部》《心慌方》《电锯惊魂》《致命ID》等。其中有一部电影不能不提,就是《小岛惊魂》。和一般的恐怖片一样,电影《小岛惊魂》的视角是受限视角。影片前大半部分都在制造各种悬念误导观众,格蕾丝母子正遭遇到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困扰,貌似还有个叫维特的小男孩。而最后真相揭开,我们才知晓,真正对别人造成困扰的,不是维特一家,而是不愿离开旧居的格蕾丝母子的幽灵。和以往的恐怖片不同,电影选取了反向的视角,在观众对幽灵母子充分代入后,剧情反转,观众猛然抽身间离的同时,其感受到的心理冲击达到了最大化。《灵异第六感》《空难乘客》等都属于这类影片。

2.叙事者只是线索人物,主角另有其人

在这一类影片中,叙事者多为线索人物。影片通过他们的视角,从侧面去塑造主角。这样一来,既能让观众对故事产生代入感,又保留了主角的神秘感。主视角的选择,会影响影片的气质,甚至成为决定整部影片成败的关键。电影《莫扎特传》就是这样一部凭视角取胜的影片。在伟人的传记片中,如果采用他者作为主视角展开叙述,通常会选择其追随者的视角,但《莫扎特传》选择了一个嫉妒者萨利埃里的视角。他最清楚莫扎特的才华,但与此同时,在众人面前贬低和加害莫扎特的人也是他。通过这样一个充满矛盾的视角展开叙事,无疑让莫扎特这个英年早逝的音乐天才的故事更具戏剧张力,他绝世的音乐才华,他身处险境而不自知的天真,无不让人扼腕叹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萨利埃里这个视角,这部影片的魅力会大受折损。在不少电影中,主视角的选择还具有表意性。和伟大的原著小说相比,新版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改编还是有出挑之处,对卡洛维身份的改编就是其中一处。新版电影中,他是作为一个病人出场的,盖茨比的故事在他心理治疗过程中被带出。和盖茨比有关的经历,导致了他的厌世。盖茨比的故事,被他以一种自我疗愈的手法写了出来,他还在盖茨比的名字前加上了“了不起”的前缀,他成为了盖茨比重新定义者。这个时代的荒诞、空虚、无情,导致了盖茨比的悲剧,而这也是卡洛维的病因。从一个“时代病人”的视角带出以盖茨比为代表的一个旧时代的长情,更具有反讽色彩,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力度也更大。

3.故事视角和经验视角的交织

单人视角包括故事视角和经验视角。故事视角身在其中而不自知,是受限视角;经验视角是已经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从回忆的角度去叙事,接近于全知视角。由费穆导演,1948年上映的《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影史第一片”。作为第一部中国式心理电影,《小城之春》在叙事角度上颇具独创性。影片虽然是周玉纹的第一人称叙事,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是她的两个视角:经验视角和故事视角。周玉纹的全知视角大都通过旁白完成,带着对回忆淡淡的感伤;她的受限视角则是通过故事中的她来带动。1999年上映的美国电影《美国丽人》,以一个大视野的俯角开片,镜头运动是具有开始感的降,配以男主角的旁白:“我叫赖斯特•班宁,这是我的家,这是我的街道,这是我的一生,我今年42岁,一年之内,我就会死。”到片尾的时候,这个旁白又配以大视野俯角的镜头出现了:“所有的美就像雨水一样洗涤我,让我对我这卑微愚蠢的生命在每一刻都充满了感激……”不过,这回的镜头运动是具有远离感和结束感的拉升。这时候观众才明白,整个故事的讲述者是赖斯特•班宁飞升的灵魂。和《小城之春》一样,《美国丽人》的男主角也是双视角:经验视角和故事视角。他灵魂视角便是经验视角。

(二)多人受限视角的叠加叙事

受限视角具有叙事不自由的特点,甚至带有叙事者本身的立场和偏见,在某类剧作中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也有多个受限视角叠加,或受限视角为主、全知视角为辅的情况。由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改编,黑泽明导演,于1950年上映的电影《罗生门》,是多视角叙事的经典。对于同一个事件,影片用强盗、女人、武士、樵夫四个人的受限视角进行了叠加叙事。每个的版本都不一样。强盗强调了自己的英勇及对女人的魅力。女人强调了自己的柔弱和贞烈。武士强调了自己对名节的珍重。樵夫的叙事也许相对客观,但却把自己偷了武士匕首这一环节抹去了。影片最后并没有用全知视角揭示真相。观众只能在四个人叙述的重影中寻找真相。又或者,这才是黑泽明对真相持有的观点:只要有“人”的视角加入,真相就不可能被重述。如果不是男女双视角,电影《怦然心动》或许只是一部烂俗的爱情片。同一个事件,从男视角和女视角的角度切入,效果完全不一样,有时候甚至是相反的。落差和反差是笑料产生的机制之一,而男女双视角对两人经历的同一桩事件的落差甚至是反差,让这部片子妙趣横生,向观众直观呈现了小男孩小女孩版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使这部电影迅速与烂俗爱情剧拉开距离,成为爱情片中的经典。

(三)多人受限视角的分环节叙事

对重大历史题材而言,如何既能够保证观众的代入感,同时又解放叙事,拉开超宽屏的史诗级叙事?我们或许可以借助他山之石。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大都涉及重大历史题材,如切尔诺贝利核灾、苏联解体等。但她的作品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魅力,并且不失宏大的叙事格调。由明斯克大学新闻学系毕业,从事过记者工作的S.A.阿列克谢耶维奇对重大历史事件有着自己独特的处理手法。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感染人,从叙事技法上寻找原因,多半是因为她利用不同受限视角对大事件进行了分环节叙事,从而重塑起丰富而多维历史大事件。《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里都是与切尔诺贝利相关的个体的第一人称叙述,如没有足够防护措施的救援人员的妻子、现场摄影师、政府官员、科学家、农夫等。诚然,他们对核灾的认知是有限的,不可避免带有个人的局限,但却是鲜活的,能够激起更广博的人文关注。和以往由全知视角接入的大事件相比,阿列克谢耶维奇式的叙事是有温度的,她使那些冷漠的数据变成了鲜活的人语。2006年上映的优秀国产纪录片《圆明园》对视角的处理,让它超脱于传统纪录片的全知视角。影片时间跨度由清王朝建立,圆明园修建,到圆明园被毁,清王朝灭亡,长达两百年。其中涉及的人物和事件纷繁芜杂。就算从受限视角介入,可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大。如清朝皇帝和皇家建筑世家雷氏家族,虽然说这两个群体都伴随清王朝走过了两百年的历史,但无论哪一个都有局限。如果采用清朝皇帝的视角,很难观照到同一历史时期西方的发展,从而揭示清王朝之所以灭亡的原因。而如果采用雷氏家族的视角,局限性就更大,因为圆明园不是一个纯粹的建筑概念,而是历史概念。纪录片《圆明园》最终采用了以受限视角为主,全知视角为辅的叙事策略。影片以受限视角作为主视角结构全片,从一批身份特殊的群体———传教士、牧师的视角介入,实现历史的代入感;全知视角以插叙的方式插入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为何要选取“上帝的使者”这一群体作为主视角?首先,他们贯穿了圆明园的各个关键阶段。其次,他们既非清政府,也非英国官方,和其他受限视角相比,他们相对中立和客观。因此,他们对圆明园之美的赞叹,对圆明园被毁的扼腕,更具说服力。影片还在序幕中用文学家雨果的话呈现圆明园之美,并在尾声用雨果的话谴责英法联军之恶。文学家所具有的某种独立性,与传教士、牧师相得益彰。最后,与全知视角相比,他们的视角更感性、细腻。麦基在日记中写道:“……一群各种肤色的军官和士兵,蜂拥而上,在一座充满了珍宝的城市里为所欲为,这副情境只有吞食大麻的人,才能想象得出来。”这种私化的感触,是全知视角不具备的。总而言之,从全知视角转化为受限视角,是现代叙事的一个重大特征。全知视角全知全能,但和受限视角相比,它无知无觉,不悲不喜。而受限视角则契合了人类的感性和弱点。从全知到受限视角的转变,从本质上来说,是电影对观众个体的尊重,也是对人性的尊重。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麦基.故事[M].周铁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6.

2.[白俄罗斯]S.A.阿列克谢耶维奇.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M].方祖芳,郭成业译.广州:花城出版社,2014.

作者:潘小楼 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