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电影艺术发展的新动力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摘要:影像材质科技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时代,分别是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时代。不同的时代,所制作的电影具有不同的特点。给观众带来的直接感受就是,体验到了高清晰,高保真,高质量的画面和声音。制作工艺更加高效便捷,有效降低了制作成本,提高了影片质量。同时,也提高了观众的鉴赏能力和标准。观众对电影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停留在故事层面,而是要求把故事和高科技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一种更加完美的视听体验,这也将成为今后电影的一个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材质;电影
1不同时期影像材质的应用特征
最早能够记录影像的材料是胶片,它是根据化学和物理原理制成的感光材料。胶片的发展分为黑白和彩色两个阶段。由于其光学成像原理特性,无论是黑白还是彩色,都能够清晰、真实地还原记录对象。胶片成像的后期处理也十分重要,需要经过冲洗、显影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才能完成。所以,后期的设施设备、所用材料以及操作工艺,与胶片最后的影像质量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另外一种记录影像的材料是录像磁带,它由包钴磁粉及金属磁粉制成,主要用于摄像机的拍摄。磁带的优势是能够直接成像,携带方便,便于传输、且能多次使用,也无需经过后期加工和冲印。但磁粉却容易脱落,不易长期保存,无论是转录或反复使用都会造成损失。影像的清晰度也大大低于胶片。再一种记录影像的材料便是今天的数字硬盘,它是用数字技术记录影像的储存介质,由铝、玻璃和铁等磁性材料制成。其特点是体积小、容量大、清晰度高,无损失、成本低,易存放、易携带、易操作,还可以反复使用和直接记录影像。当今,数字硬盘已经取代胶片和磁带等介质,被广泛用于拍摄电影、电视剧及各类电视节目中。再看记录声音的材料及发展。由于声音进入电影的时间较晚,早期的电影都是现场配乐。在中国,1934年拍摄影片《桃李劫》时,声音才算是真正进入电影,并拉开了有声电影的序幕。最早纪录声音的材料是蜡盘、钢丝、化学感光材料等。其动态范围小、失真率高,信号不稳定。即使是发展到电声录音时期,其频响范围也仅在100—8000HZ之间,并不能完全记录和还原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到了二、三十年代,磁带逐步替代了钢丝材料。磁带的动态范围宽,特别是全频带录音,能把频响范围提升到了14000HZ之间,改善了高音区的音质和失真问题。磁带易携带、易编辑操作,用磁带记录声音的时间最长,将近60多年的历史。但磁带和录像带一样,不易保存,受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数字录音技术出现后,使用了新的记录声音材料介质,把声音以数字形式储存在磁带或硬盘。数字硬盘材质容量大、动态宽、无损失、高保真、体积小、成本低,可以直接记录,并可以反复使用,其频响范围达到了20—20000HZ之间,技术指标完全能够满足记录不同声音的需求。再看视频和音频设备的发展。视频没备主要指摄影机、摄像机、以及后期冲印、调色、及加工洗印系列设备。摄影机主要用于拍摄电影,它是以胶片为载体来记录影像。由于它是用光学原理记录影像,所以清晰度高,成像质量好,几乎可以百分之百记录和还原拍摄物体。不过,所用的胶片成本也相当高。电影通常是按照1:8、1:15或1:30的比例去拍摄,每本胶片能够拍摄4分钟。一部电影至少需要上百本胶片。如果想缩短拍摄比例减少成本,就需要摄影师、导演都具有相当丰富的技术和经验。摄像机主要用于拍摄电视剧和电视节目,它是以录像磁带为载体记录影像。由于是电子信号原理记录影像,其清晰度远不及摄影机。设备体积大而笨重,操作不便且体力付出大。根据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固定式,专门用于演播室拍摄;二是便携式,主要用于各类节目的外景拍摄;三是半移动式,多用于现场实况拍摄。数字高清电影摄影机专门用于拍摄电影。其设备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操作简便,编辑流畅自然,色彩还原度好。还可以直接在设备上记录和储存信号,比如,像PanavisionDXL8k数字高清摄影机的分辨率已经能达到8192×4320指标,完全能够真实记录和还原拍摄物体。音频设备主要指用于记录声音的设备。早期的音频设备都是模拟设备。包括开盘磁带录音机、多轨调音台、混录台、功率放大器、混响、延时效果器、监听音箱等。其体积大、操作复杂、且故障率高。数字音频设备出现后,其体积小、灵敏度高、音质好、保真度高、功能强大、做工精细,操作简便,极大提高了录制和编辑效率。如今,在专业领域中数字音频设备已经取代了模拟设备。放映设备。电影放映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放映设备;二是放映设施与环境。放映机的品质决定放映的画质;设施与环境决定放映效果。早期的35毫米、70毫米胶片放映机虽然色彩好,成像稳定,但是它的体积大、放映噪音大,重量重、难操作、且断片故障率高。随着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发展,如今的影院大都已经改造为数字影院,放映设备也更新为高清数字放映机。高清数字设备影像清晰,色彩细腻,和胶片放映画质无差别。而且磁盘介质无磨损,易保存、无需拷贝,易于传输和发行,大大降低了放映成本。目前,国内大部分数字影院放映影片的清晰度已经达到2K国家标准;部分影院的放映影片的清晰度达到了4K,获得了更加完美的视觉效果。还音系统。早期的影院是单声道还放系统,音质差、噪音大声音不平衡、失真率高。加之,影院的吸音材料作用也很小。所以,观众在听觉上的要求很低,只要能够正常出声即可。如今,还放系统已经全部升级改造成为5.1、7.1立体声或杜比全景环绕声系统。大大增强了声音的空间感、临场感和真实感。使得声音更加富于表现力,也使得它在电影中的表现地位更加突出。标准影院还都建有大型、中型、小型不同规模、不同技术参数的观影厅,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放映厅的总体设计,包括声学、建筑材料,专项设施都是依照国家最新标准而建。放映环境和设施材质的改善,不仅增加了观众观影时的舒适感,更重要的是能得到一次全方位的视听体验。
2影像材质数字技术带来的新变化
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明显提升了电影的影像质量。今天的数字高清介质分辩率和胶片的清晰度相比已无差别,而且,数字技术色彩处理要更具优势。世界上最大生产胶片的柯达公司的倒闭,终结了胶片的历史使命,彻底告别了胶片的辉煌时代。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也使电影的前期拍摄到后期制作减少了大量时间。缩短了制作周期,降低了制作成本。尤其是后期编辑和制作快捷而高效,加速了电影制作的整体进程。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减少了放映故障。今天的数字电影已经不像胶片时代,放映中经常会出现断片、卡片、抖动;或是由于磨损、划痕等因素造成的影像模糊,以及声音颤抖、严重失真等问题。而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清晰明亮、色彩鲜艳、声音逼真、稳定流畅的画面。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开辟了电影艺术创作的新思路。比如说特技、特效的设计。从硬件功能和技术处理上来看,可以说只要能够想得到就能做得到。在《流浪地球》、《战狼2》、《红海行动》等影片中,特技特效的设计和成功运用就是最好的印证。高科技手段在电影中的成功运用,不仅增强了电影的观赏性、可看性和趣味性,也使中国电影特技、特效运用技术迈进了世界同行的先进前列。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使观影方式的选择愈加多样。既可以在院线影院、剧场、私人影院、和电视中观看;也可以在电脑、手机、平板等终端上观看。通过电视观看。许多电视机中带有专门的电影频道或高清电影频道,还自带许多片源可供点播。在声音方面,许多电视还带有杜比立体声环绕系统。这些新功能和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观众即使是选择在家中观看,也能够获得满意的视听效果。通过终端设备观看。如,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这种方式十分方便,在地铁、公交、公园、咖啡馆、图书馆、甚至乘电梯或候车时都可以随时观看。而且,设备能由自己控制,不受时间限制。也正因为如此,成为了年轻上班族的首选方式。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扩大了电影制作的群体。拍摄电影不再是仅是专业人士和公司的专利,只要拥有数字影像材质设备,无论是个体还是单位,在获得相关部门的许可下,都可以进行电影的拍摄和制作。比如,近年来在网站上播放的短片类电影—微电影,许多优秀作品都是出自于非专业人之手。其内容集中简练,时间节奏紧凑,获得了很高的点击率和好评。微电影尤为适合年轻人在手机、平板和电脑上观看。微电影的出现不仅丰富了电影类型,还创新了电影的叙事方式和叙事结构。其灵活多样的表现方式,紧贴现实生活的表现主题,深受年轻观众的追捧,且逐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观影群体。但是,微电影毕竟受到内容、时长、设备和观影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制作质量、观看效果自然无法与院线影院相提并论,更谈不上与之形成竞争。院线影院依然是观影的主要选择场所。院线影院观众的层次、结构和年龄最为多样,涵盖了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年龄段。观众走进影院的目的十分明确,不仅是要看影片内容和情节,还要从中获得一种高科技的视听感受。特别是观看一些动作类大片,影院的效果是其它环境所难以企及的。此外,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也进一步突出了电影的高科技特性,只有走进影院才能获得这种体验。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还催生了许多新的艺术创作手法,丰富了电影的表现功能和增强了它的表现力。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鉴赏能力和标准。当下,观众对一部电影是否认可,已不再仅仅是停留在讲好故事的层面,而更看重的是如何把故事和电影的科技元素巧妙地融合起来,用不同的艺术处理手法,使得电影能够得到更加全面、更加完美的呈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像材质数字技术的运用,不仅是材质和设备技术上的进步和飞跃,更重要的是为电影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思路和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艺术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可以据此判断,今后的电影制作,尤其是科幻、神话、动画及动作类题材的作品,科技含量和艺术处理手段会越来越丰富,拍摄和制作水平会越来越高,内容和效果也会更为引人入胜,从而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入影院,这已成为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解相吾.数字音视频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2]詹青龙,袁东斌,刘光勇.数字摄影与摄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3]韩宪柱.数字音频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作者:王曦 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