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分析

摘要:在美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其中出现了诸多的华人形象。这些华人形象由最初的单一呆板逐渐变得丰富和多元化,内涵也更加积极,这也间接地反映了华人形象在美国民众心中的转变。本文首先就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研究做了简要梳理,然后从女性形象和男性形象两个角度对华人形象做了详细论述,阐明了华人形象的显著特点以及形象的变迁过程。

关键词:美国电影华人形象多元化

一、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研究

(一)美国电影中华形象的分类研究

孙萌在《“她者”镜像: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女性》一书中,以华人女性形象的塑造为切入点,将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进行了15种划分,认为呈现同质性和相似性形象都是通过好莱坞根据狂热、厌恶和友善等态度所进行的“建构”和“想象”,通过“她者”发映了西方人对华人的欲望和恐惧,从而服务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吕毅在《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分析》中,认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主要有四种风格:知性漂亮的天使型、缄默柔弱的家庭主妇型、低下地位的女仆和情人型、刻薄反叛的恶魔型;赵富霞在《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正面角色和形象塑造》中,分析了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角色的发展,前期多是一些负面的女性角色,而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电影对华人女性的角色与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女英雄和职业女性等正面形象也越来越多;姜智芹在《傅满洲与陈查理: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中认为,虽然在好莱坞存在“恶魔”和“模范”两种形象的区别,但傅满洲与陈查理都普遍缺乏男子汉气概,是“性化”、被“阉割”的华人男子;余宏在《从种族歧视到文化政治:好莱坞电影中“黄祸”形象的转变》中,对20世纪好莱坞电影中华人形象同新世纪中华人形象进行对比,认为华人形象由恶棍变绅士的主要原因是有利可图。

(二)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整体研究

在美国早期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展现存在很大程度的片面性,甚至有些只是美国电影人的胡思乱想,在华人形象的塑造上呈现出显著的单一性特点。早期美国电影如《娇花溅血》《阎将军的苦茶》《大地》《傅满洲博士》《陈查理》《龙年》等,这些电影主要体现了20世纪各个阶段美国电影塑造的华人形象,充分展现了华人形象的单一和呆板的特点。美国电影中所出现的华人形象还未被通过文本细读方式进行解读,只是在原有框架上进行提及。进入21世纪,我国电影人也越来越多地进军好莱坞,其中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且这些影片在质量和数量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是20世纪所不能比拟的,如成龙、巩俐、章子怡、李连杰和周润发等,这些华人演员都出演了一些好莱坞的电影,且获得了不错的评价。一些好莱坞美国电影中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华人面孔,华人演员也越来越受到美国导演的关注,并在电影中饰演相应的角色,如在《变形金刚4》中有李冰冰等华人演员出演,《云图》中有周迅出演、《敢死队2》中有李连杰和余男出演等,这些都说明在21世纪的美国电影发展中,华人形象的塑造逐渐朝着多元化和丰富化的方向发展。

二、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

(一)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的形象

在美国电影中,对华人女性形象的构建呈现出了显著的东方特点,一般出现的华人女性有着艳丽的外表,富有东方神韵,如柳叶眉和丹凤眼等,其中刘玉玲就是华人女性形象的代表,但在美国早期电影中表达的通常是东方的贫穷和衰败的形象。在美国电影早期,中国所在的东方是西方想象和凝视的对象,此时电影中呈现的中国主要是西方人语境下对中国惯有的想象,此种想象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这种想象并不是真实的中国女性或者中国人,而是幻想中的形象。如对“龙女”妖魔化形象的塑造,在《巴格达大盗》中呈现中国女奴隶和《上海快车》中呈现的妓女等,都可以称作“龙女”。在美国电影《大地》中,尽管有一些部分展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和朴实,但是电影中大多数的场景都反映出社会的腐朽和迷信,这也造成了国外民众对东方印象的很大曲解。20世纪90年代末期及新世纪后,随着东西方了解的日渐加深,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女性形象体现了美国电影人新的认识和审视,进而较为公平和客观地在电影中对华人女性形象进行塑造,而华人女性形象也逐渐呈现多元化的变化。如在美国电影《喜福会》中,传统的中国父亲形象发生了变化,并没有以前中国式父亲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形象,而在影片中女性成为家庭的主导部分,影片中的所有母亲角色在面对困难时呈现了不畏艰难的性格。影片形象地刻画了林多阿姨这一华人女性形象,为了摆脱自身身份,让女儿不像自己受难,不顾一切要去美国发展,这都体现出她新时代女性的开拓进取和无所畏惧。

(二)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的形象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形象。20世纪初期,由于存在着对东方世界的向往,美国电影曾将华人男性塑造成为东方的白马王子,如在美国电影《娇花溅血》中就塑造出了温柔和女性化的华人男性形象。与《娇花溅血》不同,因为美国19世纪末期出现的大规模驱赶华人劳工的运动,存在“黄祸”意识,导致美国电影更热衷于把华人想象为对白人存在威胁性的他者。在20世纪初期的电影《阎将军的苦茶》中,描述了中国军阀中的阎将军和西方女子跨种族的恋情。阎将军是好莱坞塑造的华人形象中一个重要角色,有学者将其视为辱华电影的代表作。当时华人男性形象,一种是如陈查理一样的善良且没有威胁性的男子,还有一种是如傅满洲一样阴险野蛮之人。傅满洲和陈查理都是好莱坞电影中华人男性形象的重要人物,其也对美国电影中华人男性的刻板形象进行了强化。华裔演员李小龙是第一个尝试打破美国电影中华人刻板形象的演员,他对外国观众对中国形象上的印象转变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尽管至今华人形象仍然主要局限在功夫片,但已使在打破电影中华人形象的单一性、刻板性和性别的模糊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现阶段,华裔演员的面孔逐渐在美国主流的文化环境电影中亮相,如在电影《龙之吻》《尖峰时刻Ⅰ和Ⅱ》《上海正午》和《致命摇篮》等影片中,成龙和李连杰都有参演,也呈现出了不同于传统傅满洲和陈查理的华人男性形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电影在对华人形象塑造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西方人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他们所处国家的文化媒体的偏见。通过美国电影所构建的华人女性和华人男性刻板、单一的印象不断进行消解,越来越多反映独具东方魅力的华人形象会得以真实地呈现,这也体现了东方和西方文化在不断加深了解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刘东媛.当代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J].电影文学,2016,(02).

[2]吕毅.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4).

[3]李天颐.解读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认同[J].电影文学,2013(08).

[4]张文星.20世纪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J].电影文学,2013,(18).

作者:周树涛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