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运用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运用

摘要:名著电影作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要辅助,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趣味性走向严肃文学的探索。在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存在过于依赖名著电影、名著电影运用不当、教师未进行精细筛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坚持以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名著电影;外国文学;高校

移动互联网时代,视觉文化普及,文学产生变异,学习者不再完全依赖纸质文本,从阅读纸质文学转向阅读网络文学、电子书籍,观看影视电影和短视频等,主要目的也从学习转向消遣和休闲娱乐。碎片化的信息吸引了大学生的眼球,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这导致了很多高校学生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提不起兴趣。新时期如何因势利导,整合各类媒介资源,如视频、图片、音频、网络等,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课堂和课后学习的兴趣,是外国文学课程教学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运用电影丰富外国文学的教学手段并不新颖,但是如何运用,怎么运用好这个工具,使其符合时代对外国文学教学的需求,须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一、名著改编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传统讲授内容以西方文学为主,西方文学的大范围内又以欧美文学的讲授为核心,在教学方式上主要依循文学史发展脉络,通过梳理脉络,选讲重要作家作品。整个教学过程是以教材、教师、课堂讲授为中心。传统外国文学教学模式有其优势,如脉络清晰、重点突出、知识性较强,但目前社会环境导致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吸引那些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创新能力强的大学生群体。很多教师开始运用电影作为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武器”,看似做到了“寓教于乐”,然而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过于依赖名著电影一部电影大概需要播放两到三个小时,占用了大部分教学时间,相应的,教师就减少了备教材和“备”学生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课堂互动减少、知识性的传授以及文学品读减少,偏离了其文学教学的轨道,而成为“放电影课”。如有的教师在上古希腊文学时,不讲解其文化渊源及背景,只播放电影《特洛伊》、上莎士比亚戏剧只播放电影《哈姆莱特》就完成了该部分的教学。外国文学因其根植于相应的异域文化背景,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着深深的疏离感,理解起来存在障碍。没有做背景解读,没有对影片所负载的风俗、礼仪、艺术、宗教、历史等文化信息做深层次剖析,学生就只能停留在直接的感性认知上;没有做纵向横向的知识疏通,学生慢慢地跟不上学习步伐,渐渐失去学习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学习仅仅依赖于视听享受,而不是阅读文学名著,更不是独立思考,因此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名著电影运用不当,导致文本阅读缺失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有各自的媒介、言说方式和话语体系。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融入了电影创作者的生命体验、价值取向、艺术个性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等元素,同时电影的创作受到电影时间、叙事节奏、拍摄地点的制约,为了拍摄的需要,在改编时必然会对原著内容进行削减、压缩和更改,因此电影只要投入拍摄就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异。因为电影较为直观,学生通过观看影片只会捕捉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把电影看作原著的压缩版。很多教师未做适时引导学生通过影像与文本的对比寻找缺失,或未向学生指出名著电影的局限和文学作品的不可替代性,在这种“速食”心理的驱使下,学生极容易放弃对原著的阅读。如《伊利亚特》中,荷马并未对海伦的美进行正面描写,海伦的美只能想象,但是不同版本的电影改编都直观地展现了海伦的相貌,如果学生完全认可电影中塑造的这一海伦形象,就丧失了文学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当学生以改编电影代替阅读,沉迷于影像,外国文学教学自然也无法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未精细筛选电影资源电影与文学在表现方式上不同,电影是创作者的再创作,必然存在某种创造性的改编,这体现了创作者对原著的理解与阐释,因此并非所有名著电影都是精品,而是良莠不齐。有的教师在选择名著电影时不加以精细筛选,把不符合原著精神的电影引入到课堂中,教学效果不佳。如有的教师选择时下被票房驱使而脱离原著、一味迎合观众趣味的电影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利于学生学习经典和文学教学的开展。有的教师没有把握好原著和电影各自的精神主旨,没有选择与文本有关的片段进行播放,无法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也有的教师没有考虑观影对象的接受能力而播放学生难以理解的片段,学生学无所得。

二、名著改编电影运用于外国文学教学的策略

(一)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外国文学教学要坚持文本教学为主、电影为辅的原则。“教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应明白电影只是一种调动课堂气氛的工具而不是主要资源”[1],“电影资源进入课堂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它以服务文本教学为指归,外国文学教学以文学课程的学习为主阵地,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本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下合理有序地进行,影视教学服务于文学教程,就是要更加突出专业特点,更好地完成课程任务”[2]。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不能本末倒置,以观赏影片替代课堂讲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外国文学课程学习内容,适时引入电影资源,充分发挥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作用和教学辅助作用。如课程学习到莎士比亚作品,古典主义作家、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作家及作品时,由于年代相隔久远、中西文化差异、宗教信仰等原因,学生仅仅依据文本和想象及教师的课程讲解,一方面很难提起兴趣,另一方面也难以进入到小说建构的历史文化情境中。教师此时可适时适量引入《罗密欧与朱丽叶》《巴尔扎克传》《包法利夫人》等电影片段作为教学辅助,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原著故事的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另外一方面也能更好地将学生代入到原著的情境中,实现与作者的隔空对话,达到教学目的。

(二)根据教学内容精选电影片段选择忠实于原著精神的电影作为教学范例。由于版本、质量及忠实于原著的程度不同,不是所有的名著电影都适合作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素材和资源。“教师要有效利用电影资源为教学服务,需要谨慎筛选影片,真正把那些既能成功体现原著精神,又能依据影视艺术本体特征改变而生成的作品带进课堂”[3]。教师在选择影片时,最好选取未进行中文配音的原声带中文字幕的电影以及选取忠实于原著主题和艺术风格的影片,它能够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审美体验和情感涤荡,诱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冲动。例如《简爱》(2011)《雾都孤儿》(2005)《战争与和平》(1956)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范例。选择解读困难的文学经典改编的电影。如俄罗斯文学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再加上文化、宗教、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原因,有的作品阅读起来有一定困难。对于这类文本,用电影的方式能更直观,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如肖洛霍夫的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描绘了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苏联国内战争期间顿河两岸哥萨克人的生活画卷。借助名著改编电影能使学生较为形象、深刻地理解哥萨克的荣誉、气质以及作品中的爱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更形象地感受作品中浓郁的哥萨克风俗气质,感受顿河水和草原的气息。教师在讲解文化底蕴深厚,篇幅较大的作品时,与影片一起进行欣赏,对教学很有帮助。

(三)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在观看电影之时,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去潜心阅读文本,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的英美新批评理论的基本主张之一,顾名思义便是对文本细节的细致分析,其基本做法是回到文本本身,将文本视为独立自主的存在,深入文本语境之中,研究文本中的字、词、句及篇章的内在构成逻辑对文本深层结构及含义的影响”[4]。用比较性阅读的方法将文本细读与电影观赏相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播放影片《特洛伊》时,引导学生对《伊利亚特》进行细读,将二者进行比较,可以发现,电影有意弱化了神的色彩和力量,调整了人与神的关系,将“人”放在了突出位置;在讲授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时,通过文本阅读发现小说使用了多视角复沓叙事的手法此时教师播放影片《罗生门》引导学生理解多角度叙事,在对比阅读中辨析叙事艺术差异。在观影之后,鼓励学生对电影片段或者文本片段进行细致的评论,或影评或读后感,提高细读和品味的能力。外国文学实践教学中,名著改编电影的运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全局把控的能力,掌握文本内容和电影内容,在观看电影之时,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和理解电影在画面构图、场景调度、视点转换等方面的深层意蕴,探索电影在情节设计、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对文本的继承和超越。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论素养,实现外国文学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邢军.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电影艺术的借用与意义[J].教学论坛,2016,(11).

[2]黄晓丽.电影在外国文学教学中的利弊及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5,(12).

[3]王俊虎.论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影视教育[J].电影评介,2007,(2).

[4]日本文学研究中的文本细读法教学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8).

作者:黎月新 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