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张艺谋电影创作模式思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张艺谋电影创作模式思考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张艺谋电影创作模式思考

本文作者:朱江勇、沈宝民 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省霞浦高中

影片《金陵十三钗》是通过一个女孩的视角来讲述一群秦淮河女人的故事,作者抛给了观众一枚“硬币”,书娟与玉墨正是这枚“硬币”的两面:书卷之气(雅),玉殁(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两位女性角色的性格都在发生逆变,都遇到了命运的抉择问题,都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枚“硬币”始终在旋转,如何抉择实在是个大问题,“硬币”倒下的时刻,女人的意义真正地凸显出来。在张艺谋的“女性电影”中,虽然女性角色为着力刻画的形象,但这些“女性角色”也大都遭遇了“男性角色”的围观。作为“第五代”电影人代表之一,张艺谋每创作一部影片都会受到观众与影评人的“追捧”———或称赞、或批评,而成为“主流电影”。特别是他的那些以女性角色为中心的影片。“许多主流电影都是为‘男性凝视’(malegaze)而建构的,即叙事呈现的主要视角是男性的,电影的视觉快感(包括女性身体的奇观)也是主要针对男性。”[2]153“男性的凝视”在这里有“窥视”的意味,这其中不只是张艺谋作为男性的思考和“窥视”,也更多地凸显了大众的“窥视”情结和审美心理。

电影是视听的艺术,有其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蒙太奇是组接“视听”的基本语言,它的“谋篇布局”构成了其在“电影叙事中从故事构思到事件剪裁,从主题确立到本文框架设置的整个过程。”[3]影片《金陵十三钗》的开场,运用了交替蒙太奇的手法。女学生们的逃亡,坐在马车上逃亡的妓女们,美国人约翰在灰色的迷雾中躲避日本兵的搜捕,李教官带领的残余部队与日本兵开战救下逃亡的女学生;然后,这些不同阶层的角色一一被“赶进”教堂。这种剪辑技巧不仅交代了人物、事件背景而且加强了矛盾冲突。在电影的开场,这组蒙太奇语言极易引起悬念,造成紧张、激烈的气氛,能够很快吸引观众注目,有力地抓住了观众的情绪。而在原著小说的开头却叙述了孟书娟的初潮,用一个女孩的紧张不安烘托、渲染了事件背景;然后,小说叙述了英格曼、法比神父,在威尔逊教堂里“迎接”一个个人物的闯入。如果说,蒙太奇语言体现了电影中连贯的“动作性”,那么张艺谋电影中除了很强的“动作性”,还有更加突出的色彩与画面。从电影《红高粱》对红色的情有独钟,到《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的宏大叙事,张艺谋把色彩与画面都综合发挥到了极致。影片《金陵十三钗》中,多次展现了教堂中“五彩斑斓的玻璃窗”:子弹穿过五彩玻璃窗;透过五彩玻璃窗,书娟看到穿着艳丽的秦淮河女人闯入教堂大门;通过彩色玻璃窗,一群花枝招展的女人走进教堂,等等。“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是创作者有意设置的空间场景,但在表情达意上却是丰满而复杂的。首先,通过光线的强弱和色彩的配置构成了画面的造型节奏:画面层次分明,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其次,“五彩斑斓的玻璃窗”这个画面,不仅是绘声绘色的渲染,而且参与了故事叙述;最后,“五彩斑斓的玻璃窗”构成了具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人,生死有时,亦无常。电影中的声音(人声、音乐、音响)具有多方面的表意功能,能够调控影片的叙述节奏、调整画面的时空,有助于扩展画面空间,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它能够加强影片的感情色彩,营造、渲染气氛,“尤其对传达影片的故事信息,它有着画面叙述不具备的阐释和概括功能,而这对组织复杂的情节结构是相当重要的”[4]。我们发现《红高粱》和《金陵十三钗》等影片都运用了画外音的手法,小说创作中“讲述者”的视角是“全知视角”,这种“视角”用代言人讲述几乎无所不能,小说《金陵十三钗》在描写每个故事人物的时候,常常会打破时空,超越“代言人”,收放自如。而电影剧本去描写这些人物的时候,就会受到很大的约束和限制,“画外音”的运用多少缓解了“画面叙述不具备的阐释和概括功能”。从叙事结构上来说,影片《金陵十三钗》画外音的解说,提供了故事的信息、勾勒了人物身份,并定下了影片的基调:自我考验与命运冲突。影片常常利用“孟书娟”的画外音来打破画面视觉空间的狭小,从而使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联为一体,打破了二维画框———银幕的局限。音乐(乐曲)在张艺谋电影创作中有着不同凡响的意义,与著名音乐人赵季平、三宝、谭盾和陈其钢等人的合作,更是丰富、升华了张艺谋电影的视觉冲击力。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音乐对环境和气氛的渲染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小提琴与琵琶在影片中相互对照、交相呼应,让电影中的画面与音乐碰撞出无穷的张力。琵琶的音质粗犷如大漠,韧性中饱含刚强;小提琴的音质细致如流水,柔韧中带有抒情。但是,音乐并不是孤立的,它不仅具有辅助、渲染、叙事作用,还参与到电影戏剧性冲突中。

新千年后,张艺谋电影的创作模式明显与之前的创作有所不同。无论是从剧本创作上,还是制作团队、明星选用上都更倾向于“好莱坞”模式。自影片《活着》在国内被禁后,张艺谋电影的剧本选择以及创作就改变了方法。剧本创作不仅要有商业考虑,还要力求通过政府的审查,由于国内还未出台健全的电影分级制度,张艺谋及其创作团队的决策是在现有体制下正常的策略反应。与《活着》不同,《金陵十三钗》很快就通过了审查,拿到了公映许可证,并又由国家电影局确定,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评选。影片《金陵十三钗》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电影首先呈现给观众的是“逃”,有“逃”就有“救”,因而电影剧本叙述的“救赎”主情节线为:自救———主要是“逃亡”情节,其中穿插李教官们的主动救助,这是电影的开端;呼救———戏剧冲突的主要部分(书娟们与玉墨们的冲突),呼救是一个相互的过程(约翰一进入教堂,陈乔治就问约翰能不能修好卡车),这是电影的中段;拯救———自我内心的冲突(或者救赎),这是电影剧本表达的中心,体现为一个“赎”字:赎是灵魂的升华,是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理解和认可,基本符合“好莱坞”的剧本结构模式。影片中“拯救”主题有多重含义:李教官带领的惨败的军人主动救助教堂的女学生,殡葬师约翰•米勒设法营救女学生,秦淮河女人———“十三”个妓女代替女学生。按照人的常规的价值观,男人去救女人是正常的行为也是应该的,更何况是一群弱小的女学生。如果电影只是叙述李教官以及浪子殡葬师约翰的拯救,并不是一个出彩的故事或电影,而用妓女去救女学生(处女)就使得剧本故事的发挥、创作有了很不寻常的张力。另外,从《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千里走单骑》以及《三枪拍案惊奇》等影片开始,无论是从演员阵容上来看,还是制作特效、费用、宣传上来看,张艺谋电影远都更加倾向国际化制作。影片《金陵十三钗》中的战争特效场面更是由好莱坞顶尖的乔斯•威廉姆斯特效团队制作的,同时片中的殡葬师也是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克里斯蒂安•贝尔来饰演的。制片人邀请高仓健或者克里斯蒂安•贝尔来担任影片中的角色,除了这些演员的演技出色外,更多的应该是商业上考虑,因为“明星是由于作为明星而被关注,而不是由于他们所扮演的剧中角色”[2]83。明星效应在张艺谋电影的创作中越来越凸显,这与“好莱坞”制作模式的“明星制”异曲同工。“张艺谋”导演成为制造明星的“代名词”,即是电影圈内称道的“谋女郎”,被挑选出的巩俐、章子怡、魏敏芝、周冬雨、倪妮等,首先是被张艺谋电影化的“符号”,这些女郎普遍美丽、性感、纯洁、清新。在影片中与之“女性角色”的共同演绎,逐渐被张艺谋塑造成为一种形象化、仪式化、意识化了的“谋女郎”。张艺谋电影创造、成就了这些“谋女郎”,而同时这些“谋女郎”也成就了张艺谋电影。

以上从《金陵十三钗》剧本改编和影片为出发点,分析了张艺谋电影创作以刻画女性角色为主要着力点,影片独特的“视听”风格,新千年后导演、改编的影片大多具有“好莱坞”模式的创作模式。从张艺谋电影创作模式的分析中,我们得到以下启示:其一,剧本创作要真诚地关注社会现实,在选取当下生活题材中,探讨追寻人生目的和意义。其二,中国电影的发展,是立足于本土传统文化下的“国际化”视野的发展,而不只是盲目模仿“全球化”的技术,而去满足感官化的“视觉盛宴”。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