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浅析电影红字的美国文化特性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自从两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民权运动以及国际的推动下已经逐渐向多元主义转变,正是这种多元文化孕育了美国文化中的包容性,再加上美国电影一直都重视商业主义的原则,并把其放置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以至于美国电影不仅仅展现出本民族文化的特性,还对世界各国国家的文化也进行了吸收,这也成为美国电影最为突出的文化性。
基督教文化的重新诠释———《红字》中人性对神性的胜利
《红字》是霍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其故事背景设置在美国的17世纪,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由于知晓了丈夫去世的消息而独自一人来到了波士顿,并在不久后与牧师狄梅斯台尔恋爱,并生了一个女儿名为珠儿。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由于美国的17世纪受到清教的统治,所以根据清教的规章海丝特应被处于死刑,但在狄梅斯台尔的努力下促使海丝特逃过了死劫,但她被佩戴了代表一生耻辱的红字“A”,并在刑台上接受处罚。经过了多次的延误,海丝特的丈夫齐灵渥斯看到了妻子在刑台上,但他并不急于出现,而是暗地里决定要把海丝特的情夫揪出来,于是齐灵渥斯扮演成心理医生不断折磨牧师,最后牧师因无法战胜自己的宗教信仰而把自己的罪行公告天下,齐灵渥斯最后也因为心力交瘁而死了。海丝特带着女儿离开了,最后也孤独地死去了。霍桑认为每个人在上帝面前都是罪恶的,但是人不可能战胜神的力量,所以海丝特的一生都逃不掉红字“A”的罪恶;狄梅斯台尔也因为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而被处死了。在霍桑笔下,在17世纪的美国,每个人的精神支持都是来自于对上帝的崇拜,人们几乎没有自由的思想,更无法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在宗教面前人人都应唯命是从。而小说《红字》被改编为电影后,则对结局进行了转变,在影片中当狄梅斯台尔在刑台上勇于承认自己的罪行时,他并没有被处死,而是赢得了大家的支持,而被仇恨迷失心智的齐灵渥斯独自凄凉地死去。影片在最后部分也呈现了优美的画面,海丝特一家在阳光中尽情欢笑,享受着上帝的恩赐,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电影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改编,以致影片揭示的主题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影片在结尾部分则是揭示清教思想虽然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内心了,但通过自身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使人性战胜了神性,实现了完美的蜕变。随着美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则更加注重精神上的熏陶,于是这些守旧、落后的思想遭到了瓦解,反之则赢得了对幸福人生的积极追求,并在电影中得到了鲜明的展现。
种族主义的重新演绎———《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黑人爽朗的笑声
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叙述的是发生在美国19世纪40年代,两个白人孩子与一个黑奴之间一起开启的冒险之旅。由于白人哈克不能忍受养母对他施行的所谓“正统”的教育,于是他决定逃走,在途中他认识了另一个出逃的黑人孩子吉姆,两人就乘坐木筏到处漂流,并通过他们的视角展现出19世纪美国的百态。小说的结尾部分中还讲述到他们遇到了一个白人孩子汤姆,在吉姆面临危险的时候,两人通过相互合作和智慧终于解救了吉姆,但此时吉姆的管理者沃森小姐已经允许还给吉姆一个自由的生活,汤姆在救吉姆过程中所中的枪伤也逐渐痊愈,小说在三人欢快的交谈中结束了。小说旨在揭示当时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并希求黑人能获得平等、自由的权利。而同名电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原著的改动较为明显,影片把视觉焦点集中在哈克以及吉姆两人身上,结尾处也进行了修改,讲述的是哈克为了救吉姆而受到弹伤,并陷入了生命危机;而吉姆则被卡在树上,命悬一刻。吉姆最后也获得了解救,并凭借他的聪慧和勇敢获得了白人的认可,并实现了人身自由。影片在结尾部分把镜头聚焦在吉姆身上,并且随着他的欢笑声结束了故事。哈克的伤病终于好了,他难以抵挡内心中的喜悦把衣服甩上天空,奔跑在一片青翠的山水之间;吉姆则穿了一身整齐的衣服,他满心高兴地看着哈克尽情奔跑,不禁发出爽朗的笑声。于是整个白人庄园里全都充满了笑声,同时也飘荡在观众的心里。导演正是通过利用电影技巧,把画面逐渐拉长,并营造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情节画面以及一个震撼心灵的声音,从而使影片收获了唯美的视听效果,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影片通过这种匠心独运的设计来一步步深化原著中揭示的主题内涵,并凸显出影片的时代特性,影片展现了美国的一段特殊历史,几乎从19世纪中叶以后到20世纪末期,黑人都在为自己的自由和平等权利而不断发起抗争,美国社会上充斥着民族矛盾,而吉姆最后赢得的胜利也宣告着黑人民族的胜利,他那爽朗的笑声不仅是表现出他自己的情感,也代表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情感。
个人主义的全新定义———《永别了,武器》中战争与我永诀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一部杰出的小说作品,小说的故事背景聚焦在美国的一战期间,并以爱情为主题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小说男主人公亨利原本是中尉,由于受伤就被转移到医院救治,并与来自于英国的护士凯特琳•巴克之间产生了感情,但是由于战争的紧迫性,两人不得不分离。但由于战士们的厌战情绪日益浓烈,亨利也逃离了战场并带着凯特琳离开,想寻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生活。他们终于来到了瑞士,并在这里快乐地生活了几个月。但是凯特琳遭遇难产致死,亨利的心里也绝望了,独自一人走在雨中。小说在美国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它真实反映出一战期间以及战后人们的真实情绪,战争摧毁了美国青年的理想,并迫使他们陷入了茫然的境地,战争就好像是一把刽子手,亲手斩杀了人们对幸福的美好向往。电影对小说的结尾部分进行了重新改编,小说中描写的是他们两人正满怀希望地等待着孩子降临;而电影中则讲述的是凯特琳在生产的时候,亨利并没有在身边守候,所以当亨利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凯特琳身边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生命的危机之中,最红也悲痛地离去了。影片在最后的情节中刻画了亨利抱着身穿白裙子的凯特琳,落寞地走出了医院,但他的前方是未知的,迷茫的。这一场景则是影片故事的高潮部分,在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震撼。战争导致他们无法过上简单的幸福生活,而重逢后就要面临生死的选择,他们走向了自我的永诀,不仅代表了对生命的不舍,也凸显出对爱的期望。而这一悲剧的根源则是惨绝人寰的战争,于是影片的主题在此刻已经得到凸显,就是要消除战争,让整个世界充满爱和安宁。电影揭示的主题基于原著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它着重表达出主人公对爱的执著追求,对战争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影片也因此萦绕了悲剧性的色彩。美国自进入20世纪以后,人们不得不面临多次的战争,两次世界战争、越南战争等严重的摧残了美国人民的身心,战争让无数个美国人的灵魂无法回到家乡,在精神上给人带来了无尽的折磨。于是20世纪的美国人民期待和平,消除战争。
结语
美国电影逐渐在国际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不可估量的地位,美国文化也不断向大众文化以及各国文化进行吸收,美国电影中着重强调文化观,对西方人的个人价值给予重视,同时也肯定了人的需求,宣扬个人主义价值的实现;展现自由、和平的思想理念,这些代表美国各个时代的传统文化则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科学主义、英雄主义的滋长。本文从美国电影的角度来探析其中蕴涵的美国文化,并剖析其代表的时代特性,在电影《红字》中反映了17世纪美国宗教对人们思想的钳制,从而禁锢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力;电影《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彰显了19世纪中期美国迎来了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永别了,武器》中则是宣告了美国开始走向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舞台,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电影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美国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时代特性,并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前,美国人民应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美国的各个时代,并严厉杜绝战争,争取和平和温暖永存在人间,这不仅是来自美国人民心中的呐喊,也是历史潮流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作者:林莹 单位:赣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