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正文

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解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解析范文,希望能给你带来灵感和参考,敬请阅读。

体育电影的历史文化解析

一、我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嬗变

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人类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语境中,人类对体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1],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与世界体育文明不断交融,汇集形成了具有不同时代风格、不同文化内涵的体育电影[2]。

1“救亡图存”“军国民体育”的近代体育电影文化

鸦片战争使“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同时也拉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在“富国强兵”愿望的驱使下,军事和体育成为向西方学习的重要内容,西方近代体育作为“强兵手段”开始被中国人认识和接受[3]。孙中山先生把“强身健体”看作是强兵保国的手段和前提;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教育者先驱提倡的“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的思想影响下,以《体育皇后》为代表的中国体育电影表达了强烈的“体育救国”观念,影片中将体育与身体、启蒙与救亡联系起来,“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精神;有青春的朝气,然后有奋斗的恒心,任何民族自强的原动力就是健全的身体”的观点就是“救国强体”时代精神的体现。

2“体育即政治”的新中国初期体育电影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政治口号奠定了体育服务人民的思想,体育作为政治工具的功能得以凸显,人们带着极大的政治热情投入到体育工作中,促进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在这一时期,体育电影在意识形态的表达中重在突出新中国的政治优势,以《女篮五号》《水上春秋》《冰上姐妹》为代表的体育电影带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体育比赛与民族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传播着“先国后家”的思想意识。以《女篮五号》为例,影片除了叙述主人公在克服困难、艰苦训练后实现为国争光的最高追求外,还镶嵌着教练田振华从旧社会到新中国的爱情故事,“以小见大”来讴歌新社会。同时,此时期的体育电影也受到政治运动的负面影响,在全国上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社会背景下,影片中多忽视体育技术,重在表现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拒绝国外科学经验、强调革命意志等思想,体现了特殊时期体育电影服务社会和国家的文化价值观。

3“团结协作”“振兴祖国”的时代痕迹与民族精神宣传

仍是改革开放初期体育电影的主题思想“”后,随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迎来了一个光辉的时代:许海峰获得了奥运会射击冠军、中国女子排球队“五连冠”都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人民的志气,激发了我国人民对体育的热情。以此为契机,在“百废待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体育电影以竞技体育运动为题材,宣传和弘扬顽强奋斗、团结一致、为国争光、振兴民族的精神,以《沙鸥》为代表,通过主人公追求梦想、夺取世界冠军的过程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女排取得世界冠军映射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同时,体育思想也迎来了大解放,体育事业也逐步“科学化”,体育被看作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学术界开始展开有关体育技术、设备物质、制度观念等层面的讨论。以《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为代表的影片开始探寻和挖掘体育精神对人生的影响,通过体育文化、体育思想表达体育与民族精神,主人公努力用体育比赛上的胜利,来挽回“羸弱中国”的民族尊严,中国体育电影也开始探索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但影片始终是以表述意识形态、服务政治为前提的。

4“人本”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觉醒

市场经济大潮中,体育文化事业开始走向全面繁荣。市场经济为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条件,体育的人本精神得到展现,体育之于个人的价值在于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同时体育电影在社会化、产业化道路上逐步转向多角度、多层面地表现体育对个人精神、价值观的影响[4]。体育已不仅仅是国家、集体的象征,探寻体育的真精神,通过个人的奋斗实现个人和集体的价值观是此时期体育电影思想的主流。以《女帅男兵》为例,女性教练凭借坚定的信念和对胜利的渴望克服苦难,最终迎来了队员、同事、老板和男友的共同胜利;通过市场经济改革后球队和职业联赛中的“假球现象”,将镜头聚焦竞技赛场内外的真实生活,去宣扬人性中崇高的宽容、勇敢、坚韧、自强的积极品质,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励志、拼搏、包容”的体育电影风格。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承办国际赛事,在体育与政治大环境的影响下,关注体育对个人发展的影响,是体育思想进步的集中体现。电影《我的九月》以亚运会开幕式准备过程中的小群众为原型,通过小建军的成长,展现体育对个体的励志作用和完善人格的力量。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在表现上更注重借助具体的体育形式去宣扬体育的人文精神。社会文化的进步,对人本发展的关注使得中国体育电影思想完成了从身体到意识再到叙事的转变。

5多元化发展的新世纪社会文化与不同类型体育电影的结合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大体育观”的形成,在“绿色、健康”的社会文化思想指引下,体育的群体功能价值逐步向个体功能价值转移,“体育不仅仅可以获取健康的身体,也是调节情感、促进和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围绕2008奥运会的举办,以《闪光的羽毛》《筑梦2008》《买买提的2008》为代表的影片,表达了体育对生命个体的影响和意义,在延续以往“中国式励志”的主题下,更加关注体育激励和鼓舞人生、勇于追求梦想的体育精神。以影片《买买提的2008》为例,通过特殊的地域风情来表达环境恶化后,体育给予当地每一个生命个体的精神需求和梦想追求,向观众展现了体育不仅仅是竞赛,更多的是生活的力量、团结协作的力量,是正能量的传递和梦想的实现。同时,休闲娱乐体育的兴起、好莱坞体育电影的影响,使中国体育电影迎来了一个多元化表现形式的时代,以《少林足球》《头文字D》《功夫灌篮》等为代表的港台体育电影,融合了时尚偶像、诙谐幽默、平凡轻松的元素,为内地体育电影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电影的出路

用电影的形式诠释体育精神的现象十分常见[5],但是纵观世界体育电影史和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史,在好莱坞体育电影广受好评、票房佳绩不断的情况下,我国的体育电影产业,尤其是新世纪的中国体育电影市场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后奥运时期,体育全面融入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体育文化空前繁荣,我们需要思考:体育电影的出路在何方?

1多角度挖掘体育电影的题材

好电影需要好的题材和好的剧本,中国体育电影题材匮乏是不争的现实[6]。一方面是体育电影中关注的体育项目较少,通过不同体育项目传播体育文明、普及体育文化知识的题材较少。虽然体育电影有发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方面的教育功能,但是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和我国的优势项目,对于形成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和传播体育项目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体育电影题材的切入点不够丰富,中国体育电影以反映运动员成长及教练员和家人生活的较多,缺少生活化的体育电影。好莱坞体育电影《甜心先生》从体育经纪人的角度观察、解读体育精神,我国的《买买提的2008》将足球融入新疆村民的生活等影片都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体育电影题材更为广阔的思路。

2深层次挖掘体育电影的主题

影片《破冰》在延续以往体育电影“为集体奉献”的精神基础上,通过对运动员个体成长的叙述,开始反思体育对个体生命的影响[7]。艰苦的滑冰训练带给小运动员的不是伤病、不是世界冠军,而是在艰苦环境中的坚持和那份对生活的热情。表现人类改造社会、适应环境的最高追求是体育电影永恒的主题。在社会发展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励志”的大前提下,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促进本民族的发展并最终实现作为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大体育”的价值观,这也是体育电影应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中国体育电影的主题要吸纳人类的先进文化,多维度、多层次地表现体育中人性的真、善、美。

3创新体育电影类型

多媒体信息传播使体育项目、体育竞赛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常见话题。“娱乐时代”的到来,使得体育电影的表现形式也要与时俱进地融合时尚元素,探索不同形式、类型的表达手法;发挥体育电影的娱乐功能,使励志主题和集体主义思想的表达更具中国式的激情和魅力,以中国功夫片、动漫奇幻为模式的电影表现手法为内地体育电影表现方式的变革提供了借鉴和思路。

三、结语

体育电影作为表现人类体育文明的窗口,便不可避免地受到体育文化的时空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的体育电影在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体育文明的交融下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了特定的文化主题。综观我国的体育电影,主要以中华民族特有的宽容、团结、奋进、顽强的文化特质,通过体育的精神去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宣扬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去激励人们。体育电影作为全方位表现体育活动、体育精神、诠释体育文化内涵的光影记录,其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是我国体育事业、体育文化蓬勃发展的反映。新时期的中国体育电影应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多方位接受世界优秀体育文化,在弘扬体育积极意识形态的同时,通过电影的形式和手段去关注人性更深层次的意义。

本文作者:孙卫星、吴军霞、张巍 单位:河北体育学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